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頂齒突蟾,體扁平而窄長,頭長、寬幾乎相等;吻端鈍圓,略突出於下唇,吻棱顯著;頰部向外傾斜;鼻孔略近眼;瞳孔縱置;無鼓膜;上頜齒較發達,齒長而密集;無犁骨齒;舌大,後端微具缺刻;內鼻孔及咽鼓管孔小。趾間有蹼,背疣長而顯著,無鼓膜。雄蟾胸、腋部有兩對黑刺團,上臂及前臂內側均有黑刺。蝌蚪體小而扁,唇齒式I:3+3/2+2:I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金頂齒突蟾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兩棲綱
- 目:無尾目
- 種:金頂齒突蟾
形態描述,生物學資料,種群狀態,
形態描述
成體:雄蟾體長42--50mm,雌蟾大者51mm左右。體扁平而窄長,頭長、寬幾乎相等;吻端鈍圓,略突出於下唇,吻棱顯著;頰部向外傾斜;鼻孔略近眼;瞳孔縱置;無鼓膜;上頜齒較發達,齒長而密集;無犁骨齒;舌大,後端微具缺刻;內鼻孔及咽鼓管孔小。
前肢長而較粗,前臂及手長為體長之半;指端球狀;指側無緣膜,第一、第二指等長,顯著短於第四指;關節下瘤及內、外掌突均較明顯。後肢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鼓膜部位,左、右跟部不相遇;趾端球狀;第一、第二趾外側蹼達趾末端,第三、第五趾內側蹼約為趾長之半,第四趾蹼僅為其長的1/3,以窄緣膜達趾端;無關節下瘤,踱部厚而光滑;內踱突卵圓形,無外踱突。
皮膚較粗糙;顳褶厚,肩部上方或體中部有一對略呈弧形的長腺褶;背部後半有排列不規則的長短腺褶和小刺疣(保存不好的標本,疣上黑刺已脫落);脛背面及跗踱部外緣皮膚較厚。腹面光滑;四肢腹面有小疣及分散的黑刺;有股後腺。雄性胸、腋部有兩對黑刺團。
生活時背面及體側為棕紅色,背部雜以金黃色及橄欖棕色的細點;頭部有一個深棕色的倒置三角形斑;沿長腺褶有深色斑;自吻端開始向兩側沿吻棱達顳褶有較寬的深色線紋;眼前下方有一小塊深色紋達頜緣;體側及腿的前後方雜以灰藍色細點。瞳孔周圍為金黃色環,眼球上半雜以金黃色,下半深橄欖棕色。整個腹面有灰棕色的細麻斑和金黃色及銀灰色細點。液浸標本棕褐色,深色斑紋均可見到;腹面深淺相間的麻斑顯著。
生物學資料
該蟾生活于海拔2 500~3 050 m的山區頂部小溪及其附近。成蟾營陸棲生活,5月底至6月是該蟾的繁殖季節,白天棲於岸上土穴、泥洞、植物根部等潮濕環境中,夜間出外發出“咯、咯”的嗚叫聲。配對時雄蟾前肢抱握在雌蟾的胯部,卵產在石塊底面,卵群呈團狀或環狀,每隻雌蟾產卵130~164粒。蝌蚪棲於小溪水凼或緩流處石下,數量較少。
種群狀態
中國特有種。該蟾棲息地的生態環境質量下降,其種群數量很少。受脅等級:瀕危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