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筒菜,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莖橫走,節上生鬚根。花盤等大,波狀。小堅果褐色,光滑。花期5—6月。主要分布在我國陝西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台灣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廣西自治區,重慶市,貴州省,雲南省地區。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變種,
形態特徵
整體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有在節上生鬚根的橫走根莖。
莖葉
莖直立或上升,或基部多少匍匐,銳四稜形,具四槽,基部微粗糙,在棱及節上被長柔毛,餘部多少被微柔毛,不分枝或少分枝。
莖生葉長圓狀披針形,通常長3-7厘米,寬1-2厘米,先端微急尖,基部淺心形,邊緣為圓齒狀鋸齒,上面綠色,疏被微柔毛及長柔毛,下面灰綠色,密被灰白色柔毛狀絨毛,沿脈上被長柔毛,葉柄長約2毫米,至近於無柄,密被長柔毛;苞葉向上漸變小,披針形,無柄,通常均比花萼長,近全緣,毛被與莖葉相同。
花
輪傘花序通常6花,下部者遠離,上部者密集組成長約5-8厘米的頂生穗狀花序;小苞片線狀刺形,微小,長約1毫米,被微柔毛;花梗短,長約1毫米,被微柔毛。花萼鐘形,連齒長約7毫米,外面被具腺柔毛狀絨毛,沿肋上疏生長柔毛,內面無毛,10脈,肋間次脈不明顯,齒5,三角狀披針形,近於等大,長約2.5毫米,或下2齒略長,先端具刺尖頭。
花冠粉紅色或粉紅紫色,長1.3厘米,外面疏被微柔毛,但在冠檐上被較多疏柔毛,內面在喉部被微柔毛,毛環不明顯或缺如,冠筒長7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長圓形,下唇開張,3裂,中裂片最大,腎形,側裂片卵圓形。雄蕊4,前對較長,均延伸至上唇片之下,花絲絲狀,被微柔毛,花葯卵圓形,2室,室極叉開。花柱絲狀,稍超出雄蕊,先端相等2淺裂,裂片鑽形。花盤平頂,波狀。子房黑褐色,無毛。
果
小堅果卵珠狀,徑約1毫米,褐色,光滑。
生長環境
生於林下、河岸、竹叢、灌叢、葦叢、草叢及濕地中,海拔210-1350(-1900)米。
分布範圍
產江蘇,台灣,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及雲南等省區;印度東北部,錫金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印度。
主要價值
貴州用全草入藥,治久痢、病久虛弱及外傷出血。莖葉嫩時又可飼豬。
變種
細柄變種 臭草(廣西)
這一變種與原變種不同在於莖較纖細;葉較小,幾全具柄;花萼倒圓錐狀鐘形;花冠較小,略超出萼,冠筒內藏。引
產台灣,福建,廣東,廣西,四川及雲南;生於乾燥沙地及荒田中,海拔500米以下。越南北部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台灣。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