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甘,性平。
歸經
歸肺、肝經。
功效
活血調經,補虛止咳,解毒消腫,利尿通乳。
主治
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經閉腹痛,乳腺炎,乳汁不通,肺結核咳血,咯血,肋間神經痛,肝炎,腹瀉,膀胱炎,血淋,大便溏泄,小便澀痛,風濕關節疼痛,跌打損傷,刀傷,暴發火眼,瘡腫。
相關配伍
1、治月經不調,閉經腹痛:通經草15g,益母草12g,水煎服。(《寧夏中草藥手冊》)
2、治赤白帶下:銀粉背蕨30g,白果9g,水煎服。(《河北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9-15g。外用:適量,水煎熏洗,或搗敷。
使用注意
孕婦禁服。
採集加工
春、秋季採收,除去雜質,洗淨泥土,鮮用或捆成小把曬乾。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根狀莖短、直立或斜升,密被黑褐色毛狀鱗片,下生纖細鬚根多條。葉叢生,葉柄長7-20cm,紫褐色,有光澤,像銅絲,故名“銅絲草”,除基部被鱗片外無毛。葉片三角掌狀,長7-10cm,寬5-8cm,二至三回羽狀分裂,再作羽狀深裂;上面暗綠色,下面常為白色,被乳黃色粉粒,中軸褐栗色。孢子囊群生於小脈頂端,成熟時匯合成線形,棕黃色,囊群蓋沿葉邊連續著生,致葉緣反卷。(本種有時葉下面為淡黃綠色,沒有乳黃色粉粒,在華北和西北地區常如此)。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3200m的乾旱地區,石灰岩石縫中或土壁上。分布於各地,尤以華北及西北較多。
性狀鑑別
根莖短小,密被紅棕色鱗片。葉數枚簇生;葉柄細長,長10-20cm,栗棕色,有光澤;葉片捲縮,展開後呈近五角形,長、寬均5-10cm,掌狀羽裂,細裂片寬窄不一,葉上表面綠色,下表面被銀白色或淡黃色粉粒。孢子囊群集生於葉緣,成條形。質脆,易折斷。氣微,味淡。
藥理作用
抗氧化作用。
相關論述
《湖南藥物志》:“清熱解毒,止咳潤肺。”
附註
孕婦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