銅柱(歷史背景)

銅柱(歷史背景)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位於琿春市區東南20公里扳石鄉長嶺子中俄邊界上。長嶺子琿春通往俄羅斯境內岩杵河的要道。清光緒十二年五月二十日(1886年6月21日),於所建的一方形石壇(邊長1.7米,高O.7米)上,豎立地一銅柱。光緒二十六年七月(1900年8月),俄軍侵占琿春時,將銅柱碎為兩段,掠往俄境,置於伯力博物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銅柱
  • 拼音:tóng zhù
  • 注音:ㄊㄨㄙˊ ㄓㄨˋ
  • 釋義:銅製的支撐建築物的柱子 
清光緒十二年五月二十日(1886年6月21日),勘界大臣吳大澄、琿春副都統依克唐阿奉命會勘中俄邊界,事竣後於中俄交界長嶺子第八記號天文台(用磚壘高,以堅石為暴址)東lO米、東牆內側,用人工雌鑿石塊壘砌的一個方形石壇(邊長1.7米,高O.7米)上,豎立一銅柱。銅柱銘文由吳大澄所撰:“疆域有表國有維,此柱可立不可移”,由吉林機器局代刻。光緒二十六年七月(1900年8月),俄軍侵占琿春時,將銅柱碎為兩段,掠往俄境,置於伯力博物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