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櫟鈴木(學名:Tabebuia aurea (Manso) Benth. & Hook. f. ex S. Moore)是紫葳科、櫟鈴木屬落葉喬木,株高可達8米。樹冠圓頭形,樹幹灰褐色,掌狀複葉,葉片綠色,葉面及葉背密被銀白色鱗片,花亮黃色,花冠管狀,幾朵聚生為鬆散的圓錐花序。果實為蒴果,長條形。通常金黃櫟鈴木在冬季至早春半落葉或全株落葉後於春季開花。
金黃櫟鈴木原產於巴西等南美洲國家和地區。中國華南地區的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均有引種栽培。喜全陽光的環境,要求土質深厚、透氣性高的土壤,極耐旱,稍耐輕霜。
金黃櫟鈴木適宜孤植、叢植或對植觀賞,可用於種植槽高於地面的地方的行道樹、庭園樹、景觀樹、綠化生態環境及造林等。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採收,處理,方法,栽培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金黃櫟鈴木花亮黃色,花徑可達6.5厘米,花冠管狀,幾朵聚生為鬆散的圓錐花序。果實為蒴果,長條形。植株生長速度較快,經5年栽培,株高可達5米以上,胸徑18厘米的金黃櫟鈴木。通常金黃櫟鈴木在冬季至早春半落葉或全株落葉後於春季開花。在冬季金黃櫟鈴木的嫩葉有少量的紫褐色凍害斑點。
生長環境
金黃櫟鈴木喜全陽光的環境,要求土質深厚、透氣性高的土壤,酸性或微鹼性均可,種植在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的土壤則根系發育不良,易根腐而致植株抗風性差。極耐旱,越乾旱的年份開花量越大。稍耐輕霜。
分布範圍
繁殖方法
金黃櫟鈴木屬於景觀觀賞樹種,成年植株偏矮,自然整枝好,樹上收集種子比較容易。因此採用種子繁殖。
採收
金黃櫟鈴木的種子成熟後蓇葖果開裂,果莢反卷導致種子極易隨風飛散,因此當蓇葖果果莢未開裂前,即由綠轉變為黃褐色時,及時採摘,采後曬乾果實,果莢自然開裂後抖出種子,並陰乾,密封保存。金黃櫟鈴木種子採收後常溫下貯藏很快喪失活力,一般即采即播才能保證出苗率。
處理
沒有對種子進行處理的發芽率僅10%,發芽時間長達20天,發芽不整齊;而用40℃左右溫水浸種2-3小時,2-3天后開始發芽,1個星期後發芽率達85%。
方法
金黃櫟鈴木種子育苗一般採用芽苗和營養袋苗階段式育苗方式。在苗圃中進行育苗時,基質需深耕細整,對苗床進行消毒,播種後要上覆一層細土,保持好濕度和溫度,待小苗長出2-4對真葉時即可移植上袋培育。幼苗期需要加強培育,不定期進行除草和施肥。
栽培技術
栽植:金黃櫟鈴木易於栽培,種植移栽容易成活。大苗栽植應選擇土壤疏鬆肥沃,澆灌與排水良好的陽光地帶,保持土壤酸性或弱酸性。每株施250克的複合肥或1千克的有機肥作基肥,基肥應與泥土充分攪拌。種植時,要去掉育苗袋,種植後要壓實土壤並澆定根水。
施肥:金黃櫟鈴木在春季至秋季生長旺盛,因此宜重施夏秋肥,輕施春冬肥,有機肥與無機肥共同施用,每年需施肥2-4次,促進快速形成樹冠。
病蟲防治
金黃櫟鈴木的病蟲害較少,主要是病原物侵害和鑽心蟲蛀桿,樹體較弱的苗木容易受害,每年春季新葉剛萌發時,金黃櫟鈴木最容易受到病蟲害侵害。防治方法除了化學防治外,加強肥水管理,增加樹勢,也是很好的措施。實際生產中對於葉斑病可使用50%多菌靈粉劑600倍液和70%甲基托布津粉劑800倍液交替噴施;對蟲害可使用菊酯類農藥,如萬靈粉劑1000倍液和樂斯本乳油1000倍液交替噴施,每隔7-10天噴藥1次,連噴3-4次,防治效果較好。
主要價值
金黃櫟鈴木適宜孤植、叢植或對植觀賞,可用於種植槽高於地面的地方的行道樹、庭園樹、景觀樹、綠化生態環境及造林等。可廣泛栽植於公園、街景、居住區、停車場、綠地緩衝帶的景觀地帶,以及高速公路的中間隔離帶、道路兩邊或混合花鏡等處的綠化與美化;因其體型較小,也宜用作庭院、角隅、平台附近或天井等處的觀花小景;在水岸或緩坡進行片植或孤植,遠觀景觀效果良好;與其他樹種混植,綜合美學、生態學和林學原理與技術,充分利用景觀樹種的色彩變化與花期差異來體現季相變化,營造山花爛漫、季相分明的植物景觀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