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飾鍛制技藝(畲族銀器製作技藝)

銀飾鍛制技藝(畲族銀器製作技藝)

銀飾鍛制技藝(畲族銀器製作技藝),福建省福安市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銀器很早就進入了畲族生活,畲族的“三月三”、趕墟趕場、祭祀盛典、婚喪嫁娶等節慶活動,都與銀器密不可分。銀器也是畲族展示家庭、家族世代擁有財富的象徵之一。畲族歷代對傳統銀器製作都較為重視,也不斷推進畲族傳統銀器製作的發展。畲族銀器工藝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操、鑿、起、解、披”五大工藝精髓,共有三十多道手工工序。在畲族的銀器製作技藝中,福建福安葉氏一脈的“珍華堂”銀雕技藝尤為突出,距現代已傳承近兩百年。

2011年5月23日,福建省福安市申報的銀飾鍛制技藝(畲族銀器製作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Ⅷ-4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銀飾鍛制技藝(畲族銀器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福安市
  • 遺產編號:Ⅷ-40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技藝特徵,產品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畲族同胞自稱“山哈”(意為“山客”),歷來崇尚銀飾、銀器,無論是在出生、婚喪嫁娶等人生重大經歷和民族傳統節日、盛事之中,還是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畲家人都與銀飾、銀器密不可分,銀飾、銀器蘊含著吉祥平安的美好祝福。閩東的畲族銀飾傳統技藝可追溯到唐末五代王審知入閩時,距現代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它在傳承發展過程中不斷融合定型,現代已成為畲族民俗銀飾製造的典型遺存。
珍華堂作品珍華堂作品
珍華堂畲族銀器製作技藝相傳源於元代銀雕巨匠朱碧山一脈。朱碧山,浙江嘉興魏唐人,元代銀匠,所制酒器精妙,如蝦杯、蟹杯、靈芝杯、槎形杯等,當時達官名流都以能得到他的作品為榮。其傳世代表作“銀槎杯”,現代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朝中晚期,珍華堂一脈創始人葉常青前往泉州,師從朱碧山的傳人之一劉某某學習制銀技藝,滿師後返鄉開設銀鋪。其孫葉三妹秉承祖藝,精研求新,在福州洋頭口開創“振豐”銀樓,“工徒百餘人”。葉三妹以其出眾的操身制銀技藝和銀藍工藝名噪榕城。現存代表作品有“南海觀音”和“銀藍如意牌”兩件。“南海觀音”是件巧奪天工的佳作,利用銀片的良好延展性,融合操身、浮雕、鏤刻等各種技藝,在一張薄銀片上恰到好處地凸雕出雙手合什的三尊觀音像,並拉出微細銀絲幻化成縷縷佛光。
抗日戰爭初期,“振豐”銀樓遭日本戰機炸毀,葉三妹遷至寧德三都澳。不久,葉三妹被推薦參加英國倫敦銀制工藝品賽會,其參賽作品銀藍七層塔榮獲銀獎。20世紀40年代初,日軍人侵三都澳,葉三妹舉家遷回故里下白石鎮。“振豐”老字號寫下了百年輝煌,並為後人留下了由葉三妹親手臨摹繪製的各式銀雕精美圖案摹本及記錄的技法精髓,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福安民間銀雕藝人。
1958年間,輕工部曾專門通過福安縣政府召集民間銀雕藝人,歷時三年打制三套銀藍餐具贈送外國友人,在福安銀雕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
20世紀70年代初,葉三妹之子葉如發傳技於女婿林仕元。
1973年,林仕元自創“珍華堂”字號。經過三十多年的鑽研,林仕元概括總結出“操、鑿、起、解、披”等五大工藝精髓,銀雕技藝爐火純青。

工藝特徵

技藝特徵

珍華堂畲族銀器製作技藝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經研究、挖掘、創新,形成了獨特的工藝特徵如:1、珍華堂銀雕始終拒絕化學藥劑,以祖傳秘方和純手工操作保潔各種工藝品,使銀製品保持天然色澤。2、在“操身”這一工藝上,珍華堂銀雕工技有獨到之處,通過對銀料純度的控制及銀片坯厚度的控制以提升銀的延展性,再通過特製的束鏨(月牙形)使坯件鏤雕造型凹凸有致、造型到位,這門技藝現代已瀕臨失傳。3、珍華堂銀雕工藝在平雕技藝方面採用了特殊手法,通常銀製品圖案的線條是呈直線的,珍華堂工藝則使圖案的線條呈半圓形,從而使物件立體感更強,層次分明。
珍華堂作品珍華堂作品
長期以來,珍華堂畲族銀器製作技藝全靠師徒傳承、世代相傳,還要憑悟性和長期實踐的體會及感覺才能掌握,銀片的延展、熔煉溫度的控制等都沒有具體的量化指標,全憑經驗掌握。

產品特徵

珍華堂畲族銀器製作技藝製作的產品具有如下特徵:
珍華堂作品珍華堂作品
1、感觀特點。珍華堂銀雕製品表面天然光亮,色澤鮮活。同時運用獨創的退鏨技巧,使製品線條分明、層次鮮明,具有立體感。
2、動感特點。傳統銀雕技藝大都為單調的靜態雕刻,珍華堂銀雕則另闢蹊徑,設計製作出了動感十足的作品。如“雙龍戲珠”手鐲,在龍嘴中鑲入滾動的銀珠,使龍珠、龍眼滾動,龍舌、龍身擺動,整件作品呈活靈活現的動態效果。
3、精細性特點。現代制銀坊為提高效益,採用機械工藝取代傳統手工技藝,珍華堂銀雕堅持“操、鑿、起、解、披”五大手工技藝製作,做工考究、精細。

工藝流程

珍華堂畲族銀器製作技藝不但秉承元代銀雕技法,而且在許多方面有所創新發展,如“操、鑿、起、解、披”等手工技藝。其工藝流程複雜精密,每道工序要求之高、操作之精,是其他銀雕製品生產所難以比擬的。從設計圖樣到雕刻成品,五十多道工序全由手工完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程式:1、設計圖樣;2、熔煉范鑄;3、錘打成形;4、雕刻;5、掐絲鑲嵌;6、組合焊接;7、精修;8、表面處理。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在長期歷史進程中,畲族人民創造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歷史文化和人文風情,畲家銀器便是其中之一。畲家人有著佩戴銀飾、崇尚銀器的民族傳統,正是這崇尚銀器、世代傳承的民族風情,賦予了畲族銀器濃郁的民族文化特徵及獨特的地域民間文化特徵。同時,珍華堂的銀器製作技藝對豐富閩東地區畲族民眾物質文化生活需求、傳承延續民族傳統文化、團結畲漢民眾,也發揮著一定的作用。
畲族銀器是中國傳統銀雕工藝與畲族文化相融合的典型表達,是畲族人民民眾智慧的結晶,反映了中華文明的歷史連續性,記載著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畲族文化變遷發展歷史,體現了銀匠的高超水平,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
林仕元林仕元
傳承狀況
畲族銀器製作工藝因市場工效低,學藝難,時間長,年輕人多不願學,隨著老工匠的不斷謝世,傳承問題突出,亟待保護。
傳承人物
林仕元,男,漢族,1955年生, 2012年12月被評定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銀飾鍛制技藝(畲族銀器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福安市申報。
林陵祥,男,漢族,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銀飾鍛制技藝(畲族銀器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福安市申報。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福安市珍華堂畲族銀器技術研究所獲得“銀飾鍛制技藝(畲族銀器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01年,中國北京申奧成功,林仕元耗時六年創作出銀雕作品“龍騰五洲”獻禮奧運會,展現福安傳統民間銀雕技藝風采。
福安珍華堂作品“金陵十二釵”福安珍華堂作品“金陵十二釵”
2004年6月,福安“珍華堂”代表作品“鼎盛中華”獲第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銀獎。
2004年10月,福安“珍華堂”代表作品“金龍戲珠”獲第三屆中國國際民博會暨第二屆中華(天津)民間藝術精品博覽會獲金獎。
2007年7月,福安“珍華堂”代表作品“龍騰五洲”獲福建省第二屆民間藝術珍品展金獎。
2009年10月、11月,福安“珍華堂”代表作品“金陵十二釵”銀雕宮扇分別獲得福建省第五屆工藝美術精品“爭艷杯”大賽金獎和第十一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特別金獎,作品《天龍獻瑞》獲得金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