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漢三星鼎立唐:唐韻笙評傳

《銀漢三星鼎立唐:唐韻笙評傳》是201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圖書,作者是寧殿弼、謝柏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銀漢三星鼎立唐:唐韻笙評傳
  • 作者:寧殿弼 謝柏梁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4年5月1日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頁數:246 頁
  • ISBN: 9787532558230
  • 開本:18 開
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圖書後記,序言,

圖書目錄

總序(謝柏梁)
序(馬少波)
代序:題《唐韻笙評傳》(翁偶虹)
唐韻笙傳
一、童年的變遷
二、跨進梨園的門檻
三、初登紅氍毹
四、闖蕩江湖
五、千里尋孫
六、倒倉時期
七、津門緣
八、愛的旋律
九、與周信芳合作
一○、涉足京師
一一、營口劫波
一二、關東大地之子
一三、“七七事變”前後
一四、輾轉北國
一五、共益舞台
一六、女徒弟之歿
一七、重建家庭
一八、一進上海
一九、二進上海
二○、迎來了黎明
二一、上海救災義演
二二、緊急救場
二三、與梅蘭芳合作
二四、邊陲萬里行
二五、載譽蘇杭
二六、在十字路口的抉擇
二七、定居瀋陽
二八、在反右鬥爭的漩渦中
二九、回杭州
三○、晉京巡迴演出
三一、收徒傳藝
三二、不為困而改節
三三、千磨萬擊還堅勁
三四、業未競身先逝
三五、復旦
三六、餘音
唐派藝術論
第一章唐派京劇劇目
第二章唐派表演藝術
第三章唐派藝術的革新
第四章唐派藝術的風格
第五章唐韻笙的人品與戲德
第六章唐派藝術在京劇史上的地位及影響
附錄一唐韻笙大事年表
附錄二唐韻笙劇目表
附錄三唐韻笙源流譜系
附錄四唐韻笙研究資料索引
後記(寧殿弼)

作者簡介

寧殿弼,筆名“霽晨”,1941年農曆五月五日生於遼寧省瓦房店市。先後畢業於甘肅財經學院政治經濟學系、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曾任《遼寧戲劇》理論編輯,《社會科學輯刊》文學編輯,遼寧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特邀研究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民主同盟遼寧省委文化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等。現任青島大學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督學,山東省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青島市現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青島市影視文化研究會秘書長,青島市戲劇家協會理事。出版專著:《戲林拾薪》、《當代中國戲劇家論譚》、《關東奇伶唐韻笙》、《新時期探索戲劇研究》;譯著:日本長篇小說《海誓山盟》(合澤);合著合編:《中華百科要覽》、《中國烹飪文化與京劇藝術》、《文藝美學辭典》、《古代愛情濤詞鑑賞辭典》、《古典文學鑑賞集》(三)、《電影藝術欣賞》、《中國現代文化名人愛國故事》、《中國現代文化名人愛國詩選》、《當代中國文學名作選讀》等。曾發表書評、影評、電視劇評、文藝隨筆、散文、雜文、詩詞等數百篇。

圖書後記

《唐韻笙評傳》的寫作對我來說是一份臨淵履凍的艱難工作,因餘生也晚,唐先生在世時無由識荊,先生演的戲看得也不多。那么,何以寫起先生的傳記呢?說來是天假以緣。1986年,我去春風文藝出版社拜訪耿瑛編輯,請求該社出版我的戲劇論文集《戲林拾薪》,耿先生告我戲劇論文集難以銷售,勸我不如寫一本唐先生的傳記為上選。在他的點撥下,我心領神會,頓即萌生了為唐先生立傳的念頭。但在以後的集納資料過程中,越來越感到資料匱乏,若不儘快全力挖掘、搶救,好端端的唐派藝術有瀕於失傳之虞。唐先生折壽夭逝,生前不曾留下一鱗半爪親自寫的回憶錄、日記,身後也少見追憶、研究、評論文章,所以我的工作幾近從零開始,實在是勉為其難。據說兩位曾先我研究唐派藝術的學者也都終而放棄,未能如願。唐派藝術乃我國京劇舞台上的一支瑰麗奇葩、東北地區唯一公認的京劇流派,而唐先生的技藝、成就和人品,更是梨園同仁們效法的風範。可京劇研究對象長期高度集中在京、津、滬地區,“外江派”很少進入專家們的視野。這種研究的偏枯現狀倘不改變,則東北唐派藝術無以見重於世,這不能不是文化界堪憂的一大憾事。東北京劇界同仁、唐先生的家屬、門人及生前友好,更有許許多多仰慕唐先生、熱愛京劇的“票友”,無不翹首盼望能有一部全面結撰唐派藝術和唐先生一生的專著問世,填補關外京劇研究的空白。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才下決心:無論有多大困難,無論我多愚鈍不才,就是拼出微命,也要把唐先生傳記寫出來,以謝先生在天之靈和支持我的先生家屬及全國業界人士與唐迷。
從1986年起,我擱置了文學研究和其他工作,先造訪瀋陽京劇院,得到院領導倪秋志等同志的支持,查閱了唐先生檔案,包括先生親筆填寫的履歷。然後逐一拜訪先生的所有親屬,特別是先生的胞弟唐斌賢、女兒唐玉薇二位幾乎罄其所有地為我提供資料。爾後又用了四年多時間,按跡尋蹤,跑遍大半箇中國,走訪了一百多位在世知情者,連唐先生冬粉的採訪也在採擷範疇之內。靠他們的親歷感觸,總算蒐集了適足反映唐先生其人其藝全貌的資料。同時又參閱了僅有的十多篇評述唐韻笙藝術的文章、著作(個別章節)以及正在編纂中的東三省、天津市戲曲志和戲曲資料彙編,方才執筆屬文。 本書的寫作體例是把紀實文學傳記和研究論文分開來寫,既可增強可讀性,吸引廣大的文藝愛好者,又可兼具學術價值、文獻價值和資料價值,供戲曲研究者和京劇專業工作者參考借鑑。這種寫法有別於大多數評傳的寫法,是否可躋人所謂“獨創”之列?究竟客觀效果如何,就只能由讀者和專家們評說了。差可自慰的是已博得馬少波、曲六乙、項冶、任光偉等專家的首肯。關於傳記部分的史實,為了真實可靠,對唐先生的經歷都做了多方考核。行文依據全系知情者直接提供的第一手資料,總體鑿鑿可信。但因資料來源紛雜,主要是靠親友故舊的口述回憶,故不實之處亦在所難免,謹以求實之誠,望方家正謬補闕。
我深深感謝所有向本書提供寶貴資料和指教的諸君,在他們中特別要致謝唐先生家屬:雪艷梅、陳玉珍、唐碧蓮、唐紫菱、唐玉芝、唐登年(唐曉笙)、唐登甲、趙萬鵬、唐玉茉、唐國芳;唐派弟子傳人:張鐵華、焦林昆、邵林童(邵繼笙)、汪玉林、汪慶元;唐先生的合作者及生前友好:俞振飛、翁偶虹、許姬傳、趙松樵、張雲溪、張世麟、關肅霜、杜近芳、趙曉嵐、童芷苓、蓉麗娟、王世續、陸振聲、任子衡、張銘祿、管韻華、王君揚、曲瑞琦、秦友梅、尹月樵、張小賢、黃雲鵬、周仲博、李春元、王玉海、李麟童、趙世璞、關大有、張玉鵬、小王虎宸、王美君、林艷蓉、呂香君、韓寶春、康崑山、陸妙林、何長青、田玉林、吳德泰、耿雨春、顧寶章、黃鑫樵、黃月英、任德明、李淑坤;戲曲理論研究者:潘俠風、孫芋、李體揚、任光偉、楊逸民、馬明捷、欒俊、王愛宇、戴明賀等。沒有列位的傾力襄助,要想完成拙作是不可能的。現下這些名人耆宿中已有多半相繼魂歸道山,每憶起和他們相處就教的光景,哲人其萎,能不愴然涕下,哀思何極?謹以此書權作心香一瓣,奉獻給唐韻笙先生和助我寫書的先賢們的在天之靈。
我特別懷著敬仰之忱感謝德高望重的劇作家、戲劇評論家馬少波先生在百忙之中精心審閱了書稿,並為之作序勖勉,表現了扶掖後進的古道熱腸。感謝為本書題簽的著名戲曲評論家郭漢城先生、為本書題詩的著名戲曲作家翁偶虹先生。
我的摯友、擅作詩詞賦的吉林長白山詩社副社長、中華詩詞學會常務理事、《長白山詩詞》主編、劇作家文中俊先生特為拙作賦七律《讀友殿弼(唐韻笙評傳)》以贈。如今斯人其萎,天人永隔,權且敬錄其雋句於此,以志感念,並饗讀者:“當年藝苑說唐郎,雅韻笙歌尚繞樑。花艷梨園枝獨秀,珠輝遼海浪長光。三秋汗筆銘先跡,一瓣心香沁後芳。自古功名憑創造,高山流水共清揚。”
林語堂先生妙語:“男人的演講,就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這篇“後記”該打住了,可我還有話不吐不快。當此書付梓之際,適逢唐韻笙先生逝世四十三周年祭,文藝界紀念活動方興未艾,然而,我卻突然聽到戲評界極個別人冒出個濫加臧否人物的言辭,說什麼“‘南麒北馬關外唐’的提法,客觀上只能縮小麒派的影響,起一些消極作用。……唐韻笙,他主要是關羽戲表演藝術家,一般老生戲唱得較少,影響較周信芳為小,也是不應該相提並論的”。據悉這是一位資深戲曲研究者於1994年在紀念梅蘭芳、周信芳誕辰百年的論文中拋出的。聞此言我又驚詫又氣憤。如果說唐韻笙先生仙逝之初,他的偉績還未被人們發現和認知,這是正常的、可理解的,因為很多文化大師宿命都如此。那么時近21世紀,唐先生歸天有年,競還有學者放出這等褒麒抑馬貶唐的荒唐論調,真讓熱愛馬連良、唐韻笙的眾生感到寒心哪!毋庸多綴,炮製這種不負責任的奇談怪論不是純粹出於無知,就是根於偏見。由此看來,拙作此時出版正當其時,頗有針對性,是對這位戴有色眼鏡的專家的一個好回答:只消一翻此書,你的高論豈非不攻自破,不值一駁。
最後,我要銘謝謝柏梁教授,端賴他擘劃編纂這套規模宏大的《京昆藝術家傳記叢書》,我才得以實現多年拙作付梓的夙願。歷史將證明:這套叢書對於中國戲曲文化建設厥功甚偉,彪炳千秋。遼寧省藝術研究所所長助理劉新陽同志不僅引薦主編,還為本書提出了許多修改意見。我的契友、京劇研究專家蘇宗仁兄、唐派藝術研究會副會長閆成波先生提供了寶貴的增補資料。他們的悃誠之情令我終生難忘,謹此一併致謝。
盛世欣幸立唐傳,絕藝高風難表全。
惟願韻聲傳世代,長將精光照梨園。

序言

我和唐韻笙先生並非深交,領略他的藝術機會也較少,但對他的戲品、人品一向十分敬重。記得(20世紀)30年代在煙臺看他的汪(笑依)派戲《獻地圖》、《胡迪罵閻》和《刀劈三關》、《鐵籠山》的時候,他已經是馳譽南北了。不久抗日戰爭爆發,聽到他在東北淪陷區演出影射日冠侵略的《后羿射日》被捕入獄的訊息,高風亮節,益增欽慕。新中國成立後,得以在北京識荊,自然是一見如故了。1958年他編演了近代題材京劇《詹天佑》,中國京劇院率先移植到北京舞台。這期間,我們更時相過從,加深了友誼。
韻笙先生能編、能導、擅演、擅教,是一位博大精深的藝術家,也是一位愛國、愛人民、道德高尚的藝術家。他卓越的藝術成就,世有“南麒北馬關外唐”之稱,洵非過譽。這不僅說明他在中國京劇史鼎盛期生行的顯著地位,而且標誌著他在人民心目中的藝術水準。的確,他的藝術成就稍遜於周信芳(麒麟童)、馬連良,在國內外的聲名也不及麒、馬那么顯赫,但他立足東北,植根民間,創立了獨樹一幟的唐派藝術。麒、馬風格迥異,各有千秋,而唐作為汪笑依的後繼者,藝術風格介於麒、馬之間,兼得麒之雄奇深沉和馬之瀟灑俊逸,功力深厚,三位當不分軒輊。人民的天平從來是準確的,公論符合實際。韻笙先生遠處關外,能與麒、馬兩位大師並駕齊驅,也說明人民的多情和歷史的無私。過去京劇史研究者多注目於京、津、滬,漢地區京劇流派,而對全國其他地區成績卓著的藝術家往往忽視,這是極大憾事!寧殿弼同志的新著《唐韻笙評傳》,是全國第一部研究唐派藝術的專著,填補了東北京劇史研究的空白,為豐富我國戲劇藝術寶庫作出了貢獻。特別是資料豐富,考訂謹嚴,論證有一定深度,文筆也流暢明快,把傳記文學和藝術論合寫一書,富有可讀性。特別是作者四年來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尋訪了一百多位韻笙先生的親友、門人、合作者、研究者,蒐集了大量資料,並查閱了報刊、《戲曲志》資料和有關的京劇論著,然後寫成。並先公諸報端,廣泛徵求意見,細心訂正。這種嚴謹治學的科學態度,是值得稱道的。
京劇藝術較完整地繼承發揚了中國戲曲悠久的歷史傳統和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風格,代有才人,各領風騷,其經驗值得珍視。各地有志之士如能多寫點這種評傳體的好書,不僅可使前賢事跡不致湮沒,而且可使寶貴經驗傳流久遠,這對於中國京劇史是具體的補充,對於京劇藝術的繼承發展,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