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系水文,自然資源,自然災害,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文化事業,教育事業,科技事業,衛生事業,體育事業,社會保障,歷史文化,
歷史沿革
因辦事處駐地位於古銀州地而得名。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清代,屬萬豐一、二里。
民國十七年(1928年),屬米脂第一區銀城鎮。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至1950年,屬銀城市管轄。
1956年3月,改為城關鎮。
1958年,屬城關公社。
1965年10月,撤銷城關公社,改設城關人民委員會和城郊公社。
1984年12月,改設為米脂城關鎮和城郊鄉。
2001年12月,將城關鎮和城郊鄉合併設立銀州鎮。
2011年6月,高渠鄉併入銀州鎮。
2015年6月28日,陝西省調整鄉鎮行政區劃,撤銷米脂縣銀州鎮,設立銀州街道。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銀州街道轄王沙溝、雷家峁、班家溝、何石磕、高崖窯、孫家山、張坪、東街、南關、西街、北街、張米脂溝、湍臥梁、宋鹼、園則溝、杜家溝、三里樓、瓦窯溝、老樹溝、韓山、磚窯、劉家峁、吳家溝、五里溝、井家山、鎮子灣、小溝、党家溝、孟岔、背東山、蔣溝、官莊、孫家溝、楊砭、党家墕、姬家峁、姬橋、劉家灣、盧山、宋家溝、田渠、馮渠、高渠、白家墕、陳家溝、高廟山、麻渠、陽山、高鹼、折家坪、姬寨、馬家溝、井家溝、姜興莊、高西溝、安溝、劉渠、李謝鹼、馬蹄坬、李郝山60個行政村;下設280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銀州街道下轄5個社區、22個行政村。辦事處駐銀州北路2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銀州街道地處米脂縣中南部,東鄰
橋河岔鄉、
印斗鎮,南接城郊鎮,西連
子洲縣,北界
榆陽區與
沙家店鎮接壤,與
杜家石溝鎮為鄰。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7.3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8.9千米,總面積172.3平方千米。其中陸地167平方千米,占96.9%;水域5.3平方千米,占3.1%。
地形地貌
銀州街道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境內中部為川道區。最高峰位於姬家寨村海拔1148米。
氣候特徵
銀州街道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全年雨量不足,氣候乾燥,日照充沛。多年平均氣溫9.0℃,無霜期年平均162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771小時。年平均降水量415.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9月,以8月最多。
水系水文
銀州街道境內河道均屬黃河流域。主要河流無定河,由北向南縱貫境內,境內流長10.5千米。其他河流有東溝河、飲馬河、班家溝河等,總流長20千米。
自然資源
銀州街道境內已探明礦藏資源主要有岩鹽、天然氣、石油等。其中天然氣儲量1382億立方米;岩鹽儲量1.3—1.8萬億噸,占全國總儲量的15—17%,屬石膏型結構;鈉鹽含量為93.1—98.8%,每平方千米可產2.2億噸原鹽。
自然災害
銀州街道境內自然災害主要有冰雹、乾旱、洪澇、低溫、霜凍、雷擊等。
人口
截至2011年末,銀州街道轄區總人口6.5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6.2萬人,城鎮化率95.4%。另有流動人口2萬人。總人口中,男性3.3萬人,占50.8%;女性3.2萬人,占49.2%。2011年,銀州街道人口出生率17.3‰,人口死亡率3.7‰,人口自然增長率13.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77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銀州街道財政總收入585萬元,比上年增長2.6%。
2011年,銀州街道農民人均純收入7500元。
第一產業
2011年,銀州街道農業總產值達到11.5億元,比上年增長10.2%,農業增加值7.6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5.2%。農業耕地面積7.5萬畝。
銀州街道糧食作物以小雜糧、玉米為主。2011年,銀州街道糧食生產1.1萬噸,其中小雜糧4114噸,玉米3995噸。
銀州街道主要經濟作物有蔬菜等。2011年,銀州街道蔬菜種植面積1484畝,產量9285噸,主要品種有大蔥、大白菜。
銀州街道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2011年,銀州街道生豬飼養量4951頭,年末存欄0.3萬頭;羊飼養量2.9萬隻,年末存欄2.5萬隻;牛飼養量2266頭,年末存欄0.2萬頭;家禽飼養量7.6萬羽,上市家禽6.3萬羽。2011年,銀州街道生產肉類65.2噸;畜牧業總產值2.2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9.1%。
第二產業
2011年,銀州街道工業總產值達到13.6億元,比上年增長7.2%,工業增加值0.9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2.8%。2011年,銀州街道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家,職工1.5萬人,實現工業增加值0.9億元,比上年增長7.2%。
第三產業
截至2011年末,銀州街道有商業網點135個,職工365人。2011年,銀州街道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4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2億元,比上年增長3.5%。
截至2011年末,銀州街道有郵政局2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85千米,投遞點12個,鄉村通郵率99%;征訂報紙0.8萬份、期刊0.5萬冊,業務收入12.8萬元。
截至2011年末,銀州街道有固定電話用戶2450戶,電話用戶普及率94%;行動電話用戶1.4萬戶;寬頻接入用戶1.2萬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7200萬元。
2011年,銀州街道金融產業實現稅收320萬元。年末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2.5億元,比上年增長108%;人均儲蓄12000元;各項貸款餘額11.2億元,比上年增長22.3%。
交通運輸
銀州街道境內鐵路西包線由南向北過境,境內總長11.3千米;榆綏高速公路、210國道、子米路、米佳路等5條公路幹線在境內交會,總長度78千米。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銀州街道有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60個,農家書屋38個,藏書10.6萬餘冊。境內名勝占跡有盤龍山古建築群、萬佛洞石窟,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
截至2011年末,銀州街道裝置有線大喇叭26個,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100%。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銀州街道有幼稚園(所)12所,在園幼兒2100人,專任教師35人;國小10所,在校生1860人,專任教師133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3所,在校生6543人,專任教師389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2011年,銀州街道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200萬元,比上年增長29%。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34%,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
科技事業
截至2011年末,銀州街道有科技示範村2個,示範戶8個,新建科技宣傳欄2個,新建農業信息服務站20個。
衛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銀州街道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6個,其中門診部(所)24個;病床210張;固定資產總值76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336人,其中執業醫師45人。2011年,銀州街道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3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2萬人,參合率90%。
體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銀州街道有公共體育場所2個。新建村級健身場所9個。
社會保障
2011年,銀州街道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68戶,人數1215人,支出88.8萬元,比上年增長11%;城市醫療救助267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300人次,共支出98.4萬元,比上年增長42%。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742戶,人數3215人,支出393.6萬元,比上年增長30%;月人均102元,比上年增長31%。農村五保集中供養3人。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48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90萬元,比上年增長15%。社會福利費220萬元,比上年增長17%;敬老院1家,床位23張。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4.1萬人,參保率99%。
歷史文化
盤龍山古建築群
盤龍山古建築群,又名李自成行宮,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米脂縣銀州街道,地處盤龍山南麓,南眺文屏山,北依印台山,東臨飲馬河,西傍無定河,海拔高度為870米。行宮南旁為米脂中學,東、西兩側有米中教職工宿舍10餘處。
李自成行宮原身為真武祖師廟,建於嘉靖年間(1522—1566年)。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其侄李過返鄉於大順永昌二年(1644年)將原馬鞍山真武廟改擴建為行宮,並將馬鞍山改為盤龍山。據米脂縣誌載,李自成曾兩次返里,在此居住。清乾隆五十六年(1792年)、清光緒二十一年(1896年)兩次重修真武廟。新中國成立後,行宮的建築、文物受到的國家的重視和保護,1992年4月20日,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盤龍山古建築群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行宮占地3333平方米,建築面積1740平方米,主要建築由樂樓、梅花亭、捧聖樓、二天門、攬勝樓(後改為玉皇閣)、啟祥殿(正殿)、兆慶宮(寢殿)七大部分組成。整個建築群依山就勢,分台而築,分布二三個台地上,因年久失修,各建築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殘損,加之環境、地形的變遷,二、三級台地石檔土牆出現不均勻沉降,導致石牆開裂,使上部建築出現不同程度的牆體裂縫,整體傾斜,各單體建築保存狀況附後。
李自成行宮在選址、規劃上強調“氣勢”,通過山勢起伏來布置建築,層層遞進,以表現其威嚴。行宮布局嚴謹,排列變化有序,玲瓏的山、陡立的石階、巍峨的殿堂,頗為壯觀雄偉。從樂樓順坡而上,過梅花亭、捧聖樓至石牌坊,二天門台階高聳,莊重威嚴;登上台地,玉皇閣巧奪天工,凌空峙立,後出廈,登階穿洞至宮院內,對面牌樓相迎,瑰麗無比;富麗堂皇的啟祥殿氣勢雄偉,兆慶宮尉為壯觀,鐘鼓二樓等建築錯落有致,廊配殿將其主體建築巧妙地連為一體。
行宮大型建築結合地形順應山勢,採用曲折的軸線,統一連貫的藝術構思,將一些相距較遠的建築物按軸線對應關係進行安排,結合地形、地貌、建築體量等方面,創造出多種配製方案,多種手法並用,或與體量均衡式布局並用,雖有成法,而無定式。行宮建築體量均不大,但其建築技藝同超,或玲瓏典雅,或莊重威嚴。樂樓的設計,更是匠心獨具,為使其音響效果達到最佳,建造時將數十口瓷缸埋置於地下,具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奇效。
米脂常氏莊園
米脂常氏莊園,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米脂縣銀州街道高廟山村,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到民國初年,由常維興和其子常彥丞先後修建而成。
莊園格局為上下兩套四合院,氣勢雖不如姜氏莊園宏大,但更為緊湊對稱規範。 大門前沿用塊石築高畔,平台場地約三百多平方米,兩端為石拱門洞,沿坡由西而入。鹼畔中建大門,梁柆枋檁起架,五脊六獸硬山頂,青瓦覆面,墀頭水磨磚雕寶象馱籠飾,浮雕福祿呈祥。 進入大門即底園,門兩邊有對稱廳房、耳房,院西門內為石院磨房,院東門內為馬廄廁所。由底園拾級而上經二門直抵頂院,正面一線五孔石窯,高門亮窗,穿廊虎抱,正窯兩邊配雙窯小院,主院兩側六孔石窯相對,呈典型“明五暗四六廂窯”式。二門雙門雙誋扇兩進開,卷棚頂,彩繪裝飾古樸典雅,門前兩側影壁水磨磚雕松鶴竹鹿,祥雲薈萃。 常家莊園富麗堂皇,出入方便,居住得宜。
2019年10月7日,米脂常氏莊園被國務院列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