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器製作技藝(鶴慶新華)

銀器製作技藝(鶴慶新華)

雲南自古有“金屬王國”之稱,滇西的銀礦、銅礦資源十分豐富,其中以大理州為典型代表。鶴慶銀器製作技藝,主要流傳於大理州鶴慶縣新華村。歷史悠久。《鶴慶縣誌》記載,“屯軍中有善冶煉和以銅、銀加工器具者。村民又習之,諸技藝均能,世代傳襲。”可以看出,距今有500年以上歷史。

雲南銀器製作技藝中,鶴慶縣最為出名。當地藝人用純銀為主料,以鏤雕和純銀抽絲編盤工藝相結合,根據所需製品形態、規格,加工而成。保留了較為傳統的民間手工技藝特徵,銀器造型豐富,種類繁多,工藝精湛,質量上乘。產品遠近聞名,遠銷各省市以及美國、日本、印度、馬來西亞、尼泊爾、泰國、巴基斯坦等國家,深受世人稱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銀器製作技藝
  • 所屬地區: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
  • 所屬民族白族
基本信息,歷史淵源,基本內容,主要特徵,重要價值,存續狀況,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銀器製作技藝(鶴慶新華)
民族:白族

歷史淵源

新華村是個歷史悠久的白族村寨,有1000多年的民族工藝品的生產歷史,銀制民族工藝品生產技藝是新華村最突出的特色。
據《鶴慶縣誌》記載,早在明朝中期,鶴慶就有加工、製作銀、銅器具和飾物的手工藝匠人。國家的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政策給新華村民族手工藝品生產注入了生機與活力,使傳統的民族手工藝品生產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成為新華村的骨幹產業。
走進新華村,基本上是“家家有手藝,戶戶有作坊”。產品遠銷印度、巴基斯坦、泰國、日本等國。國內主要銷往西藏、青海、甘肅、內蒙、貴州、湖南、四川等省區。在滇西主要旅遊風景區麗江古城、香格里拉縣城、大理蝴蝶泉、三塔寺和昆明雲南民族村等地都有新華村的民族手工藝品銷售。

基本內容

銀器加工分十三道工序: 1、選材。 2、熔煉 進行提煉與配兌。3、敲片錘揲 用錘敲打銀塊成片狀。4、制模 制出初模,將銀片放在初模上錘打出初步形狀。 5、充模 向銀坯里注入松香等填充物。6、鏨刻用鋼鏨和小錘在金銀的表面敲鏨出鏨痕,形成各種紋理。 7、拉絲 將銀加工成絲,經盤曲、掐花、填絲、堆壘等手段製作首飾8、金銀錯 在器物表面鑄成凹槽圖案,凹槽內嵌入金銀絲、片,用錯石磨光。9、熔化 通過高溫將松香等填充物去除。10、組合焊接 把製成的紋樣拼成完整首飾。11、清洗 用梅子醋、酸木瓜汁將銀坯上面的雜質除去。12、打磨 用挫刀等把不平整的地方磨平。13、拋光 將半成品浸入洗潔劑中,用銅絲刷來回刷洗。

主要特徵

一、、“鶴慶白族民間銀器製作技藝”,是白族人民在長期農耕生活實踐中,結合當地人民民眾生產生活條件及愛美審美特點與自身技藝相結合,形成的別具特色的一種“民間手工技藝”,具有廣泛的民眾性和民間傳承性。
二、“鶴慶白族民間銀器製作技藝”,是白族人民為滿足社會生產生活所需,而從事的一種民間手工技藝。其製作生產出的手工藝品、耐看、光澤度好、抗氧化,不易變色,曾得“鶴川匠人”的讚譽。
三、無生產時間限制,一年四季都可生產,產品價格受市場影響(金、銀價格影響)。

重要價值

一、是傳播文明與對外交流的一種載體。
二、具有不可替代的傳承價值。自古以來,中國人以黃金白銀為財富的象徵,人類使用銀的歷史可以追朔到公元前三千年。銀飾文化在民間落地生根,銀作坊逐漸成為一種民間職業而越來越興盛。銀飾仍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流行。從歷史與現實來看,它傳承著少數民族科技史的軌跡。
三、銀器製作是鶴慶白族人民在長期生產製作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具有自己濃郁特色的一種傳統手工技藝,仍然保留著千年的傳統風格與特色。
四、鶴慶銀器製作還是研究大理地區白族經濟、文化、歷史發展的重要依據之一。
五、鶴慶銀器製作技藝的整個過程,充分體現出了工匠藝人的創造才能和高超的工藝製作水平。

存續狀況

面對時代發展和強勢文化的衝擊,銀器製作技藝這一古老的民間傳統工藝正面臨逐漸被現代機器批量生產所代替的危機。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推進,民俗旅遊的開發和壯大,人們思維方式發生了改變,由於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操作,加之製作匠人及銷售人員的無序競爭和受眼前利益的驅使,使原本單純手工製作的東西,利用現代機器代替生產,使其產品失去了原有的藝術價值和收藏紀念價值,民族民間傳統工藝及產品面臨著漢化、弱化乃至消亡的危機。
長期以來維護和支撐著白族傳統生活方式的價值觀念也發生急劇變化,白族傳統社會的農耕文化日益衰弱,傳統觀念受到巨大衝擊。手工作坊的手工技藝,急待有效地保護、引導和規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