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嶺南傳統天灸療法)

針灸(嶺南傳統天灸療法),廣東省廣州市傳統醫藥,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天灸療法,又稱藥物灸、發泡灸,是採用對皮膚有刺激性的藥物敷貼於穴位或患處,通過局部皮膚自然充血、潮紅或起泡來治療疾病的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針灸(嶺南傳統天灸療法)
  • 非遺級別:省級
  • 非遺類別:傳統醫藥
  • 申報單位:廣東省中醫院 
歷史淵源,療法特徵,傳承現狀,傳承人物,

歷史淵源

相傳嶺南地區最早的天灸療法可追溯到晉代葛洪與鮑姑夫婦,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就有關於此類驗方的記載,其天灸療法就逐漸在氣候濕熱、瘴癘肆虐的嶺南地區廣泛發展起來。

療法特徵

嶺南傳統天灸療法強調藥物和穴位的選擇,藥物多用通經走竄、開竅活絡之品、氣味俱厚之品、血肉有情之品、鮮品草藥等,勿輕易使用蟾酥、大戟等刺激性過強的藥物,常用藥物有斑蝥、毛莨、巴豆、生天南星、石蒜、生半夏、生草烏、生附子、甘遂、白芥子、細辛、吳茱萸、皂角、威靈仙等。穴位選擇以臟腑經絡學說為基礎,辨證選穴,重少而精,多選擇離病變部位最近、最直接的穴位或阿是穴,甚至通過醫師的經驗選擇穴位。

傳承現狀

由於受到西方醫學體系的衝擊等諸多因素影響,嶺南傳統天灸療法的一些珍貴資料多散佚失傳,加之近年來天灸傳承面臨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困境,亟待採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

傳承人物

李滋平,針灸(嶺南傳統天灸療法)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