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乙

《金陵乙》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選自《聊齋志異》卷九。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金陵乙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短篇文言小說
  • 作者:蒲松齡
  • 作品出處:聊齋志異
簡介,原文,注釋,譯文,評價,作者簡介,

簡介

《聊齋志異》——金陵乙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的著作。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之巔峰。另有相關同名電視劇和電影等。

原文

金陵賣酒人某乙,每釀成,投水而置毒焉[1];即善飲者,不過數盞,便 醉如泥。以此得“中山”之名[2],富致巨金。早起,見一狐醉臥槽邊;縛其 四肢,方將覓刃,狐已醒,哀曰:“勿見害,諸如所求。”遂釋之,輾轉已 化為人[3]。時巷中孫氏,其長婦患狐為祟,因問之。答云:“是即我也。”乙窺婦娣尤美[4],求狐攜往。狐難之。乙固求之。狐邀乙去,入一洞中,取 褐衣授之,曰:“此先兄所遺,著之當可去。”既服而歸,家人皆不之見; 襲衣裳而出[5],始見之。大喜,與狐同詣孫氏家。
見牆上貼巨符,畫蜿蜒如龍[6],狐懼曰:“和尚大惡[7],我不往矣!” 遂去。乙逡巡近之,則真龍盤壁上,昂首欲飛。大懼亦出。蓋孫覓一異域僧, 為之厭勝[8],授符先歸,僧猶未至也。
次日,僧來,設壇作法[9]。鄰人共觀之,乙亦雜處其中。忽變色急奔, 狀如被捉:至門外,踣地化為狐[10],四體猶著人衣。將殺之。妻子叩請。 僧命牽去,日給飲食,數月尋斃。

注釋

據《聊齋志異》鑄雪齋抄本
[1]投水而置毒:酒中摻水,並且放進有害人體的藥物。
[2]“中山”:指中山酒,又名千日酒,是一種酒力很大的陳釀。晉張華《博物志》十、乾寶《搜神記》十九謂:狄希,中山人,能造千日酒,飲之 亦千日醉。州人劉玄石嘗求飲一杯,至家醉死;三年後狄希往探,令其家發 冢破棺,劉方醉醒,而發墓人為其酒氣所中,竟各醉臥三月。
[3]輾轉:猶言“轉側間”,形容為時不久。
[4]婦娣:指長婦的弟妻。兄妻為姒,弟妻為娣,統稱娣姒,即俗言妯娌。
[5]襲:穿著。
[6]畫:筆畫。蜿蜒,本作蛇蜒,此從二十四卷抄本。
[7]大惡:太兇。很厲害。
[8]厭(yà壓)勝:古代迷信,陳設相剋器物,並通過符咒以鎮壓邪魅, 叫厭勝。
[9]壇,祭壇。平地築土以供祭祀的高台。
[10]踣(bó薄)地:僵仆在地。

譯文

金陵某乙,賣酒為生,每次釀好酒後,都往酒缸里摻水,而且加進一些麻藥。即使是很能喝酒的人,喝不上幾杯,便爛醉如泥。由此,他的酒得到古時“中山”美酒的好名聲,他也以此致富,家資萬金。
有一天,某乙早晨起來,看見一隻喝醉了的狐狸睡在酒槽邊。他用繩子把狐狸的四肢捆起來,剛要去找刀,狐狸醒了,哀求說:“不要殺害我,你有什麼要求,我都可以滿足你。”某乙就給它解開繩子。狐狸在地上打了個滾,馬上就變成了個人。
當時,同一條街上姓孫家的大兒媳婦,被狐狸纏上了,某乙就問狐狸精這件事。狐狸精回答說:“那就是我。”某乙見過大媳婦的弟妹,認為長得比大兒媳更美,便要求狐狸精攜帶他一同前往,狐狸精很為難。某乙固執地要求,狐狸精只得請某乙跟它一起走。來到一個洞裡,狐狸取出一件褐色的衣服給某乙,說:“這是我去世的哥哥留下來的,穿上它就可以去了。”某乙隨即穿上褐衣回家,家裡人都看不見他。換上平常穿的衣服出來,家裡人才看見他。某乙非常高興,和狐狸一起來到姓孫的家中。見孫家牆上貼著一張巨大的神符,畫面上畫著蜿蜒曲折的一條龍。狐狸一見害怕地說:“和尚太厲害,我不進去了。”說完匆匆逃走了。某乙試探著走到近前一看,卻是一條真龍盤踞在牆壁上,高昂著頭躍躍欲飛。某乙大驚失色,也嚇得趕緊跑了出來。原來孫家找來一位外地的和尚,為他們家作法驅妖。和尚先給了孫家一張畫符帶回,貼在牆上,和尚本人還沒有到。
第二天,和尚來到,設下神壇,作起法來。鄰居們都來觀看,某乙也夾雜在裡面。忽然他臉色突變,急忙奔跑,那樣子就好像被人追趕捉拿。跑到門外,撲倒在地,立刻變成一隻狐狸,四肢還穿著人的衣服。和尚要殺死它,某乙的妻子急忙叩頭哀求。和尚叫某乙的妻子牽了回去。妻子每日給些吃的喝的,過了幾個月,還是死了。

評價

紀曉嵐:“才子之筆,莫逮萬一。” 馮鎮巒〈讀聊齋雜說〉:“聊齋非獨文筆之佳,獨有千古,第一議論醇正,準情酌理,毫無可駁。如名儒講學,如老僧談禪,如鄉曲長者讀誦勸世文,觀之實有益於身心,警戒頑愚。至說到忠孝節義,令人雪涕,令人猛醒,更為有關世教之書。” 陳廷機《聊齋志異》序:“亦以空前絕後之作,使唐人見之,自當把臂入林,後來作者,宜其擱筆耳。” 魯迅評論《聊齋志異》:“《聊齋志異》雖亦如當時同類之書,不外記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寫委曲,敘次井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又或易調該弦,別敘崎人異行,出於幻滅,頓入人間;偶敘瑣聞,亦多簡潔,故讀者耳目,為之一新。……明末志怪群書,大抵簡略,又多荒誕不情;《聊齋志異》獨於詳盡之處,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而又偶見鶻突,知復非人。”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 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