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東路

金陵東路

金陵東路位於上海市黃浦區浦西中南部,東起中山東一路外灘,西至西藏中路、西藏南路,南靠人民路、淮海東路,北沿漢口路。

金陵東路面積為0.75平方公里。居民2.93萬餘戶,人口8.22萬餘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陵東路
  • 位置:上海市黃浦區浦西中南部
  • 面積:0.75平方公里
  • 人口:8.22萬餘
簡介,背景,建立,聚聚成市,混亂之地,解放後,發展,現況,

簡介

面積為0.75平方公里。居民2.93萬餘戶,人口8.22萬餘人。設居民委員會24個。街道辦事處暫設在延安東路340弄40號。

背景

上海開埠初,境地浜溝縱橫,南有護城河(今人民路),西瀕周涇浜(今西藏南路),中部是洋涇浜(今延安東路)。浜北是自然村落胡家宅(今大鴻運菜館地段),浜南是陳家宅(今盛澤路附近地段),西南部是慈善機構同仁輔元堂的義冢地。
境內延安東路以北,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8年)被劃入英租界,延安東路以南,於道光二十八年被劃入法租界。

建立

境內道路大多在19世紀中、後期闢築。此後,法租界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填周涇築敏體尼蔭路(今西藏南路),民國元年(1912年)英租界填泥城浜,築今西藏中路。民國3~4年英法租界共同填洋涇浜,築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形成今境內道路格局。當時路面大都為灰渣、碎石、石板等。有軌和無軌電車線路駛經金陵東路、福建路、浙江路、西藏路和福州路。

聚聚成市

清鹹豐三年(1853年)小刀會起義和鹹豐十年至同治元年(1860~1862年)的太平軍進攻上海期間,境內人口激增,住房嚴重缺乏,外國商人趁機在今廣東路、福建路、河南路一帶,造起大批木板房,出租謀利。同治九年前後,改建為磚木結構的老式石庫門裡弄房屋。19世紀70年代後,境內廣東路、棋盤街、福建路及法大馬路(今金陵東路)等日趨繁榮,行業逐漸聚集成市。有福建南路的毛藍布業、寧海東路的雞、鴨蛋行,雲南路的露天小吃,永壽路的舊衣攤,福建中路的估衣業、棋盤街的呢絨業、寶善街(今廣東路)的糖業及布滿境內的旅館業、飲食業。
境內文化教育、衛生、新聞出版、娛樂場所逐步發展。道光二十六年,英國傳教士麥都思將墨海書館從境外遷入境內麥家圈(今山東中路)之後,福州路中段(福建中路至河南中路)陸續開設報社、書店和文化用品商店,成為著名的文化街。望平街(今山東中路)成為上海聞名的報館街。道光二十六年仁濟醫館(今仁濟醫院)遷入境內。光緒二年開設格致書院(今格致中學),光緒十二年創立法文書館,後改為中法學堂(今光明中學)。廣東路、福建路一帶為戲園匯集地。20世紀20年代後,開設的新型娛樂場所,有大世界遊樂場、大新舞台、天蟾舞台、中央大戲院、小廣寒、神仙世界、東方書場、共舞台、浙江大戲院等。

混亂之地

境內幫會流氓、地痞盜匪等活動猖獗,煙、賭、娼業集中。壟斷上海鴉片煙毒的“三鑫公司”,開設在金陵東路196弄(惟祥里);當時,上海的五大賭檯中的榮生、利生開設在境內,寶興里、寶裕里、寶安坊和中華里俗稱“三寶一中”,是舊上海灘聞名的藏垢納污場所。

解放後

解放後,經過一系列社會改革和整頓,境內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1949年12月初,寶裕里、寶興里成立居民福利委員會,成為全市早期的居民組織和後來居民委員會的雛形。1952年和1954年,對居民委員會組織進行整頓、改選,使居民委員會在各項工作中起更大作用。1986年3月,原廣東路街道召開第一屆居民代表會議,對加強基層政權建設,促進地區兩個文明建設的發展起著很好作用。民政部給予肯定,並通報全國。
原石子路和泥濘道路已全部改鋪瀝青路面。1984年,金陵東路改鋪水泥混凝土路面,人行道鋪設彩色水泥預製板。拓寬延安東路,改鋪為水泥混凝土路面,在近福建路交會處東面,是越江隧道的出入口。新建西藏路福州路天橋,西藏路延安東路天橋,延安東路與福建路天橋和延安東路與山東路天橋,方便了過往行人,改善了交通。
50年代初建平望新村、新建二村,是解放後黃浦區第一批改建危房的居民住宅。在對舊房改造的同時,新建居民住房11.78萬平方米。1992年境內有兩塊土地批租,5月15日批出延安東路以北,北海路以南,浙江中路以西、北海路133弄以東,面積2611平方米,租方為澳門興南實業發展有限公司。9月31日批出福建中路以西,湖北路以東,廣東路以北,福建中路130弄以南,面積4471平方米,租方為香港敦睦行有限公司,共拆遷居民245戶,單位30家,拆危房約11000平方米。
境內有市屬工商企業142戶,區屬695戶,其中街道46戶,合資企業24戶,境內繁榮的商業大街金陵東路,南京路上的名店、老店、特色店大多在這裡開設分店。雲南南路是有名的風味各異的美食街。

發展

1958年街道開始組織家庭婦女參加集體生產勞動。1960年,先後建立生產加工組,居民食堂、託兒所和服務站等共419個,8928人參加,這些組、站、所逐步發展,1963年規模較大的成為市、區屬企業,1984年全部劃歸區集體事業管理局。1979年11月街道創辦合作社,安排311名待業青年就業。開辦飲食、旅社、服裝、小百貨、打包託運站等25個。1980年營業額達26萬元,1991年達1474萬元,利潤137.4萬元,1992年營業額達2643.5萬元,利潤160.5萬元。上繳稅收102萬元。1984年10月,又興辦街道工商企業,1992年營業額為2712.4萬元,利潤147萬元,上繳稅收88.57萬元。

現況

境地內文化、教育、衛生等事業發展較快。有上海博物館、市工人文化宮、黃浦區少年宮,街道設兩個文化站、兩個圖書館、兩個科普站、兩個少兒館,24個居委會設有圖書室。市、區兩所重點中學即格致和光明中學均在境內,國小和幼稚園各7所,其中有黃浦區第一中心國小和報童國小、僑胞捐資開辦,具有特色的上海音樂幼稚園。有仁濟醫院、區結核病防治所等4所醫療單位。24個居委會都沒有紅十字衛生站。娛樂場所有共舞台、天蟾舞台、和平雙廳電影院、浙江立體電影院、大世界遊樂中心等。
金陵東路於1991年被評為上海“十佳”道路。是年,街道在大衛生活動中被評為市級環衛整潔街道。1991年、1992年街道少年兒童工作被評為市級先進集體。街道建立兩個敬老院、各居委會開辦敬老室、敬老班。開辦“北海童心康樂所”,接收殘疾兒童,使他們接受啟蒙教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