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指突水虻

金黃指突水虻

從世界範圍來看,金黃指突水虻主要分布於亞洲,如中國、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金黃指突水虻
  • 拉丁學名:Ptecticus aurifer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Insecat
  • :雙翅目Diptera
  • 亞目:短角亞目Brachycera
  • :水虻科Stratiomyidae
基本信息,分布區域,形態特徵,個體發育,卵,幼蟲(含預蛹),蛹,成蟲,養殖方法,資源化利用,

基本信息

中文名:金黃指突水虻
簡稱:金水虻
學名: Ptecticus aurifer
綱: 昆蟲綱Insecat
目: 雙翅目Diptera
亞目: 短角亞目Brachycera
科: 水虻科Stratiomyidae
生活習性:喜潮濕
種類:昆蟲
相近昆蟲:黑水虻黑色指突水虻

分布區域

從世界範圍來看,金黃指突水虻主要分布於亞洲,如中國,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亞(爪哇,蘇門答臘,加里曼丹),馬來西亞,中國台灣,越南,中國香港,泰國,俄羅斯(Woodley,2001;Rozkošný &Kovac,2003;Rozkošný& Courtney,2005)。金黃指突水虻在我國分布於湖南,貴州,北京,陝西,安徽,江蘇,浙江,四川,吉林,內蒙古,河北,山西,江西,湖北,福建,雲南,廣西,西藏等省份(楊再華,2007)。
金黃指突水虻
金黃指突水虻常見於海拔300-2000m的亞熱帶和熱帶高山地區,平原地區較少見。我國南方山區,且多見於山區河水溪流旁,也常常出現在農村的養殖場、廁所附近。

形態特徵

體長22mm左右;複眼黑色,觸角第2節內側端部突起呈指狀;體金黃色,翅基黃色,端部1/3黑色;腹部背面部分黑色。
雄性:體長13~25mm,翅長11~23mm。複眼裸,體橘黃色。
金黃指突水虻成蟲特徵金黃指突水虻成蟲特徵
頭黑色;複眼接眼式,但僅在額與單眼瘤之間接觸一小點;單眼瘤黑色;額橘黃色;向頭頂逐漸加寬,被黃毛,下額白色,隆起;觸角紅黃色,第1、2節被棕毛,第2節內側呈指突狀,第3節盤形,有兩條波狀紋,端部有一長鬃狀芒,觸角各節比變化較大;顏淡黃色,下顏大部分膜質;下顎須淡黃色,喙紅黃色。
胸紅黃色,被黃毛;翅前半部棕黃色,端部黑色,後緣稍變淺;M4不從中室出發,下橫脈明顯可見,R2+3在上橫脈處出發,R4與R5分離,位於翅端前方中室發出3條中脈。小盾無盾刺,紅黃色,背面被黑色毛;平衡棒黃色。
腹扁平、細長、橘黃色,被黑毛,第3~5腹板各具大塊橢圓形黑斑,有的甚至在第5節後全為黑色。外生殖器背面兩側具一扁葉片狀結構。
雌性:複眼為離眼式;額向前逐漸變窄;其餘似雄性。體長15~24mm,翅長14~22mm。

個體發育

25℃,70%RH,金黃指突水虻從卵到成蟲平均需要37d。卵從生產到孵化需要1-2天,而幼蟲和預蛹(成熟幼蟲)具有一定的時段,分別為13-18天和7-20天,蛹期10天。
金黃指突水虻各個蟲態形態金黃指突水虻各個蟲態形態

以卵塊的形式聚產,卵塊呈扇貝形狀,從外向里分為2-4層。卵粒上粘附有大量液滴。每枚卵塊包含50到300枚卵。

幼蟲(含預蛹)

身體扁平,蛆形,無足,身體分為11節,頭部尖細。低齡幼蟲白色,後期體色加深。末齡幼蟲黑色,不再取食,具有明顯的歷期,稱為預蛹。

圍蛹,蛹殼為末齡幼蟲的皮。通體黑色,長18-25mm。蟲體不能活動,外殼堅硬形成保護層。蛹體前端凸起,尾部稍微彎曲。

成蟲

初羽化的金黃指突水虻,淺黃色,腹部黑斑不明顯。成蟲羽化兩天后交尾。雄蟲交配後死亡,雌蟲在2-3後內產卵。

養殖方法

金黃指突水虻幼蟲腐食性,因此可以用禽畜糞便、餐廚垃圾,或者人工飼料養殖。
金黃指突水虻
利用人工飼料(50%豆粕+50%麩皮,70%含水量,發酵兩天)引誘成蟲產卵,將卵塊置於塑膠盒中飼養。待幼蟲發育成熟,變成黑色,可以養蟲盒的一端設定斜坡,幼蟲可以爬出。用濕布覆蓋預蛹,促其化蛹。蛹羽化後,用長寬高均大於2米的尼龍網籠飼養成蟲。養蟲室的溫度27~30℃,相對濕度70%左以上為好。

資源化利用

經測定,金黃指突水虻預蛹乾物質中,蛋白含量接近50%,可以作為優質的動物飼料加以利用。廣東省昆蟲研究所研究發現,金黃指突水虻處理雞糞、豬糞的效果優於黑水虻。
金黃指突水虻
在禽畜養殖場建立黑水虻糞便轉化系統,用禽畜糞便飼養金黃指突水虻,得到的水虻蟲飼養家禽,殘渣用作有機肥還田,從而形成高效的循環農業系統,不僅降低養殖成本,提升肉、蛋產品品質,並有效降低糞便對周邊生態環境的污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