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
鈣,是構成人體的宏量元素,在豐度上名列第五。鈣除了構成骨胳、牙齒等硬組織支撐身體、咀嚼外,鈣在神經衝動的信息傳遞、肌肉細胞的興奮性和心臟正常搏動,促進血液凝結、維持毛細血管正常滲透壓以及體內酸鹼平衡等生命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調節控制作用,肩負著人體細胞生命活動第二信使調節控制重任,是細胞生命活動啟動和調節劑。沒有鈣,生命活動就會停止;缺鈣,生命活動就會出現生理障礙和病變。
鈣飢
鈣元素是相當豐富的,可是,這些鈣大多是不溶於水的鈣化物,而鈣只有呈離子狀態水溶性鈣時,才能被人體腸道所吸收。平時,我們每天吃下去的食物中鈣,經過消化只有30%左右可以被腸道吸收。而且,我們膳食中含鈣量不高,機體缺鈣的情況被稱作鈣飢。鈣飢可能導致骨質疏鬆、骨質增生、兒童傴僂病、手足搐溺症以及高血壓、腎結石、結腸癌的發生。
據上海地區調查,居民平均每人每天鈣的攝入量,市區居民只有570.4毫克,農村居民只有387.3毫克,全市平均只有510.5毫克,鈣的攝入量只及供給量標準的85.3%。換句話說,上海地區居民鈣的攝入量只有人體需要量的一半多一點。研究表明,人的一生是在嚴重鈣飢餓狀態下度過的,特別是老年人、嬰兒、孕婦、乳母由於飲食量低,腸道吸收功能和腎臟回吸收能力遠遠不及青壯年人,或是生理需要量高,生理性鈣透支現象就顯得更加突出了。由於缺鈣,人體處於負鈣平衡狀態,出現生理性鈣透支,造成血鈣水平下降。當下降到一定閥值時,就會促使甲狀旁腺分泌甲狀旁腺素。
甲狀旁腺素具有破骨作用,將骨胳中鈣反抽調出來,藉以維持血鈣水平。在缺鈣初期缺鈣程度比較輕的時候,只是發生可逆性生理功能異常,如心臟出現室性早搏、情緒不穩定、睡眠質量下降等反應。持續的低血鈣,特別是中年以後,人體長期處於負鈣平衡狀態和甲狀旁腺分泌亢進,首當其衝的是骨胳,因骨鈣持續大量釋出,導致骨質疏鬆和骨質增生,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在甲狀旁腺激素持續升高的情況下,由於甲狀旁腺素具有促使細胞膜上鈣通道開啟而關不住,以及阻抑鈣泵,使鈣泵功能疲弱,造成細胞應該是鈣向細胞內內流停止而停不下來,該將細胞內過多鈣泵出細胞外又泵不出去。由於這種細胞反常鈣內流,致使細胞出現反常細胞內高鈣狀態。持續的細胞內高鈣狀態,就會激發細胞像失控的野馬,無節制亢進,導致細胞生理活動異常,持續異常活動造成能量耗竭,代謝中產生的廢物又得不到及時清除,構成自身傷害,致使細胞趨向反常的鈣化衰亡。由於缺鈣,導致骨質疏鬆、骨質增生、兒童傴僂病、手足搐溺症以及高血壓、腎結石、結腸癌的發生。
鈣的吸收
鈣的吸收受很多因素影響,鈣攝入水平不同時,表觀吸收率有很大差別,在“鈣飢餓”狀態下,吸收率明顯升高,大鼠的適宜鈣攝入量為飼料含鈣3000~5000mgkg之間,補鈣過多,鈣吸收率反下降,在低鈣飼料(Ca為0.15%)基礎上再補充0.35%的鈣,能夠滿足大鼠的生長需要,與SATIO等的報導一致。當CPP與Ca的比值為1.0和2.0時,4周后兩組大鼠體重顯著高於低鈣對照組和補鈣組,鈣的吸收率和儲留率也顯著高於補鈣組,表明在滿足大鼠鈣生理需要量基礎上,給予適宜劑量的CPP可以更好地促進鈣吸收利用。
我國的膳食結構,植物性食品比重大,而且缺少乳製品,很容易造成缺鈣現象,嚴重影響兒童、孕婦、乳母及生理功能減退的老年人的健康。造成上述嚴重現象的原因,除了鈣的攝入量不足之外,吸收不良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主要因素。鈣在小腸內被吸收的前提是應保持溶解狀態,但小腸中下部為中性至弱鹼性的環境,極易因各種因素的干擾使鈣產生不溶性沉澱而降低吸收率。因此,僅僅通過強化提高食品中鈣的絕對含量,還不足以使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增加吸收促進因子,提高吸收利用率,是更有效的途徑。
與缺鈣有關的疾病
高血壓
鈣能調節心臟節律和血壓高低,也是血管收縮劑。缺鈣,致使反常的鈣內流,導致鈣在血管內壁細胞和平滑肌細胞內的反常積貯,引起血管收縮,血管外周阻力增大,血壓異常升高。持續的鈣內流,促使血管壁彈性纖維和內皮細胞鈣化、變性,甚至出現裂痕、斷裂。外周阻力進一步增大,血壓持續升高。由於血管內壁損傷,脂類通透性增大,血脂浸入血管壁的損傷處,造成膽固醇和其他脂類物質在血管壁上沉積。血管內皮細胞內損傷而分泌內皮素和某些激活因子,引起血小板和白細胞在血管壁上枯附、聚集。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又激活補償性生理反應,促使血管平滑肌和成纖維細胞反常增生和內膜下移位,致使動脈管壁增厚、變硬,於是層層疊疊、大大小小的動脈粥樣硬化形成了。研究表明,對於某些高血壓病人來說,不用藥物而是增加鈣製劑的量,有助於控制高血壓。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醫學院的預防醫學副教授傑姆斯·H·德威爾對國家統計中心為期31年的調查結果進行計算,發現每天用鈣量為130毫克的人比每天用鈣量為30毫克的人患高血壓的比率低21%,在40歲以下的人中危險性減少52%。
冠心病
許多研究表明,鈣還有另外一種方法保護心臟不受危害,這就是幫助降低血液中膽固醇濃度。有人觀察,讓膽固醇含量較高的男子食用含鈣量低的食物10天(每天401毫克鈣),檢查他們膽固醇含量;然後再讓他們吃含鈣量高的食物(每天2200毫克鈣)。結果高鈣食物能減少膽固醇總量6%,其中低密度脂蛋白減少1%。更為重要的是高密度脂蛋白數量不變。專家認為,攝取大量的鈣對於降低膽固醇有一定幫助,起到預防冠心病作用。
尿路結石
多年來,醫生告訴腎結石病人限制食用鈣。理由是鈣為結石的一種主要成分,但是,引起爭論的新研究提出,減少腎結石危險的方法恰恰是增加鈣的攝入最。大家知道,飲食中,特別是蔬菜中含有大量草酸鹽,人體不能利用草酸鹽,一般在腸道內與鈣結合成草酸鈣隨糞便排出。如果飲食中鈣的攝入不足,就會使多餘草酸鹽經腸腔吸收而進入血液,最終由腎臟排出。如果人體長期處於負鈣平衡狀態,腎臟細胞不可避免會出現細胞反常鈣內流損傷,腎臟回吸收功能減退,尿鈣排出增多。高鈣尿液與尿中草酸鹽結合,形成大大小小草酸鈣結石。如果不忌鈣,而是採取補鈣措施,尤其是補充水溶性鈣劑,那么,在胃腸道中與飲食中草酸鹽結合成草酸鈣隨糞便排出。另外,補充足量的鈣可扭轉負鈣平衡,腎臟回吸收功能正常,尿鈣排出減少,結石的可能性也減少。哈佛公共衛生學院卡里·C·柯爾漢博士和他同事對45510名沒有腎結石病史的男子進行3-4年跟蹤調查,發現飲食中含鈣多(每天平均1320毫克)的人比用鈣量少(每夭156毫克)的人發生尿路結石的危險性少1/3。
結(直)腸癌
高脂飲食會過度刺激膽汁的分泌,過量的脂肪酸和膽汁酸是引起結(直)腸細胞癌變的觸發劑。有研究證明,患有結腸直腸癌的病人,血清膽汁酸的含量比正常人高出1倍左右,而癌變細胞中膽汁酸含量比正常細胞高3倍以上。如果用高膽汁酸的飼料餵養小白鼠,結(直)腸癌的發生率明顯增加,如果補充足量的碳酸鈣,鈣離子與脂肪酸和膽汁酸結合,形成不溶性脂肪酸鈣和膽汁酸鈣隨糞便排出,從而消除癌變的觸發因子,證明鈣確能阻抑腸細胞癌變。
手足搐溺症
本病是因體內缺少維生素D而使腸道對鈣、磷的吸收障礙。另外由於甲狀旁腺未能及時分泌更多甲狀旁腺素,以致血鈣降低,引起神經肌肉的興奮性增高,出現全身驚厥、手足痙攣和喉痙攣,`常伴發陣發性呼吸暫停和短時間窒息,引起缺血缺氧性腦損傷。據醫學觀察,大腦神經對缺血缺氧最為敏感,窒息10秒鐘,神經功能開始出現障礙,窒息數分鐘,就會出現血管神經不可逆轉的損傷,輕則影響孩子智力,重則導致低能、痴呆。所以,做好手足搐溺症的的預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不管是母乳餵養還是人工餵養的孩子,都必須補充足夠量的鈣。除了補鈣外,還要增加戶外活動,多曬太陽和補充適量維生素D,以預防手足搐溺症的發生。
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是人體長期缺鈣而引起負鈣平衡的另一個嚴重後果。很多研究表明,增加鈣的攝入量對骨質損耗有著重要減緩作用,在減少由骨質疏鬆引起的骨折率方面也有重要作用,特別在食用鈣的同時服用維生素D,效果尤其明顯。很多專家認為,補鈣應在青春期就開始,這時候骨質正在形成,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