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小至
大喬木,高5-25米,胸徑達30厘米;樹皮青綠色,有香氣。枝條常對生,粗壯,小枝圓柱形或鈍四棱形,乾時紅褐色,初時被微柔毛,後變無毛。芽小,卵珠形,
芽鱗密被絹狀毛。葉近對生,橢圓狀長圓形,長12-30厘米,寬4-9厘米,先端鈍、急尖或漸尖,基部近圓形或漸狹,硬革質,上面綠色,光亮,下面淡綠或黃綠色,多少帶白色,兩面極無毛,三出脈或離基三出脈,側脈自葉基0.5-1.5厘米處生出,斜伸,與中脈直貫葉端,在上面略凹陷或凸起,下面明顯凸起,橫脈及細脈在上面不明顯,下面稍明顯,呈網狀,葉柄粗壯,長1-1.5厘米,腹平背凸。
圓錐花序生於枝條上部葉腋內,長13-16厘米,多花密集,多分枝,分枝長約3厘米,總梗長7-11厘米,與各級序軸略被灰色短柔毛。花黃色,長達6毫米;花梗長4-6毫米,被灰色短柔毛。花被筒短,倒錐形,長約1毫米;花被裂片6,卵狀長圓形,長5毫米,寬2.5毫米,先端銳尖,兩面被灰色短柔毛但頂端近無毛。能育雄蕊9,第一、二輪
雄蕊長約3.5毫米,花葯卵圓狀長圓形,與花絲近等長,藥室內向,花絲無腺體,第三輪雄蕊長約3.7毫米,花葯較狹長,長圓形,長約1.7毫米,花絲扁平,長達2毫米,近基部有一對具長柄的圓狀腎形腺體。退化雄蕊3,位於最內輪,明顯,長3毫米,箭頭狀正三角形,具長柄。子房長圓形,長1.5毫米,花柱細長,長達3毫米,柱頭盤狀。果橢圓形,長1.3厘米,寬8毫米,鮮時綠色;果托黃帶紫紅,稍增大,倒圓錐形,頂端寬達7毫米,具齒裂,齒頂端截平;果梗紫色,略增粗。花期3-4月,果期5-7月。
生長環境
鈍葉桂生長於海拔600-1780米的山坡、溝谷的疏林或密林中。為中國海南熱帶常綠季雨林的常見樹種,在東部的熱帶常綠季雨林中生長很為普遍。常與鐵羅、細子龍、橄欖、海南菜豆樹、大葉白顏、海南紅豆、白木香等混生;性喜土層深厚、疏鬆、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立地,在過於陰濕和排水不良的環境中,生長不良,而且立木易蟲蛀。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印度、孟加拉、緬甸、寮國和越南。
中國主要分布在海南(定安、白沙、東方、瓊中、瓊海、保亭、陵水等地)、廣東(信宜、高州和陽江)、廣西和雲南南部。
繁殖方法
採種
鈍葉桂每年冬季開花,果實於次年4月成熟。當果實由黃綠色轉呈黃紫色時便可採收,採收後的果實應立即處理,搓去果肉,用清水沖洗,取出種子,即可播種。新鮮種子千粒重250克左右。如果不能及時播種,應採用濕沙或濕椰糠混拌種子貯藏,但仍不能保存過久,貯藏時間超過半個月種子即喪失發芽能力。
播種
苗圃地應選擇在山間土層深厚肥沃的緩坡地。起好苗床後,用條播法播種,條距5-8厘米,把種子播於溝內,然後將溝邊的表土覆蓋種子,厚度1厘米左右,用遮光網搭蔭棚遮光以保持濕潤,在常規管理下,約20-25天發芽。苗木開始木質化後,可逐漸加大蔭棚的透光度,並以20厘米×20厘米的規格進行分床,或移入營養杯中培育。1年生苗高達60-70厘米,即可出圃定植。
栽培技術
栽植
造林地一般選在低海拔坡度較緩的陰坡或日照較短的山麓地帶,可結合間種農作物,進行塊狀或帶狀整地造林。株行距3米×3米或3米×2米,穴規格以50厘米×50厘米×40厘米或40厘米×40厘米×40厘米。也可選擇土壤較濕潤的疏林或殘林跡地略有蔭蔽的環境進行直播造林。選擇在雨季陰雨天進行造林,成活率可達80-90%。
撫育
定植後,在當年雨季末期進行第一次撫育管理。幼樹階段生長比較緩慢,很容易被雜草、藤蔓壓蓋.必須加強撫育管理,砍雜除草、鬆土施肥、扶正幼樹和回土,清除藤蔓。3年內每年安排2-3次,直至幼林鬱閉。直播造林,第1年必須結合撫育管理,進行補苗或間苗工作。
主要價值
經濟
木材散孔材。暗棕褐色,縱切面灰棕色,久置後變深色而帶黃。生長年輪不明顯。木材紋理通直,結構均勻細緻,材質稍軟,加工容易;乾燥後稍有開裂,且會變形;不耐腐。適於作建築,一般的家具、農具等用材。該種的葉、根、皮可蒸製芳香油。海南民眾取其樹皮搗碎以後作香粉用。
藥用
樹皮可入藥,味辛、甘,性熱。有暖脾胃,散風寒,通血脈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