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山燈盞粿

鉛山燈盞粿

鉛山燈盞粿是流行於江西省上饒鉛山縣境內的一種地方特色小吃。鉛山人每逢清明、端午、立夏、冬至等日子,家家戶戶都要做“鉛山燈盞粿”。鉛山燈盞粿因外形酷似燈盞而得名。相傳乾隆黃帝下江南時,到了鉛山縣城的信江與桐木江交匯的江口村,在一家兄妹開的小店用膳。兄妹倆因沒有好飯菜招待客人,遂將米漿搞綢製成餜皮,放入蔬菜餜餡蒸熟後供客人食用,不料深得乾隆讚賞,並賜名“鉛山燈盞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鉛山燈盞粿
  • 分類:美食
  • 口味:鮮香爽口
所需食材,做法,注意事項,相關傳說,

所需食材

大米、青蓬草、五花肉、蘿蔔絲、香菇、墨魚、小蝦米、地瓜等。

做法

第一、將大米用水浸泡兩個小時,放入石磨磨成米漿。這是首道工序“磨米”。如果需要綠色粿胚,是可以加點青蓬草一起磨的。
第二、大湯鍋燒熱加油,將磨好的粿漿倒入油鍋並不停地翻動。為防止糊掉,翻動時要不時地加點鍋底油。這叫“搞粿”。
第三、把搞好的粿漿出鍋放在砧板上冷卻,便成了“毛粿”。
第四、把“毛粿”取出一小塊,手不停蘸油,不停地捏成燈盞形狀。
第五、根據口味,將準備好的粿餡食材,如五花肉、蘿蔔絲、香菇、墨魚、小蝦米、地瓜等,放入油鍋里炒八九分熟後置於盆中備用。這是“粿料”。
第六、把粿餡裝入粿胚,上鍋蒸熟。
第七、在鉛山燈盞粿粿餡上淋一層薄薄的熟豬油,再根據個人喜好適量添加香菜、蔥蒜即成。

注意事項

鉛山燈盞粿粿胚的質量是決定燈盞粿口感和味道的關鍵,粿胚不能太濕也不能太乾,要在最合適的時候起鍋。將粿胚捏成燈盞的形狀也不簡單,要像捏陶瓷一樣,注重手法,將粿胚捏得光滑勻稱,並且要有一定厚度,這樣才能兜得住滿滿的餡料。另外,燈盞粿的餡料講究豐富和鮮美,最好使用新鮮的食材製作。

相關傳說

明嘉靖年間,官居四品、因戰亂移居到鉛山縣新灘章源這個小村落的丁洪,42歲那年喜獲一子。攜妻兒到章岩寺請住持慧明大師為其子祈福,做法三天。此時正值春季,寺外桃花爭艷,生機盎然。可誰知第三日午間,晴空忽然一聲霹靂,瞬間烏雲蔽日,風捲殘雲,下起了傾盆大雨。這時,一道霞光閃來,孩子竟不翼而飛,似是被一瘸腿乞丐搶走。慧明大師告訴丁洪,因其為官時斬殺了一些惡人,他們便聯名狀告於閻王,說丁洪奸詐虛偽,為官不正,令其後代以乞為生。丁洪趕緊求大師點化。明慧大師說,自己也幫不了什麼大忙,一切皆看造化。但他又說:“離寺兩里之外有一山洞,是鐵拐李巡遊四海時停歇之處。你不妨到那去探訪一下。”
丁洪冒雨來到山洞,探身而入,忽傳出話音:“汝子非凡夫俗子,然遭人所陷,一口難辯,可觀天而望之。”丁洪不明所以,思前想後也無定論,竟沉沉睡去。恍惚間見一亭子,上書:月光亭。亭內有一孩童,在一燈盞油光下,深思苦讀。丁洪不免憶起自己挑燈夜下,誦讀詩書情景。
這時,一聲雷響劃破長空,丁洪驚醒後再看四周,月已當空,天象大變。再環顧洞內,左側一似燈盞形狀的印記清晰可見。丁洪想起剛才之夢,甚為奇怪,說,亭中燈火通明,光彩奪目,竟是靠一燈盞照亮,此燈非凡物也,若有此燈,民可豐衣足食矣。說完正欲返回,寺里來人告訴他孩兒已歸。眾人問其所以,丁洪以夢中所見告知,眾人皆覺燈盞不凡。明慧大師曰:“倘世間有此華燈,必將普照萬民。”於是寺廟當晚磨米,以水和之,揉燈盞狀成型,加之他料,以饗眾人。
第二日,來廟中香客互而告知,此聞不脛而走。每逢清明、端午、立夏、冬至等日子,人們紛紛做燈盞粿厚待家人親友,祈福消災。一人傳虛,萬人傳實。此後,燈盞粿習俗星火相傳,漸成了鉛山的一道美食和特色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