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針尾鴨指名亞種雄性成鳥(繁殖羽):頭頂暗褐,羽毛邊緣帶棕色,後頸中央部黑褐色;頭側及頰、喉和前頸上部等均淡褐色;頸側在黑褐色後頸與淡褐色前頸之間,形成一白色寬頻。背部滿布以暗褐與灰白相間的波狀橫斑;腰部褐色,稍雜以白色短斑;尾上覆羽與背相同,但各羽具黑褐色羽軸及白色邊緣;肩羽與背同色,較長的有寬闊的絨黑色羽端,最長的幾乎全轉為絨黑色,而具明顯的銀灰色或棕黃邊緣;翅上覆羽大都灰褐色;飛羽暗褐色,羽端較黑;翼鏡銅綠色,前面緣以大覆羽的磚紅色羽端,銅綠色的後部轉黑,再後為次級飛羽的白色端斑;翼鏡內側有一條飛羽,其內羽片灰褐色,外羽片縱貫以銀白色條紋,餘部絨黑色,形成翼鏡的內側邊緣;三級飛羽銀白以至淡褐色,中部貫以寬闊的黑褐色縱紋。外側尾羽灰褐色,外羽片的邊緣灰白色;中央二枚尾羽特別延長,各羽的羽基黑褐色,向後轉絨黑色,並帶金屬綠色閃光。胸純白色,腹部亦白色,微雜以淡褐色波狀細斑,兩脅與背同色,但較淺淡;尾下覆羽黑色,外側數枚有白色寬邊;尾基側部介在尾上覆羽與尾下覆羽之間,即位於下脅的最後部,左右各有一簇羽毛,呈淡乳黃色。
雌性成鳥(繁殖羽):頭頂和頭側均棕,密雜以黑色細紋;後頸暗褐而有黑色小斑;上背和兩肩均黑褐色,雜以棕白色“U”形斑;肩羽邊緣也為此色;下背和腰亦黑褐,而具灰白色短形橫斑;尾上覆羽和尾羽均與肩羽相似。翅上覆羽褐色,各羽均有白色羽端,大覆羽的白色端斑特別寬闊;飛羽亦褐,初級飛羽的端部轉黑,次級飛羽也具有寬闊的白色端斑;大覆羽和次級飛羽的白色端斑,形成二道明顯的白色橫帶在翅膀上面。下體大都白色,前頸雜以暗褐色細斑;胸和上腹稍微具有淡褐色橫斑,至下腹褐斑較細而較明顯些,各羽軸部還有淡褐色縱紋;尾下覆羽白,各羽中央暗褐;兩脅暗褐,而滿雜以寬闊的白色“U”形斑。
雄性幼鳥:羽色如雌性成鳥,只翅上具翼鏡,與雄性成鳥相似。虹膜深褐色;上嘴暗鉛色,嘴甲與下嘴黑褐;跗蹠灰黑色,爪黑色。
棲息環境
越冬期棲息於各種類型的河流、湖泊、沼澤、鹽鹼濕地、水塘以及開闊的沿海地帶和海灣等生境中,繁殖期主要棲息於內陸大型湖泊、流速緩慢的河流、河灣及其附近的沼澤和濕草地。
生活習性
性喜成群,特別是遷徙季節和冬季,常成幾十隻至數百隻的大群。活動和休息多在近岸邊水域和開闊的沙灘和泥地上。游泳輕快敏捷,亦善飛翔,且快速有力。在陸地上行走亦好。性膽怯而機警,白天多隱藏在有水的蘆葦叢中或遠離岸邊的水面遊蕩或休息,黃昏和夜晚才到水邊淺水處覓食,稍有動靜,立即飛離。
主要以草子和其他水生植物,如浮萍、松藻、牽牛子、蘆葦、菖蒲等植物嫩芽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到農田覓食部分散落的穀粒。繁殖期間則多以水生無脊椎動物,如淡水螺、軟體動物和水生昆蟲為食。常於黃昏和夜晚在水邊淺水處覓食,秋冬季節偶爾到附近農田覓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新北界和古北界的大部分地區。中國新疆(西部天山)、東北、華北、中國南部(西至西藏南部、南抵廣東、台灣)。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