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椎關節紊亂

鉤椎關節紊亂

多因睡枕不當,或睡姿不正確,也有因長時間抬頭、低頭、側頭運動或者風寒之邪侵犯頸項背肌導致肌肉韌帶痙攣(急性)或者勞損(慢性),關節不穩產生錯位,刺激頸神經後支,引起其支配之頸項部肌肉韌帶痙攣產生疼痛,頸部活動因之障礙。

病名概念,功能解剖和損傷機制,病因,診斷,治療,預後,

病名概念

因頭頸姿勢不正,頸肌肌力失衡,導致鉤椎關節紊亂,引起頸項疼痛,活動障礙,為鉤椎關節紊亂。

功能解剖和損傷機制

1.頸椎的後關節(Luschka關節)包括鉤椎關節和關節突關節。其中關節突關節是冠狀結構,可以完成較大的旋轉範圍,但鉤椎關節是100度夾角的角狀結構。因此,在旋轉過程中產生角狀運動,往往因左右肌力不平衡,在角狀運動中產生關節囊滑膜嵌頓,關節結構紊亂而刺激神經背側支。
2.頸椎鉤椎關節靠頸項韌帶中軸穩定,兩側肩胛提肌(上部)斜方肌和前緣的前中後斜角肌是旋轉和側屈的主要動力。如某一組肌力損傷,則導致關節不穩。

病因

1.多因睡枕不當,或睡姿不正確,也有因長時間抬頭、低頭、側頭運動或者風寒之邪侵犯頸項背肌導致肌肉韌帶痙攣(急性)或者勞損(慢性),關節不穩產生錯位,刺激頸神經後支,引起其支配之頸項部肌肉韌帶痙攣產生疼痛,頸部活動因之障礙。
2.外傷 因頭頸衝撞傷或揮鞭式損傷,導致鉤椎關節紊亂或半脫位。

診斷

.臨床表現
本症多發於青壯年,以伏案工作或電腦操作者好患此症。初起覺頸項不舒,活動有疼痛;琢漸感稍低頭工作即頸痛,活動障礙,病成久者可有頭暈、頭痛或肩背上一側上肢麻痹,休息後或平躺減輕,或睡枕不適即感頸痛,一側上肢麻痹等。
.臨床依據
1.頸項疼痛或牽涉肩背痛。
2.頸部活動障礙,特別是旋轉功能障礙,稍加旋轉即頸項痛。
3.X線片正位可見鉤椎關節不對稱,椎體傾斜;側位椎曲弧度減小,頸椎相互成角。
4.或有明顯頸椎外傷史。
.診斷分期
1.急性期 突發頭頸轉動障礙,尤其不能向一側旋轉,稱轉動即牽涉頸肩背疼痛,觸壓頸部有壓痛,多發於頸胸部,或外傷引起。X線片可見鉤椎關節不對稱,頸曲稍有改變或正常。
2.慢性期 曾有頸項轉動障礙病史,未經治療好轉,但逐漸感頸項活動不靈活,有牽拉頸肩酸痛,X線片可見有明顯鉤椎關節不對稱,頸曲有改變,稍直,或有階梯改變,或有雙邊征。
.鑑別診斷
1.頸背筋膜炎 多見於項韌帶和肩胛提肌、斜方肌、因慢性勞損或風寒濕邪侵犯,韌帶肌肉受損,局部粘連或有條索狀改變。如果是項韌帶還會與棘突剝離,甚至鈣化。患者表現為局部酸痛,壓痛或出現彈響,但一般頸曲無改變。治療宜針灸、藥熨、局部推拿按摩。
2.頸椎病 指頸椎間盤退化、椎曲紊亂症。本症影像學顯示有椎間盤突出、退化,椎曲紊亂。
3.頸椎間盤突出症 本症有急性頸痛,臂叢神經壓迫的症狀。影像學顯示有椎間盤突出。

治療

.急性期
1.理筋
(1)點穴轉項法:點對側內關,第2掌骨間,同事患者自行轉動頸項。
(2)針刺通絡法:針鳳池、頸華佗夾脊穴、秉風、肩井、列缺。
2.布兜牽引 仰臥位頸椎布兜牽引3kg,30分鐘。
.慢性期
1.理筋
(1)膏摩頸項肩背。
(2)骨空針法調壓,選取頸華佗夾脊穴、肩井、秉風、肩井、列缺。
2.調椎復位
(1)布兜牽引:仰臥位頸椎布兜牽引3~4kg,30分鐘,如頸曲減小者配合折項手法。
(2)辨證施用:兜頜旋轉法或頸胸樞紐旋轉法。
3.以宗平衡牽引器自我康復法 選用以宗平衡牽引器裝置,每天背戴1小時。
4.練功法 選用“以宗健脊強身十八式”中第一式抱頭側頸式、第二式虎項擒拿式、第三式抱頭屈伸式、第四式側頸松肩胛式、第五式左右開弓式、第六式雙胛合攏式、第七式抱肩轉胸式自我練功。
.療效判斷
痊癒:疼痛症狀消失,頸部活動功能恢復正常,X線片椎曲恢復,鉤椎關節恢復平衡,椎體無旋轉。
好轉:疼痛症狀消失,頸部活動基本正常嗎,X線片椎曲改善,鉤椎關節不對稱改善。
無效:症狀體徵均不改善。
.治療注意事項
1.頸肌在緊張疼痛狀態下,不宜施行旋轉復位手法。
2.如頸曲變直者,先行牽引折項1周后,待頸曲改善,再行旋轉復位。

預後

鉤椎關節紊亂多發生於伏案工作人群,以青少年為多見,也可出現在中老年。主要是早期治療,恢復頸曲,並囑患者多做點頭運動,自動推拿頸肌。如遷延日久,可繼發椎間盤突出或退變,引起更嚴重的頸椎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