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是湟中銀銅器加工工藝的技藝,該技藝已有一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它可分為銀器和銅器兩種加工工藝。銀器加工工藝素以形薄、光亮、輕柔、質純等特點著稱,以加工精美而見長,深受各族民眾喜愛。由於受佛教文化影響,藝人們常用“八吉祥徽”(寶傘、金魚、寶瓶、勝利幢、法輪、吉祥結、右旋海螺、妙蓮)和曼陀羅、妙翅鳥、龍、鳳、雄獅、怪獸、祥雲、寶焰等作為裝飾圖案。湟中縣加工作坊三十餘家,其代表藝人有何生壽(省一級工藝美術師)、何滿、何雲等。
工藝特徵
湟中銀銅器可分為銀器和銅器加工製品。皆具有藏文化的藝術特色。銀器製品工藝精細,圖案豐富、複雜,造型逼真,表現手法獨特,湟中銀器工藝有幾百年的悠久歷史,素以形薄、光亮、輕柔、質純等特點而著稱,以加工精美而見長,深受各族民眾喜愛。銀器品種繁多,有銀茶壺、銀茶蓋、銀茶托、銀木碗等日用器皿;辮飾、耳環、項鍊、手鐲等各種佩飾;還有寺院的供器、小轉經輪、淨水壺、供水壺等法器,嗩吶、鑲翅法螺等樂器作工精巧,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由於受佛教文化影響,藝人們常用“八吉祥徽”(金魚、寶瓶、勝利幢、法輪、吉祥結、右旋海螺、妙蓮)和曼陀羅、妙翅鳥、龍、鳳、雄獅、怪獸、祥雲、寶焰等作為裝飾圖案。銅器加工工藝精湛,圖案複雜,造型逼真,表現手法突出。銅器有佛像、燈、淨水碗等寺院和宗教用品;有火壺、火盆、香爐(底部常有“大明宣德”字樣,鑄者自認其水平達到宣德爐水平了)、香筒(放香用)、蠟台、燈兒、手爐兒等宗教、民用品。
鎏金技術是中國古代的發明。方法是把一毫米厚左右的金箔剪碎,放在坩堝中加熱至400℃時,放入汞(水銀)。黃金與水銀的比例為1:7,加以攪拌後,倒入水中,形成“金泥”。用“金棍”沾“金泥”,在青銅器上反覆刷勻,最後,用熾熱的木炭烘烤青銅器表面,使水銀蒸發,黃金留在青銅器表面,成為一件金光燦爛的鎏金青銅器。
工藝流程
銀銅器加工工藝較為複雜,其圖案複雜,造型逼真,表現手法突出。主要流程為:下料—焊接—砸—灌膠—構圖—拋光。湟中銀銅器的生產方式以家庭手工作坊為主,子承父業,代代相傳。其代表藝人有青海省三級工藝美術師圈發福、李占邦等,有作坊四十餘家。
鎏金也是一種金屬加工工藝,亦稱“塗金”、“鍍金”、“流金”,是把金和水銀合成的金汞劑,塗在銀、銅器表層,加熱使水銀蒸發,使金牢固地附在銀、銅器表面不脫落的技術。其工藝程式有:煞金、抹金、開金、壓光。銀銅器鎏金技術一般是家傳技術,帶有保密性。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可分為銀器和銅器加工技藝,加工手法精湛,圖案新穎活潑,做工精細、巧妙,具有濃郁的藏文化特色和很高的審美價值和收藏價值。
傳承現狀
由於湟中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其生產方式一般以家庭手工作坊為主,子承父業,代代相傳,原則上不外傳別姓。再加上工藝複雜,技術難度高,學徒到嫻熟匠人培養時間長,產品製作慢,投資大,見效慢的客觀原因和事實。加上許多年輕人對銀銅器加工不夠重視,放棄學習這門手藝,老藝人相繼去世,使得這門手藝從業人員少,對銀銅器加工技藝的傳承和弘揚帶來了不利,急需採取有力措施加以保護和傳承。
傳承人物
何滿,男,1965年4月出生。2012年12月,何滿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申報,申報項目: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
保護措施
湟中縣政府部門為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湟中銀銅器加工技藝,著力打造“八瓣蓮花”民間藝術品牌,成立了銀銅器民協會,並投入專項資金設立展室,劃撥地塊搭建平台進行統一創作、展示和銷售,還不定期舉辦各類培訓班,收集整理文史資料並進行錄音、錄像,通過上述措施加以保護。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5年9月,在城洽會上,傳承人何滿現場製作著各樣銀銅器製品。
榮譽表彰
傳承人何滿創作的《八瓣蓮花尊》《純銀一體壺》《純銀香爐》《吉祥八寶龍紋銀包木碗》等多件工藝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