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白魚體長而側扁,頭後背部處稍隆起,而後平直,腹緣呈弧形,腹棱自腹鰭基向後延伸至肛門。頭長略大於體高。吻尖。口端位,下頜稍突出。無須。眼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銀白魚
- 拉丁學名:Anabarilius alburnops
- 別稱:小白魚。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輻鰭魚綱
- 目:鯉形目
- 科:鯉科
- 亞科:鮊亞科
- 屬:白魚屬
- 種:銀白魚
- 分布區域:分布於滇池等,產地在雲南。
形態特徵,生境習性,分布範圍,種群現狀,瀕危等級,人工繁殖,
形態特徵
體長139—276mm。體長為體高的4.3—5.3倍,為頭長的3.6—4.5倍,為尾柄長的5.5—6.4倍,為尾柄高的11. 0—13.4倍。頭長為吻長的3.4—4.0倍,為眼徑的4. 1—5. 3倍,為眼間距的3. 2—4. 1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 9—2. 3倍。
體長而側扁,頭後背部處稍隆起,而後平直,腹緣呈弧形,腹棱自腹鰭基向後延伸至肛門。頭長略大於體高。吻尖。口端位,下頜稍突出。無須。眼大。側線在胸鰭上方明顯彎折。鱗極小,側線鱗76-81個。背鰭末根不分枝鰭條為後緣光滑的硬刺,起點位於腹鰭起點後上方;胸、腹、臀鰭均短小;尾鰭叉形。體銀白色,背部稍暗,腹部淺,各鰭灰白色。
下咽齒稍側扁,末端鉤狀。鰓耙極長,約等於鰓絲長,排列十分緊密。鰾2室,後室末端鈍圓,其長為前室的1. 7倍。腹膜黑色。
生活時體呈銀白色,尤其體側,更具明顯光澤,背部稍暗,腹部較淡,各鰭為灰白色。固定後,背部呈淡黑色。
生活時體呈銀白色,尤其體側,更具明顯光澤,背部稍暗,腹部較淡,各鰭為灰白色。固定後,背部呈淡黑色。
生境習性
生活於水體的中上層,常在水草叢中覓食。食性雜,不同生長階段食物組成不一樣,體長110-170毫米,以枝角類為主要食物,其次是絲狀藻、小魚及蝦等;體長171-335毫米時,則以小魚和蝦為主要食物,而枝角類很少。生長速度較之同一湖中生活的近緣多鱗白魚(A.polylepis ,俗稱:大白魚、桃花白魚)要緩慢一些,故有小白魚之稱。1冬齡魚可達性成熟,4月分集群於淺水區的礫石灘處產卵。
分布範圍
銀白魚為中國特有魚類,僅見於雲南滇池。
種群現狀
為中小型魚類,體長一般為150-250毫米,體重54-270克左右。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是滇池的主要經濟魚類,占魚產量的50%。由於滇池圍湖造田,湖面縮小,湖盆變淺,破壞了水生生物繁殖棲息場所,尤其是產卵場所的石礫灘涂受到嚴重破壞,迫使銀白魚產卵地的遷移,而新產卵場正是水質污染區。水環境的破壞和酷漁濫捕、湖中引種失誤等原因,導致僅分布於滇池的銀白魚資源量大幅度下降。現在僅在捕撈季節偶見。
瀕危等級
瀕危。
人工繁殖
昆明市水產科學研究所於2013年首次發現滇池中仍存有銀白魚個體存在,經過4年的跟蹤調查,基本摸清滇池銀白魚的產卵時期及產卵場。2016年水產所牽頭組建了昆明市滇池土著魚保護研究科技創新團隊,針對滇池特有珍稀瀕危魚類銀白魚及中臀擬鱨開展保護性研究工作。
2017年3月,在徵得滇池管理局漁業行政執法處的同意及支持配合下,分4批次從滇池收集到13尾銀白魚親魚,並迅速開展人工繁殖,現已孵化出水花30000尾左右。銀白魚人工繁殖獲得階段性性成功,實現了昆明區域內繼滇池金線䰾之後又一瀕危魚類的人工繁殖。
2017年5月,從雲南省科技廳獲悉,昆明市水產科學研究所歷經4年的技術積累和科技攻關,從首次發現銀白魚到近期利用收集到的銀白魚種魚人工繁育出近3萬尾水花(魚苗),標誌著滇池土著魚類的保護取得重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