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篆刻

金陵篆刻,江蘇省南京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美術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陵篆刻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

歷史淵源

戰國時期,中國篆刻藝術趨於成熟而迅速發展;到秦漢,是我國篆刻藝術發展史上的巔峰時期,是一個極其重要、極其輝煌的時代。
中國篆刻發展到了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趙孟頫以前均是文人設計印章印文然後由工匠刻出,而自王冕首創用花乳石自刻印章,文人篆刻藝術於是發起。發展到明代,文彭在南京發現以燈光凍石可刻制印章以後,文人篆刻藝術大興,加之南京當時為明代初期首都,由此成為中國篆刻藝術進入“文人篆刻”的勃興地。國民時六朝古都南京再度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時之間,群賢紛至,高手雲集,呈現出十分繁華的景象。這期間,由於國家印鑄局的成立,使得一度活躍於北方的著名篆刻家如易大廠、南方的王福廠等紛紛南下,薈集於秦淮河畔。他們與早先流寓南京賣印自給的丁二仲等人,形成了當時中國印壇的一股重要力量,對於推動南京及其周邊地域篆刻藝術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金陵篆刻”由開始時的鬆散型,進而逐步壯大,直至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一度成為當時全國篆刻藝術活動的中心,與南方上海的“海派”,浙江的“浙派”,北京的“京派”,成鼎足之勢。但隨著抗戰爆發,南京淪陷,“金陵篆刻”的篆刻家們遂之散去。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前輩們如武中奇、陳大羽、王一羽、石學鴻等在南京的秦淮區結社,創辦南京印社,社址設於秦淮區的莫愁路王一羽先師家,於是“金陵篆刻”再次輝煌。

工藝特徵

“金陵篆刻”的創作手法秉承篆刻三要素,即“書法、章法、刀法”,其中書法清雅、章法奇妙、刀法流暢。“金陵篆刻”風格海納百川、兼收並蓄,審美多元、包容廣泛,各具特色而流派紛呈,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