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丹(中藥)

鉛丹(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鉛丹,中藥名。為用純鉛加工製成的四氧化三鉛。分布於河南、廣東、福建、湖南、雲南等地。具有解毒祛腐,收濕斂瘡,墜痰鎮驚之功效。常用於癰疽瘡瘍,外痔,濕疹,燒燙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鉛丹
  • 化學式:Pb3O4
  • 顏色:橙紅色或橙黃色
  • 光澤:土狀光澤
  • 透明度:不透明
  • 分布:河南、廣東、福建、湖南、雲南
  • 毒性:有毒
入藥,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分布區域,性狀鑑別,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入藥

純鉛加工製成的四氧化三鉛。

性味

味辛,性微寒。

歸經

歸心,肝經。

功效

解毒祛腐,收濕斂瘡,墜痰鎮驚。

主治

用於癰疽瘡瘍,外痔,濕疹,燒燙傷。

相關配伍

1、治癰疽發背,疼痛不止,大渴悶亂,腫硬不消:,黃丹七兩,蠟二三兩,白蘞二兩(銼),杏仁三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研),乳香二兩(末),黃連一二兩(銼),生油一升。上藥白蘞、杏仁、黃連以生錦袋盛,入油慢火熬半日,濾出,下黃丹,以柳木篦攪,候變黑膏,入蠟、乳香更熬,硬軟得所,用瓷盒內盛,故帛攤貼,日二換之。(《聖惠方》黃丹膏)
2、治破傷水入,腫潰不愈:鉛丹、蛤粉等分。上同炒變色。摻瘡上,水即出漸愈。(《聖濟總錄》鉛丹散)
3、治外痔:黃丹、滑石各等分。上為細末。新汲水調塗,日三五次上。(《嬰童百問》丹石散)
4、治燙火傷:黃丹一兩,潮腦五錢。為末,以蜜調勻,塗於傷處。(《瘍醫大全》)
5、治赤白痢,所下不多,遍數不減:黃丹一兩(炒令紫色),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搗末)。上件藥,用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十丸。(《聖惠方》)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研末撒,調敷;或熬膏敷貼,每次不得超過20g,用藥範圍應小於30cm。內服:每日0.15-0.3g,入丸、散,時間不能超過2星期。

使用注意

鉛丹有毒,且有蓄積作用。外敷不宜大面積、長時間使用,以防引起中毒。一般不做內服,必要時應控制劑量,只可暫用,並嚴密觀察。服藥期間禁止飲酒,防止過勞、飢餓、感染,以免使潛在鉛游離出來,引起急性中毒。孕婦、哺乳婦女及兒童禁用。中毒症狀,出現面呈土黃色或灰白色的“鉛性面容”,口中有金屬味,齒齦鉛線,腹絞痛,便秘或腹泄,貧血,肝腫大,黃疸,精神及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多發性神經炎,尿毒症等鉛中毒。

炮製

《經驗方》:“煅透紅,冷,取研細為末。”《綱目》:凡用,以水漂去消鹽,飛去砂石,澄乾,微火炒紫色,地上去火毒入藥。

分布區域

產於河南、廣東、福建、湖南、雲南等地。

性狀鑑別

本品為橙紅色或橙黃色粉末。不透明;土狀光澤。體重,質細膩,易吸濕結塊,手觸之染指。無臭,無味。以色橙紅、細膩潤滑、遇水不結塊者為佳。

藥理作用

鉛丹能直接殺滅細菌、寄生蟲,並有抑制黏膜分泌的作用。

相關論述

1、論鉛丹非“性涼而無毒”朱丹溪:“丹出於鉛而曰無毒,又曰涼,予觀竊有疑焉,曾見中年一婦人,因多子,於月內服鉛丹二兩,四肢冰冷強直,食不入口。時正仲冬,急服理中湯加附子,數貼而安,謂之涼而無毒可乎?”《本草衍義補遺》
2、《本草經集注》:“即今熬鉛所作黃丹也。畫用者俗方亦稀用,惟《仙經》塗丹釜所須。雲化成九光者,當謂九光丹以為釜爾,無別變煉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