蘄春火針療法是指流傳於湖北省蘄春縣及周邊地區的一種將特殊針具針尖燒紅後刺入人體特定腧穴或病變部位,以溫通經絡、散寒祛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地域特徵明顯的古老針刺療法。
針灸(蘄春火針療法),於2020年入選湖北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針灸(蘄春火針療法)
- 批准時間:2020年1月14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
- 編號:IX-18
- 申報地區: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
歷史淵源,主要特徵,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蘄春火針療法源於中國古代民間所用之“大針”法,亦名燔針、焠針、煨針。形成於唐宋,鼎盛於明清,衰落於清末及民國時期。以蘄春籍太醫韓泰和李時珍等醫家為代表,以《本草綱目》和《奇經八脈考》等醫籍為標誌,理論體系較完備,針刺技藝精湛,傳承五百餘年,是大別山及長江中下游等地區廣大民眾所熟知和常用的治病法寶。古時主要用於治療瘰癧,蘄春民間俗稱為“刺痰子”。是傳統針刺療法的重要補充。
主要特徵
蘄春火針療法主要包括燒針法、針刺技法、主治功效及適應證和禁忌證等。遵循傳統中醫基本理論,充分體現“辨證論治”、“天人合一”、“寒者熱之”、“實者瀉之”等中醫學基本思想。常用於治療淋巴結核、乳腺增生、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深受百姓喜愛。現代科學研究表明:蘄春火針療法有促進損傷組織炎症吸收和修復,殺菌,消炎,鎮痛及免疫調節等多方面作用。
蘄春火針療法起源於古蘄州地區,主要包括三大流派。他們分別是是流傳於橫車、馬畈、漕河等地以韓善明為代表的韓氏火針流派;流傳於蘄北及鄂皖交界大別山地區以詹承耀為代表的詹氏火針流派;流傳於八里、蘄州等沿江地區以程曉云為代表的程氏火針流派。據考證,這三大流派雖各有特點,但均與《本草綱目》所載的火針療法有直接關聯,可謂一源三歧。
傳承保護
蘄春火針療法鼎盛時期廣泛流傳於湖北的蘄春、浠水、武穴、黃梅、英山、羅田,陽新、大冶;江西的九江、湖口、興國;安徽的宿松、太湖等地。近一二十年來,隨著老一輩傳承人的相繼離世及其它諸多因素影響,傳承五百餘年的蘄春火針療法僅在蘄春縣城南醫院、白水衛生院等少數醫療單位仍在套用,蘄春民間操此技者已不足3人,瀕於失傳,前景堪憂。
2020年,針灸(蘄春火針療法)入選湖北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