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吻(馬錢科)

馬錢科植物鉤吻(胡蔓藤)Gelsemium elegans(Garch.et Champ.)Benth.的根、葉及全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鉤吻(馬錢科)
  • 臨床:用於治療肝、胃、宮頸、孔腺等
  • 藥理:對胃腺癌細胞有明顯的殺傷作用等
  • 分布:分布於浙江、福建、湖南、廣東等
  • 形態:枝光滑。葉對生,卵形,全緣等
  • 成分:鉤吻根及全草含有吲哚類生物鹼。
形態,分布,採制,成分,藥理,臨床,

形態

纏繞常綠藤本,枝光滑。葉對生,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漸狹或近圓形,全緣。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花淡黃色;花冠漏斗狀,內有淡紅色斑點。蒴果卵形。種子有膜質的翅。花期8-11月;果期11月至翌年2月。

分布

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省區。生海拔500-2000米山地路旁灌木叢中或潮濕肥沃的丘陵山坡疏林下。分布於印度、緬甸、泰國、寮國、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

採制

根全年可釆,洗淨,曬乾。葉和全草在夏季或秋季採集,曬於。

成分

鉤吻根及全草含有吲哚類生物鹼。其中包括鉤吻素甲、丙、丁、戊、子、寅、卯、辰、已、庚,N-甲基鉤吻素甲,鉤吻定,鉤吻綠喊;胡蔓藤鹼甲、乙、丙、丁等。

藥理

體外試驗,鉤吻城濃度為40μg/ml時對人肺腺癌細胞及人胃腺癌細胞有明顯的殺傷作用,使得細胞膜脂流動性降低;同時鉤吻鹼還具有放射增敏作用,對放射所致動物紅細胞枝血紅蛋白降低有保護作用;鉤吻鹼朴小鼠艾氏腹水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外鉤吻城還具行增強動物免疫功能和較強的鎮痛作用。
《夢溪筆談》載:“鉤吻,《本草》一名‘野葛’,主療甚多。注釋者多端:或雲可入藥用;或雲有大毒,食之殺人。余嘗到閩中,土人以野葛毒人以自殺。或誤食者,但半葉許入口即死,以流水服之,毒尤速,往往投杯已卒矣。”可見鉤吻毒性之強。

臨床

用於治療肝、胃、宮頸、孔腺、甲狀腺等癌瘤。
(1)臨床使用鉤吻總鹼針劑,給藥途徑為靜脈點滴,起始劑量為2~4mg/d,逐漸增加到12mg/d,最高劑量達18mg/d。臨床治療消化道腫瘤16例,取得一定療效。治療原發性肝癌38例,總有效率60%。
(2)冶肝癌:胡蔓藤乾粉口服50mg/次,每日3次,3天后無反應增加到100~150mg/次,連續長期服用。本方冶肝癌8例,生存2年以上。一般用約1~2個月後病情均有明顯好轉,疼痛減輕或消失,食慾增加,體重增加,肝腫縮小。縮小50%以上者6例,不足50%者2例。甲胎球蛋白(AFP)陽性4例治後均轉陰,有3例尚能做輕勞動。治後生存期30~87月,中位生存期41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