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方斗,通長23.92厘米、高11厘米、容積1940毫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銅方斗
- 所屬年代:兩漢時期
銅方斗,通長23.92厘米、高11厘米、容積1940毫升。
銅方斗,通長23.92厘米、高11厘米、容積1940毫升。銅方斗兩漢時期此器上下邊緣刻篆書銘文,外壁漆畫黍、麥、豆、禾、麻紋。據銘文可知,此器鑄造於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王莽時期所用之尺長23.05厘米,與戰國秦商...
1斗的銅量器。上口橫刻篆書銘文“律量斗,方六寸,深四寸五分,積百六十二寸,容十升,始建國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前外壁鑄凸起鳳紋,工藝精湛,經測得方斗全長 23.92厘米,高11厘米,口長 14.75厘米,寬14.77厘米,計算容積1978.25立方厘米。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配圖 始建國銅方斗 ...
漢新莽銅量,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新莽(8 ~ 23 年)指王莽建立的新朝,是劃分東漢和西漢的標誌之一。全長 23.92 厘米、高 11 厘米、口長14.75 厘米、寬 14.77 厘米,容積為 1940 毫升。上口部邊緣橫刻篆書銘文:“律量斗,方六寸,深四寸五分,積百六十二寸,容十升,始建國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
青銅方豆是春秋時代的銅器,豆盤呈口大底小的方斗形,現收藏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豆盤 豆盤呈口大底小的方斗形,豆蓋造型與盤相同但是可倒過來使用,所以考古原稱之為"覆斗形",兩相扣合,成為一個方中帶圓,方圓相柔的封閉箱。豆盤之下,是八稜柱形矮柄,柄下是圓形覆盆式足。錯銅工藝 此豆為河...
銅斗,漢語詞語,讀音tóng dòu,亦作“ 銅枓 ”。銅製的方形有柄的器具,用以盛酒食;銅製的量器;指作為厭勝之器的威斗;形容富足而牢固。 解釋 (1)亦作”銅枓”。銅製的方形有柄的器具﹐用以盛酒食。(2).銅製的量器。(3).指作為厭勝之器的威斗。(4).形容富足而牢固。出處 《史記·...
春秋銅斗 春秋銅斗為春秋時期文物,現收藏於宜城市博物館。文物介紹 此展品通高8厘米,通長20厘米,口徑12.1厘米,腹徑13.4厘米。直口,鼓腹,圜底。柄為扁圓筒形,前端略細且彎曲,與斗腹相連。柄前端飾獸面紋,尾端兩側有兩個對稱的小圓孔,上飾綯索紋和一周三角形雲紋。
秦“紀釗”斗紐銅方印 秦“紀釗”斗紐銅方印是秦朝的文物。文物特徵 印為正方形,斗鈕,表面呈深褐色。印文為:"紀釗"朱文,印文較清晰,線條挺拔有 力
銅質,有柄,能容一斗。體呈盆形,下有三足細柄向上曲,柄首常作成獸頭型,口部帶流。軍中白天可供一人燒飯,夜間敲擊以巡更。《方言》卷十三:“(銚)無升(緣)謂之刁斗。”戴震疏證:“刁,本作刀。《史記·李將軍列傳》:‘不擊刁斗以自衛。’《集解》:‘孟康曰:以銅作鐎器,受一斗,晝炊飯...
宮殿外裝飾、陳設式石雕。建造於清乾隆年間,是國家集中權力的標誌性載體之一。全部以灰白色石料雕刻而成,總體呈亭子式燈盞式樣。上部雕成方形仿古代建築歇山式亭子,亭內有銅制方斗形嘉量之器,器表面刻有滿、漢文字。亭座為圓柱體,滿飾祥雲紋飾,四邊各雕有一個卐字圖案。亭座底部另有方形基座,為兩束腰...
漢銅鐎斗 漢銅鐎斗是漢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高10,口徑16.2 呈盆形,侈口,口沿邊寬彎弧,淺腹,三角錐足。沿口邊及腹部均有弦紋,附有長龍首曲柄。錐足有殘缺(已修復過),圜底部有燒黑痕跡。
先秦以來,笙的形制變化很大,漢代以前的笙管多以蘆竹或紫竹製作,簧片用竹製作,笙斗用瓠製作,漢以後,簧片漸改用銅制。隋唐時期的笙斗改用木製,笙斗周圍髹漆繪花紋。近現代產於蘇州的蘇笙和河南的方笙用木斗,產于山東的笙開始用金屬笙斗。先秦時期的笙管數為12~18根,至唐宋時期,笙管增加到17~19根。
帶蓋雙鋪首銅鍅指的是海外回流西漢帶蓋雙鋪首銅鍅(fāng),方體大口寬肩式,帶蓋蓋面上有四鈕,鈕上端作角形,器最大處在腹部,兩鋪首銜環,四壁內削,圈足斜撇。通高42厘米,腹寬22厘米,底座寬13厘米。腹部一側鋪首下有刻銘五行十四字:“長大、四斗四升、十三斤、十四兩、卅一”。從字面說“長大”即...
明朝僅存有一件成化兵子銅斗,實測容9600毫升。朱載《律學新說》中記有一件成化十五年鐵斗,據書中所記尺寸,計算容積為10023.5立方厘米,與成化兵子銅斗接近。《清會典》載:“戶部量鑄鐵為式,形方,升積三十一寸六百分,面底方四寸,深一寸九分七厘五毫。”今得實測戶部鐵方升,可知清朝官定的標準量器...
斗拱,又稱枓栱、斗科、欂櫨、鋪作等,是中國建築特有的一種結構。在立柱頂、額枋和檐檁間或構架間,從枋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斗,合稱斗拱。斗拱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斗拱的實例最早見於戰國時期中山國出土的四龍四鳳銅方案。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
南齊長柄三足銅鐎斗為福建博物院館藏有一件銅鐎斗,是1954年福州市倉山區桃花山師院附中一座南齊永明七年(公元489年)墓出土的。文物特徵 通高18.9、口徑為15.3、柄長28.8厘米,大敞口,斜寬沿,口一側附短流,深直腹,平底附三個細長蹄形足、呈竹節狀、足外撇,腹部對應一足處安有一扁平細長的柄,作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