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莖腐病

銀杏莖腐病的病原菌為球殼孢目、球殼孢科,大莖點屬的炭腐病菌Macrophomiaphas~oli(Maubl)Ashby。此菌喜高溫,適宜。的生長溫度為30~32℃;而對酸鹼度要求不嚴,在pH4~9之間均能很好生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銀杏莖腐病
  • :植物界
  • 分布區域:各銀杏育苗區
  • 類型:病名
  • 傳播途徑:土壤
一.病理類別,二.病理症狀,三.發病規律,四.防治措施,

一.病理類別

銀杏莖腐病
所屬分類:
葉、花、果病害
分布:
此病在各銀杏育苗區均普遍發生。
病原菌:
球殼孢目、球殼孢科,大莖點屬 炭腐病菌Macrophomiaphas~oli(Maubl)Ashby
病原菌形態與生物特徵:
為害部位:
莖、葉
為害時期:

二.病理症狀

發病初期幼苗基部變褐,葉片失去正常綠色,並稍向下垂,但不脫落。感病部位迅速向上擴展,以至全株枯死。病苗基部皮層出現皺縮,皮內組織腐爛呈海綿狀或粉末狀,色灰白,並夾有許多細小黑色的菌核。此病病菌也能侵入幼苗木質部,因而褐色中空的髓部有時也見小菌核產生。此後病菌逐漸擴展至根,使根皮皮層腐爛。如用手拔病苗,只能拔出木質部,根部皮層則留於土壤之中。銀杏扦插苗在高溫或低溫的條件下,莖腐病也能發生,可使插穗表皮呈筒狀套在木質部上,韌皮部薄擺組織則全部發黑腐爛。

三.發病規律

莖腐病菌通常在土壤中營腐生生活,屬於弱寄生真菌。在適宜條件下自苗木傷口處侵入。因此,病害發生與寄主和立地環境條件有關。苗木受害的根本原因是由於地表溫度過高,苗木基部受高溫灼傷後造成病菌侵入。苗木木質化程度越低此病的發病率越高。在苗床低洼積水時,發病率也明顯增加。銀杏扦插苗,在6~8月份當苗床高溫達30℃以上時,插後10~l5d即開始發病,嚴重時大面積接穗發黑死亡。試驗證明,拮抗性放線菌能有效的抑制該病病菌的蔓延擴散。
銀杏苗木莖腐病主要在夏秋高溫季節發生。根據江蘇邳州世博銀杏苗木基地研究發現,夏秋間的高溫和日曬使苗床土壤溫度升高,銀杏苗木莖基部受過高土溫的損傷為病菌的侵入創造了條件。因此,病害一般在梅雨季節結束後10~14天開始發生,以後發病率逐漸增加,至9月逐漸停止發展。病害的嚴重程度取決於7~8月的氣溫。
邳州世博銀杏苗木基地通過多年的經驗總結,發現江蘇地區7月初氣溫上升,以後並出現長期持續的高溫天氣,銀杏莖腐病在7月中旬開始出現。由於發病早,銀杏苗木幼莖木質化程度較低,抗熱能力弱,加之發病期長,故這一年病害極重,銀杏苗木死亡率高達70%。部分地區會出現7月份梅雨期結束後,8月份才開始發生病害。由於發病較遲,發病期相應的縮短,且銀杏苗木已經部分木質化,抵抗力增強,故發病率較低,不超過40%。
因此,在江蘇地區,用戶可根據每年的梅雨期的早遲和長短,以及7~8月份的氣溫變化來預測銀杏苗木莖腐病的發生期和發病程度。

四.防治措施

根據銀杏莖腐病發病的原因,現今應以預防為主。 A.提早播種爭取土壤解凍時即行播種,此項措施有利於苗木早期木質化,增強對土表高溫的抵禦能力。 B.合理密播密播有利於發揮苗木的群體效應,增強對外界不良環境的抗力。試驗證明,苗木密度愈小發病率愈高,密度愈大發病事愈低。實踐還證明,過去每畝播種25~40kg種子,如改為每畝80~l00kg種子的播種量之後,不僅發病率降低,而且單位產苗量增加,既節約了土地又減少了發病。 C.防治地下害蟲苗木受地下害蟲的危害之後;極易為莖腐病菌所感染,因此,播種前後一定要時刻注意消滅地下害蟲。 D.防止苗木的機械損傷當年生播種苗或一年生移植苗在鬆土除草或起苗栽植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損傷苗木的根莖,否則極易引起莖腐病的發生。 E.遮蔭降溫為防止太陽輻射地溫增高,育苗地應採取搭蔭棚、行間覆草、種植玉米,插枝遮陽等措施以降低對幼苗的危害。 F.灌水噴水在高溫季節應及時灌水噴水以降低地表溫度,有條件的地方可採取噴溉,更有利於減少病害的發生。 G.藥物和生物防治結合灌水可噴灑各種殺菌劑如托布津、多菌靈、波爾多液等。也可6月中旬追施有機肥料時加入拮抗性放線菌,或追施草木灰/過磷酸鈣(1/0.25)並加入拮抗性放線菌。
銀杏莖腐病在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各地都有發生,且有的年份發生普遍而嚴重。如南京林業大學苗圃中1953年銀杏當年播種苗死亡達90%以上,湖南農學院林學系苗圃中1955年銀杏苗死亡亦達98%,使當年育苗工作遭致失敗。病害的危害隨苗齡的增長而減輕,一般3—4年生苗感病的極少。
(1)症狀苗木初發病時,莖基部出現水漬狀黑褐色病斑,隨即包圍全莖,並迅速向上擴展。此時葉變黃萎,並逐漸枯死,下垂不脫落。苗木枯死3—5d後,外皮層肥腫,與木質部脫離,內皮層腐爛成海綿狀或粉末狀,灰白色或褐色,其中生有許多黑色小菌核。髓部變褐色或中空,也有菌核產生。最後病害可向根部擴展,使根系皮層腐爛。但銀杏當年生苗感病輕的,偶有根部不死的,並自根頸處萌發新芽。在1年生以上的苗木上,此種現象較為多見。
(2)病原苗木莖腐病的病原菌是菜豆殼球孢菌。但病菌常不產生分生袍子器,以菌絲體和菌核在土壤中生存。它在半知菌無孢目中的名稱又叫甘薯小茵核菌或甘薯絲核菌。
菜豆殼球孢菌是全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普遍存在的一種土壤習居菌,但在土壤中,生長常受頡頏菌的影響。它在培養基上生長最適溫度為30~32℃。無論在土壤中或寄主體上,都容易形成大量菌核。茵核黑色,表面光滑,近圓形或扁圓形。菌核大小受營養條件的影響,一般直徑5—100µm,在馬鈴薯、蔗糖、瓊脂斜面培養基上,菌核直徑為80—300µm。它的寄主範圍很廣,除能危害銀杏、香摳、金錢松、柳杉、杉木、水杉、馬尾松、濕地松、火炬松、柏木、側柏、扁柏、杜仲、板栗、臭椿、雞爪械、楓香、麻棟、刺槐、烏柏、槐樹、大葉桉、細葉桉等20多種樹苗外,還包括許多農作物如甘薯、麻、棉花、向日葵、豆類、菸草、花生、玉米、高粱等。在芝麻和黃麻的病莖上比較容易形成分生孢子器。分生袍子器近球形,89~275µm×98~225µm。分生孢子橢圓形至棒形,單腦、無色、微彎曲,16~32µm×5~10µm。感病桉樹苗莖上也偶有發現(袁嗣令,1997)。
(3)發病規律苗木莖腐病主要在夏秋高溫季節發生。據在南京對銀杏苗木莖腐病的研究發現,夏秋間的高溫和日曬使苗床土壤溫度升高,苗木莖基部受過高土溫的損傷為病菌的侵入創造了條件。因此,病害一般在梅雨季結束後10—14d開始發生,以後發病率逐漸增加,至9月逐漸停止發展。病害的嚴重程度取決於7—8月的氣溫。例如1953年南京的梅雨季很短,6月末即結束。7月初氣溫上升,以後並出現長期待續高溫天氣,銀杏莖腐病在7月中開始出現。由於發病較早,苗木幼莖木質化程度較低,抗熱能力弱,加之發病期長,故這一年病害極重,苗木死亡率高達70%;1954年梅雨期至7月底結束,病害在8月中才開始發生,比1953年遲了1個月。由於發病較遲,發病期相應縮短,且苗木已部分木質化,抵抗力增強,故發病率較低,不超過40%;1995年南京有一個溫和的夏季,沒有出現持續高溫天氣。銀杏莖腐病到8月下旬才開始發生,發病率10%。因此,在南京地區.可根據每年梅雨期的早遲和長短,以及7—8月的氣溫變化來預測莖腐病的發生期和發病程度。
(4)防治方法苗木莖腐病的防治可以採取兩個方面的措施:其一是夏秋之間降低苗床土壤表層的溫度,防止灼傷苗木莖基部,以免造成傷口導致病菌侵入;其二是增施有機肥料,促進幼苗生長,增強抗病能力。
在苗床上架設蔭棚,可使8月中旬晴天14:00時的苗床土溫比對照降低6.5℃,銀杏苗木發病率僅為對照的2.5%—10%。但遮蔭的苗木生長較差,除高生長和直徑生長較低外,落葉較早,頂芽發育不健全。因此,遮蔭時間不宜過長,如南京地區,可從梅雨期結束後開始,到9月上旬,晴天自上午10:00時至下午16:00時遮蔭即可(方中達等,1956)。
發病季節在苗木行間用稻草覆蓋苗床,可以降低土溫,並防止土壤水分蒸發。銀杏苗木的發病率比對照低70%,雖然防病效果較遮蔭稍差一點,但苗木生長比對照還好,且成本也較遮蔭為低。
用其他抗病植物與銀杏苗問作也可以成為一個防治途徑。但要使間作植物既有庇蔭作用,達到降低土溫的要求,又不影響銀杏苗木的生長,才能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
用有機肥料作基肥或行追肥可促進苗木生長,增強抗病力,同時可能影響土壤中領頑微生物群體的變化,抑制病菌的生長和蔓延。若用廄肥作基肥,則可明顯降低銀杏苗的發病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