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器鑲嵌畫

銅器鑲嵌畫

銅器鑲嵌畫是河南省汲縣山彪鎮出土的一雙青銅鑒,分別高29.6-30.1 厘米,徑54.5-54.6 厘米。鑒的外壁表面布滿鑲嵌畫,分為上中下三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銅器鑲嵌畫
  • 出土地點:河南省汲縣山彪鎮
  • 所屬年代:戰國時期
  • :29.6-30.1 厘米
簡介,特色作品,雙青銅鑒,百花潭銅壺,

簡介

至今發現的銅器鑲嵌畫多為戰國時期的作品。它們常常分成上下數欄形成圍繞器物外壁的裝飾花紋帶,將其展示則成為長條狀的畫面。根據考古發掘資料,在河南、山東、安徽、四川等省的春秋戰國墓葬中,都發現過在青銅器上嵌錯圖紋的實例。但較早的春秋時期的作品,僅僅以紅銅嵌錯出獸形紋,還沒有形成由建築、人物、車船等組成的、完整的主題畫面。1935 年在河南省汲縣山彪鎮戰國墓中發掘所獲得的兩件青銅鑒,器表錯嵌著水陸攻戰圖像,堪稱主題鑲嵌畫的代表作。60 年代從四川省成都市百花潭的戰國墓獲得一件青銅壺,器表分上中下三欄,嵌錯出習射、採桑、宴樂、戰鬥等畫面,還有一些獸紋圖案,是另一件代表作。與百花潭銅壺題材近似的作品,還有一件傳世青銅壺(現藏故宮博物院)。此外,一些傳世的鑒、豆等青銅器也帶有鑲嵌畫,題材有車獵、弋射、採桑等。

特色作品

雙青銅鑒

河南省汲縣山彪鎮出土的一雙青銅鑒,分別高29.6-30.1 厘米,徑54.5-54.6 厘米。鑒的外壁表面布滿鑲嵌畫,分為上中下三欄。由於器體設有互相對稱的四個鑒耳,又把畫面分成四個等分,連續起來才形成整體畫面。上欄和下欄為副畫面,展開後成為長條形狀,是連續的步兵戰鬥場面。
戰鬥雙方的士兵都裝備有遠射的弓箭,近戰用的戈、戟、劍、盾,短兵相接時的短劍。他們有的在彎弓射擊,有的甚至因戈、戟在激烈的戰鬥中折斷,只好展開肉搏。有的士兵在戰鬥中獲勝,一手高懸短劍,一手提著敵人的頭顱。中欄是主畫面,展示更為壯麗的戰鬥場面。它又可以分為兩幅:一幅是樓船水戰情景,一幅是城堡攻堅情景。
樓船水戰的畫面中,有兩艘大型戰船相對駛來,船體結構分上下兩層。下層是持槳划進的水手,他們的腰間佩著短劍。上層甲板的最前端插著旌旗,勇猛的戰士手持長戟奮不顧身地與敵船上的敵人格鬥,也有的張弓射敵。船尾豎立著戰鼓,一人擂鼓指揮戰鬥。為了強調水戰的特殊環境,船體下畫出一行游魚和龜鱉。城堡攻堅的畫面中,上方橫繪一條線代表城牆,牆上排列著守城的戰士。牆下是利用雲梯向上攀援攻城的敵軍。敵軍以盾遮護著身體,揮舞著劍和戈,吶喊著向上衝殺。梯下的弩手向城上射箭,以進行掩護。守城的戰士臨危不懼,奮勇殺敵。不少敵人被砍頭而墜下雲梯,一些戰士手中還提著敵人的頭顱。看來最後的勝利屬於守城的戰士。與激烈的戰鬥場面相對照,城內是一派戰後慶功歡飲場面。左則是戰士在席間列坐,右則是兩人站著雙手執觶敬酒。其安謐穩定的祥和氣氛與緊張激烈的攻戰場景形成強烈對照。

百花潭銅壺

百花潭銅壺和故宮博物院所藏銅壺的鑲嵌畫,同樣採取了在壺體外壁表面分欄布局的方法。水陸攻戰仍舊是畫面的主要內容,安排在壺腹居中的主要位置上。但是,它們的題材又不局限於此,圍繞壺頸和壺肩布置了另外兩欄,表現和平生活場景的畫面。兩壺上的水陸攻戰畫面,大體上與前述山彪鎮銅鑒相同,比如兩戰船相對的構圖,下層水手、上層戰士以及旌旗、金鼓的配置。只是在具體細部的刻劃上略有差異,如百花潭銅壺,戰船下面的水中沒有魚鱉,而故宮藏銅壺不僅有游魚,而且有落水的士兵。由此可見,當時已流行著一種規範的構圖粉本。這幾件器物可能是根據某種規範完成的,僅在局部的描繪上顯露出一些個人風格。
在這個銅壺的頸、肩上布置的兩欄鑲嵌畫,表現的是宴樂、射弋、採桑、狩獵等場景。在頸部的上欄,畫面展開後是左為習射、右為採桑的圖像。適應表現的需要,作者把前後並立的物像改成上下並列的方式描繪,比如桑樹畫在上面,採桑人畫在下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