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平原地下水資源-經濟-環境綜合效應研究

《銀川平原地下水資源-經濟-環境綜合效應研究》是由寧夏回族自治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察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擔任主要完成單位,於艷青,余秋生,薛忠歧,尹秉喜,金曉媚,崔亞莉,張黎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銀川平原地下水資源-經濟-環境綜合效應研究
  • 主要完成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察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主要完成人:於艷青,余秋生,薛忠歧,尹秉喜,金曉媚,崔亞莉,張黎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40052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4-2-41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銀川平原近些年引黃水量大幅度壓縮,工農業及城市用水急劇增大,水動力條件發生改變,造成地下水開採潛力不明。《銀川平原地下水資源-經濟-環境綜合效應研究》項目,在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參數試驗的基礎上,套用同位素技術、三維電性結構模型、三維水流模型、地下水資源信息系統等新技術、新方法研究銀川平原地下水的循環特徵,評價地下水資源,預測不同引黃量條件下地下水補給量和現狀開採條件下的地下水流場和動態變化趨勢,從行政區劃的角度論證地下水開採潛力,通過建立多目標水資源管理模型,結合平原區經濟、環境發展趨勢,提出地表水(主要指過境黃河水)和地下水資源的科學合理的最佳化配置方案,並建立區域的地下水地理信息系統,實現一般GIS的資料儲存、查詢、及可視化,為實現銀川平原地下水資源的合理開發,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良性循環提供水文地質科學依據。項目通過寧夏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察院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水資源與環境學院項目合作的新機制,採用科研與生產、理論與實踐、野外與室內研究“三結合”的原則,廣泛採用新技術、新方法的組合運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豐富了工作內容,提高了研究工作精度。不僅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巨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而且實現了科研成果的真正價值,促進了生產力要素的合理流動,為地方地勘單位培養了5名專業博士研究生,使資源的配置和發揮達到最佳狀態。項目的實施進一步提高了銀川平原水文地質的研究程度,以行政區劃為單元,為地方各級政府開展經濟建設規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水文地質依據和較為具體的指導性的建議,帶動了地方地下水勘察項目的實施。自2007年至今,針對研究區水資源供需矛盾及缺水問題,陸續開展了石嘴山市地下水勘察、石嘴山柳條溝水源地勘察、青銅峽小壩水源地擴充勘察、青銅峽市立新水源地勘察和平羅縣大水溝供水水源地勘察等項目以及寧東能源基地地下水勘察、沿黃經濟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評價、銀川市濱河新區供水水源地勘察等項目的實施。同時,研究成果在地方各市縣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和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方面提出了指導性建議,在青銅峽灌區節水改造工程、水權置換及湖泊濕地保護等寧夏“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涉及的專業問題提出了科學參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