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經絡生物物理學――中國第一大發明的科學驗證(增訂版)

針灸經絡生物物理學――中國第一大發明的科學驗證(增訂版)

《針灸經絡生物物理學――中國第一大發明的科學驗證(增訂版)》是1998年1月北京出版社出版圖書,作者是祝總驤、郝金凱,本書分兩大篇針灸經絡學說的形成和發展和古典經絡學,從這兩大點出發,細述針灸經絡,幫助大家了解經絡,並意識到經絡鍛鍊的益處。

基本介紹

  • 書名:針灸經絡生物物理學――中國第一大發明的科學驗證(增訂版)
  • 作者:祝總驤,郝金凱
  • ISBN:9787200008715
  • 頁數:554
  • 定價:98.00
  •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8-01
  • 裝幀:精裝
內容介紹,作品目錄,

內容介紹

針灸經絡生物物理學:中國第一大發明的科學驗證,ISBN:9787200008715,作者:祝總驤,郝金凱主編;段向群[等]編

作品目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部長給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
究所經絡組祝總驤同志的祝賀信
關於祝總驤教授等首次證實經絡系統客觀存在之我見
(代序)
目 錄
第一篇 針灸經絡學說的形成和發展
第一章 針灸經絡學說的形成
第一節《十一脈灸經》是奠定經絡學說的基石
第二節 針灸療法的發明和針灸感覺傳導的發現是針灸經絡學說形成的基礎
第三節 古代解剖生理學的觀察是創立經絡學說另一重要條件
第四節 循經症候群的觀察和氣功過程的內視經絡
第二章 針灸經絡學說的確立
第一節《內經》――針灸經絡學說的第一次大總結,針灸學史的第一座豐碑
第二節《內經》針灸經絡學說的主要成就
第三節《內經》的針刺術
第四節《內經》經絡理論形成的歷史背景
第三章 針灸經絡學說的發展
第一節 針灸經絡學說向臨床實踐方向發展(秦漢時期:公元前
221年~公元265年)
第二節 針灸經絡學說的第二次大總結,中國針灸史的第二座豐碑――
《針灸甲乙經》(西晉、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公元265~960年)
第三節 針灸經絡學說的第三次大總結,針灸醫學史的第三座豐碑――
針灸銅人立體模型鑄成(兩宋、金元:公元960~1368年)
第四節 明清時期的針灸經絡學(公元1368~1840年)
第五節 針灸經絡學說歷經風雨滄桑(鴉片戰爭後至全國解放前:
公元1840-1949年)
第六節 針灸經絡學說的新生(全國解放後至今:公元1949年~)
第二篇 古典經絡學
第一章 經絡系統的組成與功能
第一節 經絡系統的組成
第二節 經絡的命名
第三節 腧穴與經絡系統的關係
第四節 經絡系統的生理作用
第五節 經絡系統在病理情況下的作用
第六節 氣行(循經感覺傳導)現象和針灸經絡的治療作用
第七節 經絡系統在天、地、人間的作用
第二章 十二經脈
第一節 十二經脈的分布
第二節 十二經脈的循行
第三節 十二經脈的五行屬性和相互關係
第四節 手太陰肺經
第五節 手陽明大腸經
第六節 足陽明胃經
第七節 足太陰脾經
第八節 手少陰心經
第九節 手太陽小腸經
第十節 足太陽膀胱經
第十一節 足少陰腎經
第十二節 手厥陰心包經
第十三節 手少陽三焦經
第十四節 足少陽膽經
第十五節 足厥陰肝經
第三章 奇經八脈
第一節 督脈
第二節 任脈
第三節 沖脈
第四節 帶脈
第五節 陽蹺脈
第六節 陰蹺脈
第七節 陽維脈
第八節 陰維脈
第四章 經別、經筋、十五絡、皮部
第一節 十二經別
第二節 十二經筋
第三節 十五絡脈
第四節 十二皮部
第五節 結語
第三篇 中國針灸經絡學說的現代科學再驗證
第一章 針灸經絡學說跨學科研究之路
第一節 經典生物學面臨挑戰
第二節 中醫工程與經絡探測系統
第二章 循經感傳現象的再發現及其特性
第一節 經絡敏感人的再發現
第二節 經絡感傳現象的調查
第三節 循經感傳現象的生理學特性
第三章 隱性循經感傳線的發現及其生理學特性
第一節 隱性循經感傳線的測定法
第二節 隱性循經感傳線的意義
第三節 隱性循經感傳線的生理學特性
第四章 經脈循行線的電學特性
第一節 經穴電學特性研究的歷史和現狀
第二節 隱性循經感傳線的低阻抗特性
第三節 四電極法測試的低阻經絡
第四節 隱性經絡感傳現象研究用的經絡探測儀
第五節 隱性循經感傳線皮膚高電位的特性
第五章 隱性循經感傳線和經絡線的聲學特性
第一節 隱性循經感傳線的高振動聲特性的發現
第二節 經絡聲頻譜分析用儀器的研製
第三節 經脈高振動聲頻譜的分析
第四節 經絡循行線的導聲性
第六章 經脈循行線的生理物理學定位
第一節 足陽明胃經的生物物理學定位
第二節 手厥陰心包經脈體表定位及其低阻抗和高振動聲測定
第三節 手少陰心經的生物物理學定位
第四節 手太陰肺經的生物物理學定位
第五節 手三陰經皮部經脈線生物物理全息測定
第六節 足太陰脾經的生物物理學定位
第七章 經脈循行線的光學和熱學特性
第一節 隱性循經感傳線的高發光特性
第二節 經絡循行線的熱學特性
第八章 同位素在經脈循行線的循經移動特性
第一節 歷史的回顧
第二節 新的進展
第九章 可見經絡現象的研究
第一節 循經皮膚病的調查
第二節 針灸引起循經感傳後出現的可見經絡現象
第三節 針灸經絡療法對循經皮膚病的治療作用
第十章 動物經絡系統的證實和植物經絡的發現
第一節 大鼠循經低阻線的測定
第二節 家兔、羊、豬的循經低阻抗和高振動聲線的測定
第三節 黃牛和山羊經穴的皮膚電阻及其低阻經絡線的觀察
第四節 綿羊循經導音性及其胃經、脾經循行路線的確定
第五節 植物經絡的發現和針刺對植物生理的影響
第十一章 針刺的經絡生物物理學影響
第一節 針刺引起循經電位(電流)的變化
第二節 針刺引起循經肌電圖的變化
第三節 針刺引起隱性循經感傳線下循經搏動現象
第四節 針刺引起經脈線CO2代謝的變化
第十二章 循經感傳現象與臟腑器官功能的關係
第一節 循經感傳現象對心血管功能的影響
第二節 循經感傳現象對胃腸功能的影響
第三節 循經感傳現象對腎和膀胱的影響
第四節 循經感傳對腦電圖的影響
第十三章 循經感傳現象發生原理的研究
第一節 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擴散論
第二節 外周動因激發論
第三節 循經感傳阻滯現象和“外周動因激發論”
第四節 關於經絡系統作用機理的幾種假說
第十四章 經絡生物物理特性和神經、血液循環系統的關係
第一節 人體截肢前後隱性感傳、循經低阻和高聲特性的研究
第二節 胎兒、新生兒屍體經絡生物物理學測定
第三節 家兔和大鼠麻醉與失血死亡後經脈的低阻和高聲特性
第十五章 經絡生物物理現象的物質基礎
第一節 隱性循經感傳線低阻抗特性的實質
第二節 隱性循經感傳線的感覺特異性的物質基礎
第三節 經絡低阻抗和隱性感傳現象的再生及其相互關係
第四節 隱性循經感傳線和低阻抗線下肥大細胞的特殊分布
第五節 隱性循經感傳線高振動聲特性的物質基礎
第六節 經絡循行線在體表的模式圖
第十六章 針灸經絡學說的再驗證在針灸臨床實踐的新發展
第一節 循經感傳線“氣至病所”在針灸針麻鎮痛的研究
第二節 循經感傳和氣至病所與一般針刺療效的關係
第三節 十二經脈的異常和疾病的診斷
第十七章 經絡的生物物理學定位的臨床套用
第一節 古典經穴定位的依據
第二節 傳統經驗的和實驗生物物理學的“足三里”定位法之比較
第三節 隱性循經感傳線定位取穴治療口�的療效
第四節 實驗經絡針灸療法防治人工流產手術綜合症的研究
第五節 實驗經絡針灸療法與肺氣腫、肺心病的研究
第六節 實驗經絡針灸療法治療支氣管哮喘、冠心病等的套用
第七節 實驗經絡針灸療法在美國的套用
第十八章 經絡學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第一節 古典的經絡學
第二節 現代經絡學
第三節 經絡學研究的展望
第十九章 鍛鍊經絡,人人百歲健康――三一二經絡鍛鍊法
第一節 健康長壽的奧妙
第二節 各種醫療保健法的實質都是經絡鍛鍊
第三節 三一二經絡鍛鍊法
第四節“三一二經絡鍛鍊法”防治疾病的特點
第五節 保溫、節食和經絡保健
第六節 中國第一大發明和經絡保健長壽
作者索引
主題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