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銀海拾貝:中國軍事電影的台前幕後
- 出版社:白山出版社
- 頁數:325頁
- 開本:32
- 作者:劉薇 蘇洪義
- 出版日期:2009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687428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值此新中國誕生六十周年之際,劉薇、蘇洪義、劉國彬編著的《銀海拾貝(中國軍事電影的台前幕後)》回首電影藝術家們所創作的300餘部軍事題材影片,以及彰顯於上述影片中英雄人物身上的胸襟、睿智、果敢、韜略,對新一輪軍事鬥爭緊迫形勢下官兵英雄情結的形成與升華,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紅色經典電影,是經過時代檢驗的優秀作品。我們把選擇的目光投注在紅色經典上。既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為主要內容的電影作品。
紅色經典電影,是經過時代檢驗的優秀作品。我們把選擇的目光投注在紅色經典上。既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為主要內容的電影作品。
圖書目錄
編者的話/001
1.解放區的第一部長故事片/001
2.周總理親定的“主角”/005
3.奶奶趙一曼的身世之謎/007
4.新中國拍攝的第一部軍事題材經典電影/010
5.九十八歲湯曉丹:為戰爭片鼓與呼/014
6.槐花初綻憶“華山”/016
7.“抗戰電影”創作的搖籃/019
8.“雙槍李向陽”的傳奇/021
9.俯仰人生的“鬼子王”/023
10.小角色也要下生活/026
11.我寫《董存瑞》始末/029
12.張良與電影《董存瑞》/033
13.到戰場上采“外景”/037
14.新中國第一部軍事愛情片/040
15.羅瑞卿稱讚《九九艷陽天》/043
16.“方勇”原型話《奇襲》/045
17.從話劇到電影的《萬水千山》/048
18.“馬本齋”蹭飯回民館/050
19.蝶舞戰火耀青春/053
20.賀龍提議拍《洪湖赤衛隊》/056
21.“韓英”回洪湖/059
22.從小說到電影的《林海雪原》/062
23.京郊農舍訪“劍波”/064
24.謝晉慧眼識“瓊花”/067
25.中國“第三代”導演的旗幟/070
26.一段順口溜引出的電影片名/073
27.張良成全了《哥倆好》/076
28.猶思儒將在銀幕/078
29.編劇力挺彭德懷“文革”之中遭摧殘/081
30.花兒為什麼這樣紅/084
31.賽福鼎下令“放演員”/087
32.梁音對興城情有獨鐘/091
33.拍我那熟悉的生活/093
34.六十年代的銀幕“女神”/095
35.永遠的軍中“帥哥”/098
36.千秋傳唱的史詩《東方紅》/101
37.南昌起義緣何沒寫進《東方紅》/106
38.毛主席專場看《霓虹燈下的哨兵》/108
39.滿懷激情寫成的《小兵張嘎》/111
40.小兵張嘎的主演是誰?/113
41.“英雄土壤”育英雄/114
42.“向我開炮”的故事來源/117
43.“為了勝利,向我開炮!”/121
44.電影插曲《英雄讚歌》背後的故事/124
45.遲到38年的“情書”/127
46.周總理與《雷鋒》/130
47.“銀幕國畫”堪稱一絕/136
48.深入生活挖“地道”/139
49.真正指揮過地道戰的影片導演/143
50.身披硝煙上戰場/149
51.傳奇將軍劉飛與《沙家浜》/152
52.重拍《渡江偵察記》/155
53.新版“李向陽”入選記/157
54.編劇細說《閃閃的紅星》曲折經歷/161
55.紅色經典看導演/164
56.祝新運演活潘冬子/167
57.藝術家因《海霞》上書毛主席/171
58.王心剛巧躲江青/174
59.劉曉慶“跳海”/177
60.新兵萌生的“作家夢”/178
61.誰是電影《從奴隸到將軍》的原型/180
62.打響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創作“第一槍”/182
63.兩部“南昌”各不同/186
64.刻畫南昌起義眾生相/189
65.追求藝術完美的攝影師/192
66.聽到謝晉名字,編劇放心了/194
67.內地第一部描寫國民黨正面抗戰的電影/197
68.一路暢通的《血戰台兒莊》/201
69.等待十年《鐵血》上映/205
70.晚鐘響在黃昏後/208
71.三九嚴寒何所懼/212
72.女攝影師歷險“太行山”/214
73.軍人導演與軍魂/217
74.三拍長征的翟俊傑/220
75.“長征”路上故事多/224
76.紀錄片《長征》走出國門/227
77.傾力拍大片《衝出亞馬遜》/229
78.抓住人物的“靈魂”/231
79.讓紅旗世代飄揚/234
80.集結起英雄的靈魂/236
81.只能零打碎敲/240
82.靜聽“號”聲話“集結”/242
83.再現“冰冷”的歷史/245
84.將軍率隊赴汶川拍電影/248
85.侯勇當“旅長”/253
86.深入汶川寫劇本/255
87.《第一軍規》閃亮登場/257
88.各具魅力的銀幕毛澤東形象/259
89.最形似毛澤東的特型演員古月/264
90.十六年演了三十三次鄧小平/267
91.將軍的電影緣/269
92.立志為百位將軍立傳/271
93.銀幕上的巾幗風采/274
94.新時期軍事影片的十大精彩場景/276
95.經典軍事電影中的十大反派形象/284
96.經典軍事片中的“女特務”/290
97.從軍區走向銀幕的藝術家/294
98.世界上唯一的軍隊電影製片廠/297
99.銀幕鐫刻的人民戰爭歷史畫卷/303
100.電影記錄的人民軍隊改革開放三十年/313
1.解放區的第一部長故事片/001
2.周總理親定的“主角”/005
3.奶奶趙一曼的身世之謎/007
4.新中國拍攝的第一部軍事題材經典電影/010
5.九十八歲湯曉丹:為戰爭片鼓與呼/014
6.槐花初綻憶“華山”/016
7.“抗戰電影”創作的搖籃/019
8.“雙槍李向陽”的傳奇/021
9.俯仰人生的“鬼子王”/023
10.小角色也要下生活/026
11.我寫《董存瑞》始末/029
12.張良與電影《董存瑞》/033
13.到戰場上采“外景”/037
14.新中國第一部軍事愛情片/040
15.羅瑞卿稱讚《九九艷陽天》/043
16.“方勇”原型話《奇襲》/045
17.從話劇到電影的《萬水千山》/048
18.“馬本齋”蹭飯回民館/050
19.蝶舞戰火耀青春/053
20.賀龍提議拍《洪湖赤衛隊》/056
21.“韓英”回洪湖/059
22.從小說到電影的《林海雪原》/062
23.京郊農舍訪“劍波”/064
24.謝晉慧眼識“瓊花”/067
25.中國“第三代”導演的旗幟/070
26.一段順口溜引出的電影片名/073
27.張良成全了《哥倆好》/076
28.猶思儒將在銀幕/078
29.編劇力挺彭德懷“文革”之中遭摧殘/081
30.花兒為什麼這樣紅/084
31.賽福鼎下令“放演員”/087
32.梁音對興城情有獨鐘/091
33.拍我那熟悉的生活/093
34.六十年代的銀幕“女神”/095
35.永遠的軍中“帥哥”/098
36.千秋傳唱的史詩《東方紅》/101
37.南昌起義緣何沒寫進《東方紅》/106
38.毛主席專場看《霓虹燈下的哨兵》/108
39.滿懷激情寫成的《小兵張嘎》/111
40.小兵張嘎的主演是誰?/113
41.“英雄土壤”育英雄/114
42.“向我開炮”的故事來源/117
43.“為了勝利,向我開炮!”/121
44.電影插曲《英雄讚歌》背後的故事/124
45.遲到38年的“情書”/127
46.周總理與《雷鋒》/130
47.“銀幕國畫”堪稱一絕/136
48.深入生活挖“地道”/139
49.真正指揮過地道戰的影片導演/143
50.身披硝煙上戰場/149
51.傳奇將軍劉飛與《沙家浜》/152
52.重拍《渡江偵察記》/155
53.新版“李向陽”入選記/157
54.編劇細說《閃閃的紅星》曲折經歷/161
55.紅色經典看導演/164
56.祝新運演活潘冬子/167
57.藝術家因《海霞》上書毛主席/171
58.王心剛巧躲江青/174
59.劉曉慶“跳海”/177
60.新兵萌生的“作家夢”/178
61.誰是電影《從奴隸到將軍》的原型/180
62.打響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創作“第一槍”/182
63.兩部“南昌”各不同/186
64.刻畫南昌起義眾生相/189
65.追求藝術完美的攝影師/192
66.聽到謝晉名字,編劇放心了/194
67.內地第一部描寫國民黨正面抗戰的電影/197
68.一路暢通的《血戰台兒莊》/201
69.等待十年《鐵血》上映/205
70.晚鐘響在黃昏後/208
71.三九嚴寒何所懼/212
72.女攝影師歷險“太行山”/214
73.軍人導演與軍魂/217
74.三拍長征的翟俊傑/220
75.“長征”路上故事多/224
76.紀錄片《長征》走出國門/227
77.傾力拍大片《衝出亞馬遜》/229
78.抓住人物的“靈魂”/231
79.讓紅旗世代飄揚/234
80.集結起英雄的靈魂/236
81.只能零打碎敲/240
82.靜聽“號”聲話“集結”/242
83.再現“冰冷”的歷史/245
84.將軍率隊赴汶川拍電影/248
85.侯勇當“旅長”/253
86.深入汶川寫劇本/255
87.《第一軍規》閃亮登場/257
88.各具魅力的銀幕毛澤東形象/259
89.最形似毛澤東的特型演員古月/264
90.十六年演了三十三次鄧小平/267
91.將軍的電影緣/269
92.立志為百位將軍立傳/271
93.銀幕上的巾幗風采/274
94.新時期軍事影片的十大精彩場景/276
95.經典軍事電影中的十大反派形象/284
96.經典軍事片中的“女特務”/290
97.從軍區走向銀幕的藝術家/294
98.世界上唯一的軍隊電影製片廠/297
99.銀幕鐫刻的人民戰爭歷史畫卷/303
100.電影記錄的人民軍隊改革開放三十年/313
序言
幾乎每—位當代軍人,都是伴隨著《英雄兒女》、《上甘嶺》、《董存瑞》、《平原游擊隊》、《長征》、《南征北戰》、《開國大典》、《大決戰》等影響片中的軍人銀幕形象走進軍營並成長進步的。
英雄情結,是軍人生命的血脈之源。
新中國誕生六十年間,電影工作者創作了三百多部軍事題材電影作品,它們時刻在向當代軍人重複著一個警示:戰場的硝煙已飄離人們的視線,但戰爭的威脅卻無時不在。假如明天早上爆發戰爭,你準備好了嗎?
枕戈待旦——軍人觀眾青睞軍事電影的原動力。官兵帶著好奇之心,從電影中學習軍事,學習戰例,學習做人。當然,好奇的目光里也包含著探究電影拍攝過程中台前幕後的神奇與秘聞。
電影是“生活的教科書”。其審美教育作用在於,以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逼真地再現自然和社會生活的各種場景,反映一定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道德和文化,反映社會的風尚習俗,描寫不同階級、不同階層、不同人物的精神風貌和內心世界,進而影響人的理解和感情,影響人的精神世界,對人的政治思想和崇高道德情操的修養均有著重要的意義。
其實,早在1939年的延安,袁牧之、陳波兒就曾運用電影手法,創作了令人們耳目一新的舞台劇《延安三部曲》。怎奈,在抗戰勝利前夜的華北解放區,整年連煤油燈也沒有,自然也談不到電影文化。因此,1946年10月1日東影的成立,立即產生我黨對電影這一特殊藝術門類的瞻前決策。然而,電影竟有如此廣泛重要的作用,是根據地時期未曾料及的。
伴隨著解放戰爭的炮聲,陸續上映的《白毛女》、《鋼鐵戰士》、《中華兒女》、《趙一曼》、《翠崗紅旗》等影片,以新人、新事、新思想為新中國電影事業開闢了嶄新的時代,並與三四十年代國統區的進步電影形成鮮明對比。恰緣於此,數億觀眾夜半佇立於寒風中,欣喜若狂地從銀幕故事、人物形象、生活方式及新的語言中,汲取這些堪稱紅色經典影片中的“精神食糧”。
這情形證實了毛澤東的預言:“大後方的讀者,不需要從革命根據地的作家聽那些早已聽厭了的老故事,他們希望革命根據地的作家告訴他們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當時的電影文學,部分取自根據地時期的戲劇、文學作品,部分根據革命鬥爭生活積累而創作。無數的失敗,在勝利樂章中響徹起一個個的迴旋,構成一個個引向高潮的章節和段落。而銀幕前的啜泣,則拉近了觀眾與英雄的間距離……
中國的軍事電影作品,經歷了兩個創作高峰。一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各廠生產了126部作品。二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創作了174部電影——總計恰好是三百部。而進入新世紀,因電影面對市場,商業屬性已經成了電影的第一生命,故創作的作品不及兩個高峰時期的零頭。
值此新中國誕生六十周年之際,回首電影藝術家們所創作的300餘部軍事題材影片,以及彰顯於上述影片中英雄人物身上的胸襟、睿智、果敢、韜略,對新一輪軍事鬥爭緊迫形勢下官兵英雄情結的形成與升華,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因此,我們編著了本書。書中的一百篇文章多為三十年來軍區《前進影視》、《前進報》和《解放軍報》、《軍營文化天地》等軍內外媒體的部分稿件、資料(含註明“網文供參考”字樣的文章),旨在通過重溫紅色經典影片拍攝中鮮為人知的台前幕後故事,培養戰鬥精神、再塑英雄情結。
紅色經典電影,是經過時代檢驗的優秀作品。我們把選擇的目光投注在紅色經典上,即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為主要內容的電影作品。
本書按歷史進程的時序編文,既有個清晰的脈絡,也有種歷史真實感。在編著過程中,曾有過十年電視台新聞節目主持人經歷、現為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的劉薇同志,結合所學的影視創作史專業,從圖書館和網站上查閱了大量資料,使本書的素材更加豐富。有著參戰、抗洪經歷的著者蘇洪義,原為某部政治處主任。自主擇業後潛心影視評論、專訪寫作,曾數次自費到長春、瀋陽、北京等地採訪電影藝術家,寫下了大量的人物專訪,書中收錄了他的30餘篇文章。著者劉國彬同志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在部隊任專職電影報社記者、編輯33年,中國兩個軍事電影創作高峰期間的300部作品他看過百分之八十以上,對本書的文章選編把握較為準確。
當電視走進千家萬戶後,電影已經不再那樣吸引人們的眼球了。但是,作為綜合藝術品的電影,永遠是任何形式所不能替代的。至少,人們可以在家裡打開電視機,放一本90分鐘的紅色經典電影光碟,卻不可能從頭到尾看一部30集的電視連續劇。
因此,當你邊看紅色經典電影邊想起本書提到的拍攝電影的台前幕後的小故事時,說不定能有意外的新收穫……
英雄情結,是軍人生命的血脈之源。
新中國誕生六十年間,電影工作者創作了三百多部軍事題材電影作品,它們時刻在向當代軍人重複著一個警示:戰場的硝煙已飄離人們的視線,但戰爭的威脅卻無時不在。假如明天早上爆發戰爭,你準備好了嗎?
枕戈待旦——軍人觀眾青睞軍事電影的原動力。官兵帶著好奇之心,從電影中學習軍事,學習戰例,學習做人。當然,好奇的目光里也包含著探究電影拍攝過程中台前幕後的神奇與秘聞。
電影是“生活的教科書”。其審美教育作用在於,以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逼真地再現自然和社會生活的各種場景,反映一定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道德和文化,反映社會的風尚習俗,描寫不同階級、不同階層、不同人物的精神風貌和內心世界,進而影響人的理解和感情,影響人的精神世界,對人的政治思想和崇高道德情操的修養均有著重要的意義。
其實,早在1939年的延安,袁牧之、陳波兒就曾運用電影手法,創作了令人們耳目一新的舞台劇《延安三部曲》。怎奈,在抗戰勝利前夜的華北解放區,整年連煤油燈也沒有,自然也談不到電影文化。因此,1946年10月1日東影的成立,立即產生我黨對電影這一特殊藝術門類的瞻前決策。然而,電影竟有如此廣泛重要的作用,是根據地時期未曾料及的。
伴隨著解放戰爭的炮聲,陸續上映的《白毛女》、《鋼鐵戰士》、《中華兒女》、《趙一曼》、《翠崗紅旗》等影片,以新人、新事、新思想為新中國電影事業開闢了嶄新的時代,並與三四十年代國統區的進步電影形成鮮明對比。恰緣於此,數億觀眾夜半佇立於寒風中,欣喜若狂地從銀幕故事、人物形象、生活方式及新的語言中,汲取這些堪稱紅色經典影片中的“精神食糧”。
這情形證實了毛澤東的預言:“大後方的讀者,不需要從革命根據地的作家聽那些早已聽厭了的老故事,他們希望革命根據地的作家告訴他們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當時的電影文學,部分取自根據地時期的戲劇、文學作品,部分根據革命鬥爭生活積累而創作。無數的失敗,在勝利樂章中響徹起一個個的迴旋,構成一個個引向高潮的章節和段落。而銀幕前的啜泣,則拉近了觀眾與英雄的間距離……
中國的軍事電影作品,經歷了兩個創作高峰。一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各廠生產了126部作品。二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創作了174部電影——總計恰好是三百部。而進入新世紀,因電影面對市場,商業屬性已經成了電影的第一生命,故創作的作品不及兩個高峰時期的零頭。
值此新中國誕生六十周年之際,回首電影藝術家們所創作的300餘部軍事題材影片,以及彰顯於上述影片中英雄人物身上的胸襟、睿智、果敢、韜略,對新一輪軍事鬥爭緊迫形勢下官兵英雄情結的形成與升華,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因此,我們編著了本書。書中的一百篇文章多為三十年來軍區《前進影視》、《前進報》和《解放軍報》、《軍營文化天地》等軍內外媒體的部分稿件、資料(含註明“網文供參考”字樣的文章),旨在通過重溫紅色經典影片拍攝中鮮為人知的台前幕後故事,培養戰鬥精神、再塑英雄情結。
紅色經典電影,是經過時代檢驗的優秀作品。我們把選擇的目光投注在紅色經典上,即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為主要內容的電影作品。
本書按歷史進程的時序編文,既有個清晰的脈絡,也有種歷史真實感。在編著過程中,曾有過十年電視台新聞節目主持人經歷、現為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的劉薇同志,結合所學的影視創作史專業,從圖書館和網站上查閱了大量資料,使本書的素材更加豐富。有著參戰、抗洪經歷的著者蘇洪義,原為某部政治處主任。自主擇業後潛心影視評論、專訪寫作,曾數次自費到長春、瀋陽、北京等地採訪電影藝術家,寫下了大量的人物專訪,書中收錄了他的30餘篇文章。著者劉國彬同志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在部隊任專職電影報社記者、編輯33年,中國兩個軍事電影創作高峰期間的300部作品他看過百分之八十以上,對本書的文章選編把握較為準確。
當電視走進千家萬戶後,電影已經不再那樣吸引人們的眼球了。但是,作為綜合藝術品的電影,永遠是任何形式所不能替代的。至少,人們可以在家裡打開電視機,放一本90分鐘的紅色經典電影光碟,卻不可能從頭到尾看一部30集的電視連續劇。
因此,當你邊看紅色經典電影邊想起本書提到的拍攝電影的台前幕後的小故事時,說不定能有意外的新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