鈾放射系的不平衡及其在環境研究中的套用

鈾放射系的不平衡及其在環境研究中的套用

《鈾放射系的不平衡及其在環境研究中的套用》是1991年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譯者:陳鐵梅/等
  • ISBN:9787502702809
  • 頁數:392
  • 定價:18.90
  •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1-07
  • 裝幀:平裝
內容介紹,作品目錄,

內容介紹

鈾(238U、235U)放射系包括12種元素,30多種核素,鈾系成員間的放射性平
衡的破壞與重建現象遍及自然環境的各個方面。
本書由國外19位在本領域有影響的學者合作編寫。全書共19章,系統地介紹了鈾
系不平衡的理論、實驗方法與技術,總結了近30年來鈾系不平衡方法在地質學、海洋
學、水文學、地球化學、同位素年代學、考古學及環境科學等學科的套用,對本領域
的發展前景作了展望。本書可供上述學科的研究人員及大專院校有關師生參考.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放射性現象
1.1 核物理引論
1.2 原子核穩定性界限
1.3 放射性衰變類型
1.3.1 a衰變
1.3.2 β衰變
1.3.3 γ射線發射
1.4 放射性衰變規律
1.5 放射性衰變系
第二章 錒系元素及其子體的地球化學
2.1 引言
2.1.1 元素的性質
2.1.2 普通化學性質和地球化學共生組合
2.1.3 風化作用的影響
2.2 錒系元素的來源
2.2.1 火成岩
2.2.2 沉積岩和準沉積岩
2.2.3 近代沉積物
2.2.4 水圈
2.2.5 礦床
2.3 地球化學循環
2.3.1 在溶液中的活動化作用和搬運
2.3.2 在顆粒物質上的活動化作用和搬運
2.3.3 在氣相中的活動化作用和搬運
2.4 近地表環境中的沉積過程
2.1.4 無機沉積和生物沉積
2.4.2 吸附
2.4.3 沉積作用
2.5 年齡效應和成岩作用對同位素不平衡的影響
2.5.1 鈾同位素的分餾
2.5.2 234U/238U放射性比值的天然變化
2.5.3 其他錒系元素和它們子體的分餾作用
第三章 鈾系不平衡套用於地質年代學
3.1 放射性測年
3.2 鈾系不平衡測年方法
3.3 基於U系子體積累的測年方法
3.3.1 230Th/234U測年方法
3.3.2 231Pa/235U測年方法
3.3.3 He/U測年方法
3.4 基於過剩的鈾系子體衰變的測年方法
3.4.1 234U/238U測年方法
3.4.2 230Th過剩測年方法
3.4.3 231Pa過剩測年方法
3.4.4 230Th/232Th測年方法
3.4.5 231Pa/230Th測年方法
3.4.6 234Th測年方法
3.4.7 238Th/232Th測年方法
3.4.8 210Pb測年方法
3.5 測年的適宜性標準
3.6 岩屑污染的校正技術
3.7 開放體系的測年方法
第四章 化學流程
4.1 引言
4.1.1 預富集或提取
4.1.2 分離流程
4.1.3 放射源製備
4.2 U Th Pa、 Ra、 Rn、Pb和Po分析分離技術綜評
4.2.1 鈾
4.2.2 釷
4.2.3 鏷
4.2.4 鐳
4.2.2 .5氨
4.2.6 鉛
4.2.7 釙
4.3 樣品的製備和預處理
4.3.1 同體樣品
4.3.2 液體樣品
4.4 已發表的用來測定環境樣品中U、Th Pb、Po、Pa、 Ra、 Rn和He的方法
4.5 放射源的製備
4.5.1 a譜儀源
4.5.2 總a和β計數源
4.5.3 質譜源
4.6 總結
第五章 核能譜技術
5.1 核輻射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5.2 核輻射的探測
5.2.1 核輻射探測器
5.2.2 輔助設備
5.3 放射性核素的探測和測量方法
5.3.1 a能譜測量
5.3.2 β能譜測量
5.3.3 γ能譜測量
5.3.4 分析放射性核素的其他方法
5.4 核統計學和數據處理
5.5 鈾系不平衡的測量
5.5.1 鈾含量和234U/238U,230Th/34U和20Th/232Th放射性比值的測量
5.5.2 231Pa/235U放射性比值的測量
5.5.3 Ra和Rn的測量
5.5.4 PbBi和Po的測量
第六章 火成岩
6.1 火成岩中放射性元素的濃度
6.2 U和Th的分布
6.3 火成環境中U和Th的化學性狀
6.4 地質年代學
6.4.1 引言
6.4.2 理論
6.4.3 實例
6.5 示蹤劑的研究
6.5.1 引言
6.5.2 理論
6.5.3 實例
第七章 活動化作用與風化作用
7.1 引言
7.2 活動化作用和淋濾實驗
7.3 蝕變作用和風化作2
7.3.1 初期的風化作用
7.3.2 地表風化作用
第八章 河流中鈾系和釷系核素的化學
8.1 引言
8.2 鈾
8.2.1 河水中的鈾
8.2.2 河口水域的鈾
8.2.3 河流沉積物中的鈾
8.3 釷和鏷
8.4 鐳
8.5 鉛-210
第九章 地下水
9.1 背景與理論
9.1.1 引言
9.1.2 水圈中的分餾作用
9.1.3 活動化因子
9.1.4 放射性同位素演化和含水層分類
9.1.5 含水層內的不平衡現象和地球化學鋒面
9.2 實例研究
9.2.1 引言
9.2.2 保守狀態
9.2.3 非保守狀態
9.3 套用於測定地下水的年齡
9.3.1 一般要求
9.3.2 氡和氦
9.3.3 鐳的諸同位素
9.3.4 鈾的諸同位素
第十章 大陸地表沉積物
10.1 引言
10.2 地表碳酸鹽沉積物
10.2.1 各種自生碳酸鹽的形成和測定年代的可能性
10.2.2 用鈾系法測定與地表沉積物伴生的碳酸鹽年代的實例
10.3 沉積物和土壤
10.3.1 U在沉積物中的行為
10.3.2 鈾趨勢模式測年方法
第十一章 碳酸鹽和硫酸鹽沉澱物
11.1 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的碳酸鹽和硫酸鹽沉澱
11.2 淡水碳酸鹽和硫酸鹽的鈾、釷地球化學
11.3 洞穴沉積物的鈾系法測定年代
11.3.1 洞穴沉積物的物理性質
11.3.2 分析技術
11.3.3 早期的研究
11.3.4 近期的工作
11.4 石灰華和上水石的鈾系法測定年代
11.5 湖相沉積物
11.5.1 沉積物的物理性質
8.2.3 河流沉積物中的鈾
8.3 釷和鏷
8.4 鐳
8.5 鉛-210
第九章 地下水
9.1 背景與理論
9.1.1 引言
9.1.2 水圈中的分餾作用
9.1.3 活動化因子
9.1.4 放射性同位素演化和含水層分類
9.1.5 含水層內的不平衡現象和地球化學鋒面
9.2 實例研究
9.2.1 引言
9.2.2 保守狀態
9.2.3 非保守狀態
9.3 套用於測定地下水的年齡
9.3.1 一般要求
9.3.2 氡和氦
9.3.3 鐳的諸同位素
9.3.4 鈾的諸同位素
第十章 大陸地表沉積物
10.1 引言
10.2 地表碳酸鹽沉積物
10.2.1 各種自生碳酸鹽的形成和測定年代的可能性
10.2.2 用鈾系法測定與地表沉積物伴生的碳酸鹽年代的實例
10.3 沉積物和土壤
10.3.1 U在沉積物中的行為
10.3.2 鈾趨勢模式測年方法
第十一章 碳酸鹽和硫酸鹽沉澱物
11.1 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的碳酸鹽和硫酸鹽沉澱
11.2 淡水碳酸鹽和硫酸鹽的鈾、釷地球化學
11.3 洞穴沉積物的鈾系法測定年代
11.3.1 洞穴沉積物的物理性質
11.3.2 分析技術
11.3.3 早期的研究
11.3.4 近期的工作
11.4 石灰華和上水石的鈾系法測定年代
11.5 湖相沉積物
11.5.1 沉積物的物理性質
11.5.2 分析技術
11.5.3 以前的工作
11.6 概要和結論
第十二章 鈾系測定年代方法在考古學中的套用
12.1 引言:人類進化的絕對年代標尺問題
12.2 適用於鈾系法測定年代的考古樣品
12.2.1 無機碳酸鈣沉積物
12.2.2 生物成因樣品
12.3 測年步驟與測年範圍
12.3.1 石灰華(包括洞穴碳酸鹽沉積物,上水石,泉華等)
12.3.2 生物成因的碳酸鹽
12.3.3 骨骼和牙齒
12.3.4 其他判斷標準
12.4 套用
12.4.1 石灰華
12.4.2 軟體動物
12.4.3 骨骼
12.5 今後的工作
第十三章 鈾系測年方法在第四紀氣候問題中的套用
13.1 引言
13.2 古氣候記錄的性質
13.2.1 海洋記錄
13.2.2 大陸記錄
13.3 測定具有氣候意義的大陸沉積物年代的實例
1.3.1 湖泊沉積物
13.3.2 泉水沉積物
13.3.3 洞穴碳酸鹽沉積物
13.3.4 成土作用中的碳酸鹽
13.3.5 有機沉積物
13.4 概要與結論
第十四章 鈾礦床的勘探
14.1 引言
14.2 U礦床的分類
14.3 用不平衡方法測定U源岩石
14.4 鈾礦勘探
14.4.1 鈾勘探中的238U和235U
14.4.2 鈾勘探中的234U
14.4.3 鈾勘探中的230Th
14.4.4 鈾勘探中的226Ra
14.4.5 鈾勘探中的22Rn
14.4.6 鈾勘探中的214Bi
14.4.7 鈾勘探中的210Pb和210Po
14.4.8 鈾勘探中的穩定核素(4He和206Pb)
14.5 鈾系不平衡與環境安全問題
14.6 結束語
第十五章 鈾系和釷系核素的海洋化學
15.1 引言
15.1.1 海洋中鈾系和釷系核素的輸入和遷出
15.2 鈾
15.2.1 輸入海洋的鈾
15.2.2 近海中的鈾
15.2.3 大洋里的鈾
15.2.4 沉積物孔隙水中的鈾
15.2.5 海洋中鈾的遷出
15.2.6 海洋中236U的來源和遷出
15.3 釷
15.3.1 深海中釷的清除
15.3.2 230Th和231Pa的平衡
15.3.3 釷自近海和表層海水的遷出
15.4 鐳
15.4.1 鐳226
15.4.2 鐳228
15.5 氡
15.5.1 表層海水中的氡
15.5.2 222Rn作為近底部垂直混合作用的示蹤劑
15.6 鉛-210
15.6.1 海洋中210Pb的補給
15.6.2 表層海水中的210Pb分布
15.6.3 深海中210Pb的行為
15.7 �-210
第十六章 沉積物和沉積作用過程
16.1 引言和歷史
16.2 沉積物和孔隙水中�系核素的濃度和分布
16.2.1 鈾
16.2.2 釷和鏷
16.2.3 鐳
16.2.4 氡
16.2.5 鉛
16.3 沉積物堆積和混合作用的測年計
16.3.1 深海沉積堆積速率(230Th,231Pa)
16.3.2 錳結核的生長速率
16.3.3 淺海沉積物
16.4 作為錒系核素來源和遷出場所的沉積物
第十七章 碳酸鹽和磷酸鹽沉積物
17.1 引言
17.2 海洋碳酸鹽的U系年代測定
17.2.1 珊瑚
17.2.2 軟體動物
17.2.3 套用
17.3 磷灰岩的U系年代測定
17.3.1 地球化學考慮
17.3.2 海洋磷灰岩
17.3.3 島嶼磷灰岩
17.3.4 地質學和海洋學的含意
第十八章 晚更新世海平面歷史
18.1 引言
18.2 珊瑚化石的年代測定技術
18.3 用以測定年代的物質
18.4 珊瑚化石的年代
18.5 研究實例
18.5.1 西印度群島巴貝多
18.5.2 紐幾內亞胡翁半島
18.5.3 日本琉球群島
18.5.4 新赫布里底群島和洛亞爾提群島
18.5.5 帝汶島和阿陶羅島
18.5.6 巴哈馬群島
18.5.7 百慕達
18.5.8 夏威夷瓦胡島
18.5.9 牙買加
18.5.10 澳大利亞西部
18.5.11 阿爾達布拉群島
18.5.12 南加利福尼亞
18.5.13 美國大西洋沿岸平原
18.5.14 尤卡坦和南加勒比海
18.5.15 湯加島弧
18.5.16 研究實例的綜合分析
18.6 鈾系技術的擴展
18.7 晚更新世的海平面曲線
18.8 對更新世理論的影響
第十九章 進展與展望
19.1 引言
19.2 地質年代學研究
19.3 示蹤研究
附錄一 234U/238U和230Th/234U活度比年齡方程的推導
附錄二 確定計數誤差的一個實例
附錄三 計算230Th/234U年齡的UTAGE-3電腦程式
附錄四 利用測量227Th方法計算231Pa/235U年齡的電腦程式
附錄五 鈾趨勢模型方程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