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銀白長臂猿
- 拉丁學名:Hylobates moloch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哺乳綱
- 亞綱:獸亞綱
- 目:靈長目
- 亞目:簡鼻亞目
- 科:長臂猿科
- 屬:長臂猿屬
- 種:銀白長臂猿
- 亞種:2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Audebert, 1798
- 同義學名:Hylobates cinera
- 同義學名:Hylobates javanicus
- 同義學名: Hylobates leucisca
- 同義學名:Hylobates pongoalsoni
- 英文名稱:Silvery Javan Gibbon
- 英文名稱:Owa Jawa
- 英文名稱:Moloch Gibbon
- 英文名稱:Javan Gibbon
- 英文名稱:Silvery Gibbon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集群,習性,鳴叫,食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銀白長臂猿平均體重8千克,頭體長45-64厘米。雄性長體重5.3-9.6千克,雌性5-7千克。體毛濃密,頂冠部位深灰色,軀體銀灰色。眼眉和臉頰周邊形成一個白環狀的圈,清晰的勾勒出黑色無毛的臉龐。兩性之間無論體型大小或毛皮色差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腿短,手掌比腳掌長,手指關節長;身體纖細,肩寬而臀部窄;有較長的犬齒。臀部有胼胝,無尾和頰囊。喉部有較大的音囊。
銀白長臂猿有瘦長的軀體和一雙長胳膊,這對它們的生存至關重要,便於它們在熱帶雨林中靈活機動的攀躍和活動。
棲息環境
主要棲於南亞和東南亞的熱帶雨林中,活動於半落葉季雨林和熱帶常綠森林的樹冠上部。它也在低地和山中森林的樹冠上部發現。大半生在樹上度過,很少下到森林的地面。棲息高度為海拔1600米,有時高達2000-2400米。
生活習性
集群
一般由家族聚小群,普遍為4隻。其中有一隻成年雄猿和一隻成年雌猿,其餘是半成年和幼小的長臂猿,由成年雄猿擔任首領。長臂猿成熟期比較長,家庭關係不僅穩定,而且和諧友善,家族中的成員之間一般都很和睦,互相愛護,共同防衛。
習性
典型的樹棲動物。習性與各長臂猿相似,過著雌雄配偶式的家庭生活,具有領域性,每個群體的領域範圍大約為20至35公頃,但在一天之中僅在10公頃的範圍內覓食。白天通常在森林至少10米高的樹上用兩臂攀抓樹枝擺動、騰躍,前後肢並用,速快如飛,離開兩樹之間的瞬間,仿佛是在空中飛越。由於這種運動的高度特徵,經常轉換胸臂方向,長期的進化適應,使肩部兩側變平,而不像猴類那樣較為寬闊,肘部較長,臂肘可以全方位旋轉360度,既可以左右前進,又能夠急進急退,雙足只起到輔助蹬踏的作用。可以在地面很短的距離二足移動。每天平均移動的距離1514米,聽覺和嗅覺靈敏,性膽怯,怕冷。是樹棲物種,晚上在樹上睡覺。活躍性最多每天10小時。
家族成員之間的觸覺交流很重要,觸覺交流涉及梳理毛髮、交配、玩、有時也具侵略的舉動。除了聲音和觸覺溝通的形式,這些動物也採用面部表情、手勢和身體姿勢與同種溝通。
鳴叫
銀白長臂猿是眾所周知的鳴叫聲宏亮的猿類,它們用叫聲溝通。雌性往往有一個緩慢的上升和下降,並由顫音中斷,是最有特色的呼叫。雄性的呼叫聲夾在雌獸的聲音之中,銀白長臂猿雄性的鳴叫通常是宣示領地並恐嚇鄰居,這是保衛自己的領土或作為一種維持社會組織的手段。有研究表明,雄性和雌性可以通過其呼叫彼此被識別,每個動物都有其獨特的聲音。
鳴叫是群體成員的主要聯絡方式,每天清晨,雄獸和雌獸合唱般地啼嗚,或抑揚頓挫,或悲悽低回,或發出WOW..WOW...的聲音,雄獸並且在叫聲結束時,附加上一段尾音。
食性
銀白長臂猿消耗大量的水果。像其他長臂猿一樣,這些動物主要吃水果,也吃葉子、昆蟲、花、嫩莖、芽、種子。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西部。
繁殖方式
銀白長臂猿一對夫妻一生中能生育5-6胎,每胎間隔時間是40個月。沒有嚴格的繁殖季節。雌獸懷孕期約為7-8個月,交配受孕後依然同群體一起活動,3-4個月後腹部微有隆起,隨著胎兒增長,腹部逐漸增大,日常行動也變得更謹慎小心,但直至分娩依然隨同群體在一起。分娩一般在秋季和初冬,平均孕期243天。每胎僅產一仔,斷奶期最高24個月,後代留在自己出生的父母群體,當6-7歲時性成熟,會離開原來的族群尋覓配偶。壽命為25年左右。人工飼養可達44年。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英文名稱 | |
1 | 銀白長臂猿指名亞種 | Hylobates moloch moloch | Audebert, 1798 | Western Silvery Gibbon |
2 | 銀白長臂猿東部亞種 | Hylobates moloch pongoalsoni | Sody, 1949 | Eastern Silvery Gibbon |
種群現狀
銀白長臂猿僅分布於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數量在300-400隻;它們謹小慎微地懸吊在爪哇國家公園的彈丸之地上,這裡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島嶼之一。
自1924在印尼全境內受法律保護。有15個地區分布,最大的群體在國家公園。在2003年,有56隻銀白長臂猿生活在印尼動物園,15隻住在四家印尼野生動物救援中心,其中有5個處於繁殖狀態。沒有證據表明,該物種在印度尼西亞的圈養已成功繁殖。在印尼境外的國家,48隻生活在九個國家的10個機構中,有6對繁殖。至2006年,總遷地人口大約120隻,其中大部分是野生。
由於大規模的砍伐,它們的棲息地正在迅速減少。由於伐木和農業需求,長臂猿物種棲息地的喪失是主要威脅。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