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學 | 2版(2016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針灸學 | 2版(2016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針灸學 | 2版》是2016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賈春生、黃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針灸學 | 2版
  • 作者:賈春生、黃泳
  • 出版時間:2016年1月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ISBN:978703045989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針灸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少數幾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學科領域之一。本2包括四部分內容:上篇經絡腧穴,中篇刺灸方法,下篇針灸套用,附篇參考資料。介紹了針灸學發展簡史,準確闡述了針灸學各種理論及方法。

圖書目錄

封面
針灸學(第二版)
內容簡介
總序
前言
緒論
一、針灸學的概念、研究範圍和主要特點
二、針灸學發展簡史
三、針灸學術的對外傳播
上篇 經絡腧穴
第一章 經絡總論
第一節 經絡概述
一、經絡與經絡學說的概念
二、經絡學說的科學內涵
三、經絡的現代研究概況
第二節 經絡學說的形成
一、針灸等刺激的感應和傳導的觀察
二、腧穴功效的總結
三、體表病理現象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識的啟發
第三節 經絡系統的組成
一、十二經脈
二、奇經八脈
三、十五絡脈
四、十二經別
五、十二經筋
六、十二皮部
第四節 經絡的根結、標本與氣街、四海
一、根結與標本
二、氣街與四海
第五節 經絡的生理功能及經絡學說在臨床上的運用
一、經絡的生理功能
二、經絡學說的臨床套用
第二章 腧穴總論
第一節 腧穴概述
一、腧穴的概念
二、腧穴與臟腑、經絡的關係
三、腧穴的現代研究概況
第二節 腧穴的發展、分類與命名
一、腧穴的發展
二、腧穴的分類
三、腧穴的命名
第三節 腧穴的治療作用及主治規律
一、腧穴的治療作用
二、腧穴的主治規律
第四節 特定穴概述
一、特定穴的意義
二、特定穴的分類
第五節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體表解剖標誌定位法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三、指寸定位法
四、簡便取穴法
第三章 經絡腧穴各論
第一節 十二經脈
一、手太陰肺經(11穴)
(一)經脈偱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重點腧穴
1.中府
2.尺澤
3.孔最
4.列缺
5.太淵
6.魚際
7.少商
附 手太陰肺經穴分寸歌
二、手厥陰心包經(9穴)
(一)經脈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重點腧穴
1.天池
2.曲澤
3.間使
4.內關
5.大陵
6.勞宮
7.中沖
附 手厥陰心包經穴分寸歌
三、手少陰心經(9穴)
(一)經脈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重點腧穴
1.極泉
2.少海
3.通里
4.陰郄
5.神門
6.少沖
附 手少陰心經穴分寸歌
四、手陽明大腸經(20穴)
(一)經脈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重點腧穴
1.商陽
2.三間
3.合谷
4.陽溪
5.偏歷
6.手三里
7.曲池
8.臂臑
9.肩髃
10.扶突
11.迎香
附 手陽明大腸經穴分寸歌
五、手少陽三焦經(23穴)
(一)經脈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重點腧穴
1.關沖
2.中渚
3.陽池
4.外關
5.支溝
6.肩髎
7.翳風
8.耳門
9.絲竹空
附 手少陽經穴分寸歌
六、手太陽小腸經(19穴)
(一)經脈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 重點腧穴
1.少澤
2.後溪
3.腕骨
4.支正
5.天宗
6.顴髎
7.聽宮
附 手太陽小腸經穴分寸歌
七、足太陰脾經(21穴)
(一)經脈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重點腧穴
1.隱白
2.太白
3.公孫
4.三陰交
5.地機
6.陰陵泉
7.血海
8.大橫
9.大包
附 足太陰脾經穴分寸歌
八、足厥陰肝經(14穴)
(一)經脈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重點腧穴
1.大敦
2.行間
3.太沖
4.曲泉
5.章門
6.期門
附 足厥陰經穴分寸歌
九、足少陰腎經(27穴)
(一)經脈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重點腧穴
1.湧泉
2.然谷
3.太溪
4.大鐘
5.照海
6.復溜
7.俞府
附 足少陰腎經穴分寸歌
十、足陽明胃經(45穴)
(一)經脈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重點腧穴
1.承泣
2.四白
3.地倉
4.頰車
5.下關
6.頭維
7.梁門
8.天樞
9.歸來
10.伏兔
11.梁丘
12.足三里
13.上巨虛
14.下巨虛
15.豐隆
16.解溪
17.內庭
18.厲兌
附 足陽明胃經經穴分寸歌
十一、足少陽膽經(44穴)
(一)經脈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重點腧穴
1.瞳子髎
2.聽會
3.陽白
4.頭臨泣
5.風池
6.肩井
7.日月
8.帶脈
9.環跳
10.風市
11.陽陵泉
12.光明
13.懸鐘
14.丘墟
15.足臨泣
16.足竅陰
附 足少陽經穴分寸歌
十二、足太陽膀胱經(67穴)
(一)經脈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重點腧穴
1.睛明
2.攢竹
3.天柱
4.風門
5.肺俞
6.心俞
7.膈俞
8.肝俞
9.膽俞
10.脾俞
11.胃俞
12.腎俞
13.大腸俞
14.膀胱俞
15.次髎
16.委陽
17.委中
18.膏肓
19.志室
20.秩邊
21.承山
22.飛揚
23.崑崙
24.申脈
25.束骨
26.至陰
附 足太陽膀胱經穴分寸歌
第二節 奇經八脈
一、督脈(29穴)
(一)經脈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重點腧穴
附 督脈經穴分寸歌
二、任脈(24穴)
(一)經脈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重點腧穴
附 任脈經穴分寸歌
三、沖脈
(一)經脈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交會腧穴
四、帶脈
(一)經脈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交會腧穴
五、陰維脈
(一)經脈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交會腧穴
六、陽維脈
(一)經脈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交會腧穴
七、陰蹺脈
(一)經脈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交會腧穴
八、陽蹺脈
(一)經脈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交會腧穴
第三節 十五絡脈
一、手太陰絡———列缺
二、手厥陰絡———內關
三、手少陰絡———通里
四、手陽明絡———偏歷
五、手少陽絡———外關
六、手太陽絡———支正
七、足陽明絡———豐隆
八、足少陽絡———光明
九、足太陽絡———飛揚
十、足太陰絡———公孫
十一、足厥陰絡———蠡溝
十二、足少陰絡———大鐘
十三、任脈之絡———鳩尾
十四、督脈之絡———長強
十五、脾之大絡———大包
第四節 常用奇穴
一、頭頸部穴
1.四神聰
2.太陽
3.球後
4.金津、玉液
5.牽正
6.翳明
二、胸腹部穴
1.子宮
2.三角灸
三、背部穴
1.定喘
2.夾脊
3.腰眼
四、上肢穴
1.肩前
2.腰痛點
3.落枕點
4.八邪
5.四縫
6.十宣
五、下肢穴
1.百蟲窩
2.鶴頂
3.膝眼
4.膽囊
5.闌尾
6.八風
中篇 刺灸方法
第四章 刺灸方法總論
第一節 刺灸方法的概念和研究範圍
第二節 刺灸方法的分類
第三節 刺灸法的效應特異性與量學要素
第四節 刺灸法的宜忌
一、施術部位的宜忌
二、患者體質的宜忌
三、病情性質的宜忌
四、刺灸時間的宜忌
五、特殊情況的宜忌
第五節 患者體位的選擇
第六節 消毒制度
一、針具消毒
二、醫生雙手消毒
三、施術部位消毒
四、針灸治療室內消毒
第五章 毫針刺法
第一節 毫針的構造、規格與保藏
一、毫針的結構
二、毫針的規格
三、毫針的保養與檢修
第二節 針刺練習
一、指力練習
二、手法練習
三、自身試針
第三節 刺法
一、進針方法
二、針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三、行針手法
四、得氣、候氣、催氣和守氣
五、針刺補瀉
六、留針與出針
第四節 針刺異常情況處理及注意事項
一、針刺異常情況的處理及預防
二、針刺注意事項
第六章 灸法和拔罐法
第一節 灸法
一、特點與作用
二、分類與臨床套用
三、灸感、灸量與灸法補瀉
四、 注意事項
第二節 拔罐法
一、罐具的種類
二、吸拔方法與起罐方法
三、臨床套用
四、作用與適用範圍
五、注意事項
第七章 其他針法
第一節 三棱針刺法
一、操作方法
二、適用範圍
三、注意事項
第二節 皮膚針法
一、操作方法
二、適用範圍
三、注意事項
第三節 皮內針法
一、操作方法
二、適用範圍
三、注意事項
第四節 電針法
一、電針儀器
二、操作方法
三、電針的選穴
四、電針刺激參數的選擇
五、適用範圍
六、注意事項
第五節 火針法
一、操作方法
二、適用範圍
三、注意事項
第八章 常用微針系統診療法
第一節 頭針法
一、標準頭穴線的定位及主治
二、頭針的適應證
三、操作方法
四、注意事項
第二節 耳針法
一、耳與經絡臟腑的關係
二、耳郭的表面解剖
三、耳穴的分布
四、耳穴的定位及主治
五、耳穴的臨床套用
六、注意事項
第九章 腧穴特種療法
第一節 穴位注射
一、用具及常用藥液
二、穴位的選擇
三、操作方法
四、適用範圍
五、注意事項
第二節 穴位貼敷
一、貼敷藥物與劑型
二、操作方法
三、適用範圍
四、注意事項
第三節 穴位埋線
一、操作方法
二、適用範圍
三、注意事項
下篇 針灸套用
第十章 針灸治療總論
第一節 針灸臨床診治特色
一、四診合參,尤重望、切二診
二、強調八綱和經絡氣血辨證,辨經與辨證結合
三、調神與調氣並重,“理、法、方、穴、術”一線貫通
第二節 針灸治療作用
一、疏通經絡
二、調和陰陽
三、扶正祛邪
第三節 針灸治療原則
一、補虛瀉實
二、清熱溫寒
三、治病求本
四、三因制宜
第四節 針灸配穴處方
一、腧穴的選擇
二、刺灸法的選擇
附 針灸臨床上處方的常用符號
第五節 特定穴的套用
一、五輸穴的臨床套用
二、原穴、絡穴的臨床套用
三、俞穴、募穴的臨床套用
四、八脈交會穴的臨床套用
附 八脈交會八穴歌
五、八會穴的臨床套用
六、郄穴的臨床套用
七、下合穴的臨床套用
八、交會穴的臨床套用
第十一章 針灸治療各論
第一節 內科病證
一、中風
附 假性延髓性麻痹
二、眩暈
附 原發性高血壓
三、頭痛
附 偏頭痛
四、面癱
五、面痛
六、腰痛
七、痹證
附 坐骨神經痛
八、痿證
九、感冒
十、咳嗽
十一、哮喘
十二、心悸
十三、不寐
十四、胸痹
十五、郁證
十六、癲狂
十七、痴呆
十八、癇病
十九、帕金森病
二十、消渴
二十一、脅痛
二十二、胃痛
二十三、嘔吐
二十四、腹痛
二十五、泄瀉
二十六、便秘
二十七、癃閉
附 慢性前列腺炎
二十八、遺精
附 陽痿
第二節 婦兒科病證
一、月經不調
二、痛經
三、經閉
四、崩漏
五、帶下病
六、不孕
七、胎位不正
八、滯產
九、乳少
十、小兒驚風
十一、遺尿
十二、疳積
十三、小兒腦性癱瘓
十四、兒童多動綜合徵
第三節 皮外科病證
一、風疹
二、疔瘡
三、痄腮
四、乳癰
五、乳癖
六、腸癰
七、痔瘡
八、扭傷
九、肘勞
十、肩周炎
十一、落枕
附 頸椎病
十二、腱鞘囊腫
十三、丹毒
十四、蛇丹
十五、濕疹
十六、神經性皮炎
十七、痤瘡
十八、斑禿
第四節 五官科病證
一、目赤腫痛
二、麥粒腫
三、近視
四、耳鳴、耳聾
五、鼻淵
六、牙痛
七、口瘡
八、咽喉腫痛
第五節 急證
一、暈厥
二、虛脫
三、高熱
四、抽搐
五、內臟絞痛
第六節 其他
一、慢性疲勞綜合徵
二、戒斷綜合徵
三、肥胖症
四、衰老
附篇 參考資料
第一節 子午流注針法、靈龜八法、飛騰八法
一、子午流注針法
二、靈龜八法、飛騰八法
第二節 針灸文獻節錄
一、《靈樞經》文選
二、《素問》文選
三、《難經》文選
第三節 針灸歌賦
一、針灸歌訣選
二、針灸歌賦選
第四節 古代體表解剖名稱釋義
一、頭頸部名稱
二、軀幹部名稱
三、四肢部名稱
第五節 針灸學現代研究進展
一、經絡的研究
二、腧穴的研究
三、刺法灸法的研究
四、針灸臨床的研究
五、針灸作用機制研究
主要參考書目
腧穴索引
病證索引
封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