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南溝遺址

鉛南溝遺址

河北省承德市平泉縣楊樹嶺鎮鉛南溝在2008年河北省人民政府被確立為遼金元時期城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鉛南溝遺址
  • 出土地點:河北省承德市平泉縣楊樹嶺鎮鉛南溝村
  • 所屬年代:遼 金 元
鉛南溝城址地理位置
位於楊樹嶺鎮鉛南溝村北、村南,為南北向長條形,南北1300米、東西200~300米,地勢較平坦,現為耕地。遺址東側是楊(楊樹嶺鎮)松(松樹台鄉)公路,北為通往道虎溝鄉的水泥路,西靠大山。地理位置為東經118°50′58.1″,北緯40°57′47.0″,海拔554米。 遺址由北部的北營,南部的大城及大城北部的西、東台子四部分組成。
歷史遺址
(1)北營。地處鉛南溝村北、村西,南至西台子以北,該地又被一東西向由小道分為南北兩區,北區遺物非常豐富,有遼代泥質灰陶卷沿陶盆口沿殘片,厚圓唇下垂,器內壁有黑色暗紋,器外有二道拉坯形成的凹弦紋;金代的黑釉盞殘片,黃白胎,內施黑釉,有澀圈,外施釉及下腹部;醬釉碗底殘片,黃砂胎,內施醬釉,澀圈,外施釉至上腹部,圈足,足外旋削,圈足內底有墨書痕,但字跡不明顯;滴水殘塊,正面系二戳印文被二凸弦紋隔開,滴水下部邊沿有指紋狀花邊;黑釉碗底殘塊,粗黃砂胎,內施黑釉,澀圈,外施釉至下腹部,圈足外側旋削;醬釉碗底殘塊,內施醬釉,外施
鉛南溝遺址
醬釉至下腹部,圈足外側旋削痕明顯;器蓋殘片,粗砂胎、斜腹微弧、厚胎、圓唇,頂部有一小孔。道南遺物多為白釉、黑釉碗底殘片,遺物非常少。
另在遺址西北側村民趙永忠家發現石臼3件,石磨1件,石獅1件。石臼均為砂岩,大件長
90、寬60、高40厘米,呈不規則長條形,臼窩直徑36、深24厘米;中件長46、寬39、高40厘米,臼窩直徑30、深21厘米,呈方形;小件壘於牆內,僅知長30、高20、臼窩直徑20厘米。石磨亦壘於牆內,圓形、細砂岩,直徑35、厚15厘米;石獅子,砂岩,長40、寬40、高約20厘米,臥於一方座上,頭扭向左後方,口微張開,吻部稍殘,鬣毛披於腦後,尾呈掃帚形。
鉛南溝遺址
據村民講,在北營曾發現過許多方石、條石,方石邊長約40厘米,條石長約80、厚均為20厘米,另有方座圓頂的柱礎、圓形碾槽等。
(2)大城遺址。位於遺址南部,鉛南溝村南,西台子以南,地屬後溝村,遺物有泥質灰陶折沿陶盆口沿、泥質灰陶卷沿陶盆口沿、白釉內繪鐵鏽花瓷碗底殘片、黑釉碗底殘片等金元時期陶瓷片,另村民在遺址中撿有開元、崇寧、聖宋、鹹平、至和、皇宋、元豐、熙寧、祥符、天僖、元祐、大定等貨幣及泰定元年銅權等。
鉛南溝遺址
在大城東南隅地面上,有鉛煉渣一堆,呈黑灰色。據說原來有三堆,夷平了兩堆。煉渣堆長約80、寬5~10、高0.5~3米不等。地表散落著大量的小坩堝殘體。坩堝外呈黃灰色,粗砂胎,圓錐形,中空,壁厚1.5~2、底厚約5~8厘米,通高約20、最大徑8厘米
據村民說,這裡南北300、東西200米的地下全是煉渣,在4米深的地下就是鉛礦,挖井時曾發現過礦井和坑木。
(3)西台子遺址。西台子高26米(相對現地面),頂部呈不規則的梯形,東西長約40、南北寬約10~30米不等,為西高東低的緩坡。地理位置為東經118°50′51.4″,北緯40°57′27.4″,海拔579米。
鉛南溝遺址
在台子北側斷面上,有大量的灰陶條磚、板瓦、筒瓦、瓦當、滴水及琉璃瓦。在台子頂部及周圍耕地中,也散布著一些類似的遺物:青磚,殘長29.5、寬17.5、厚5.5厘米;板瓦,外素麵,內布紋,殘長21.2、寬24、厚2.6厘米;筒瓦,殘長21、徑13.7、厚2厘米,瓦舌突出瓦身約2厘米;綠琉璃瓦,內布紋,殘長25、徑約14、厚約2厘米。另平泉縣文保所人員以前在此採集有:戳刺紋窄唇滴水、三角形龍、虎紋滴水、獸面紋瓦當、琉璃鴟吻等各類建築構件殘塊。
(4)東台子遺址。東台子又稱戲台子,高約20米,呈不規則圓形,直徑約40米,頂部較平坦。
鉛南溝遺址
東台子遺物少且單一,在台子西側斷層及地表有粗布紋板瓦、筒瓦及滴水殘塊,不見琉璃瓦。在東台子北側約500米的寄鳳溝及東1000米的平頂山上,均發現有條磚及粗布紋瓦。 鉛南溝遺址是2000年4月河北省文物局在平泉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文物普查時發現的,後承德市文物局與平泉縣文保所人員多次對該遺址進行調查並採集標本,並撰文《鉛南溝遺址初考》,該文認為鉛南溝遺址即史載的奚王避暑莊。

  

  
文化現狀村里仍然保留著傳統的文化節目,每年春節均會呈現,熱鬧非凡。
鉛南溝遺址

  

  

  
自然景觀
鉛南溝村幾乎四面環山,居住呈狹長分布。仍舊保持著較為淳樸的民風。這裡最高的山峰叫彎溝山。
鉛南溝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