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山黑頸長尾雉自然保護區

廣西金鐘山黑頸長尾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20924.4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8404.3公頃,緩衝區面積4262.4公頃,實驗區面積8227.7公頃。保護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自治縣與西林縣境內,範圍在東經104°46′13″-105°00′06″,北緯24°32′44″-24°43′07″之間。保護區的前身是國營金鐘山林場,成立於1956年,1982年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成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2008年中國國務院批准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有著野生維管束植物195科725屬1487種(含變種),脊椎動物441種分別隸屬於5綱35目110科,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頸長尾雉200多隻,占全球數量的6%以上,是黑頸長尾雉的重要棲息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鐘山黑頸長尾雉自然保護區
  • 總面積:20924.4公頃
  • 核心區面積:8404.3公頃
  • 緩衝區面積:4262.4公頃
自然地理,發展歷程,動植物資源,發展策略,保護建設,文學及文化,民族風情,

自然地理

金鐘山黑頸長尾雉自然保護區
廣西金鐘山黑頸長尾雉自然保護區作為中國唯一一個以世界瀕危雉類黑頸長尾雉為保護對象的保護區順利通過評審,成功晉級國家級黑頸長尾雉自然保護區。這標誌著做國首個以世界瀕危雉類黑頸長尾雉為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在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落戶。 廣西金鐘山黑頸長尾雉自然保護區於1982年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廣西金鐘山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又進一步明確為林業系統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金鐘山自然保護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雲貴高原南緣,地處國家重點工程——天生橋水電站上游。保護區管理處與隆林各族自治縣金鐘山鄉人民政府相鄰。保護區總面積20924.4hm2。保護區內的黑頸長尾雉,它不僅是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同時被列為世界瀕危雉類。全世界有雉類183種,中國有49種,金鐘山保護區內有9種,占全世界雉類種類的5%,占中國雉類種類的18.4%。全球黑頸長尾雉數量大致在1500—3500隻,金鐘山黑頸長尾雉自然保護區內黑頸長尾雉種群數量超過300隻,占廣西黑頸長尾雉種群數量的50%,占全球數量的10%以上,其原生性分布數量為世界少有。保護區內黑頸長尾雉種群位於該物種分布區的邊緣,在遺傳多樣性保護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金鐘山自然保護區是一處具有全球意義的、極其重要的黑頸長尾雉原生地和全球重要棲息地。同時金鐘山自然保護區還有13種珍稀瀕危植物,其中以貴州蘇鐵、隆林蘇鐵、中華桫欏數量較多,且分布面積廣。金鐘山保護區內還有國家重點工程天生橋水電站水庫形成的庫灣水域面積645.3公頃,是一處極其重要的庫灣濕地保護區域

發展歷程

金鐘山黑頸長尾雉自然保護區
1955年由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58年經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專員公署批准更名為國營金鐘山林場,1982年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廣西金鐘山自然保護區”,2002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下文進一步明確金鐘山自然保護區為林業系統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成立二十三年來,在自治縣縣委、縣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在各級林業主管部門的關心和幫助下,保護區的各項保護和建設事業得以健康、快速的向前發展,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得到明顯的恢復,野生動植物的種群、數量顯著增加;保護區通過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還林等措施,使保護區的森林覆蓋率從一九八九年的63%提高到二00五年的92.1%;森林蓄積量從一九八九年108萬立方米提高到二00五年的134.6萬立方米,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長尾雉種群數量顯著增加。經保護區科研人員會同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專家、研究生周天福、莫運明、謝志明等在十個管理片區中隨機抽取龍街管理片區進行為期六年的觀察監測,測得龍街管理片區的黑頸長尾雉種群數量從1998年的10—15隻增長到2003年70—80隻。2004年至2005年,廣西大學周放教授帶隊考察金鐘山黑頸長尾雉,證實金鐘山的黑頸長尾雉種群數量超過200隻。

動植物資源

金鐘山黑頸長尾雉自然保護區
金鐘山自然保護區位於雲貴高原南緣,地跨隆林與西林兩縣,北與貴州興義市相望。浩瀚的林海覆蓋整個山體,遠望猶如金鐘罩頂,金鐘山由此而得名。1982年,金鐘山自然保護區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8年1月14日,國務院批准金鐘山黑頸長尾雉國家自然保護區成立。 金鐘山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萬多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8000多公頃,緩衝區面積4292.4公頃,實驗區面積8227.7公頃。森林蓄積量134.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92.10%。保護區保存完好的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是野生動物棲息的樂園,區內有脊椎動物5綱35目110科441種,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頸長尾雉、蟒蛇、金雕、雲豹和林麝5種,其中黑頸長尾雉在全球的種群數為1500——3500隻,廣西全區擁有種群數為500隻,保護區內擁有200多隻,占全區擁有量的將近一半;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7種,自治區重點保護野生動物89種。此外,還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貴州蘇鐵、隆林蘇鐵、伯樂樹3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金毛狗、任豆、中華桫欏、櫸樹、紅椿、毛紅椿、馬尾樹、喜樹、柄翅果、香果樹10種;珍稀蘭科植物53種;珍稀瀕危植物頂果木和蒟蒻薯2種。最值一提的是保護區內成片分布有世界性珍稀瀕危殘遺物種、被稱為植物“活化石”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貴州蘇鐵和隆林蘇鐵,並形成了明顯的蘇鐵天然群落,年齡結構和性比穩定,結實和發芽率高,在中國國內外是十分罕見的,這無疑是保護區內又一道亮麗的風景
金鐘山黑頸長尾雉自然保護區有區級保護的主要保護植物名錄:

金鐘山黑頸長尾雉自然保護區
一級保護植物 1、貴州蘇鐵(cycasguizhouensis)、2、隆林蘇鐵(cycaslongliensis)、3、伯樂樹(BretschneiderasinensisHemsl)
二級保護植物
4、中華桫欏(AlsophilacostularisBak)、5、任豆(ZeniainsignisChun)、6、櫸樹(Zelkovaserrata(Thunb.)Makino)、7、紅椿(ToonaciliataRoem)、8、毛紅椿(ToonaciliataRoem.var.pubescena(Fr.)Hand-Mazz)、9、馬尾樹(RhoipteleaChilianthaDielsetHand.-Mazz)、10、金毛狗(Cibotiumbarometz(Linn.)J.Sm)、11、香果樹(emmenopteryshenryiOliv)、12、喜樹(Camptothecaacuminata)13、柄翅果(Burretiodendronesquirolii(Lévl.)Rehd)、14、杜仲(EucommiaulmoidesOliv)。

發展策略

金鐘山黑頸長尾雉自然保護區
多年來,保護區一直非常重視與社區居民協調發展關係。每年在春節前後召開一次保護區及周邊社區的民眾代表大會,聽取他們對保護區保護建設的意見和建議,並對代表進行保護區法律法規及森林防火常識的培訓,使他們成為保護區保護建設的帶頭人。為了提高保護區村民的全民保護意識,保護區管理處編制印發了,做到每戶村民一冊,每年派技術幹部下到各村屯組織學習培訓一次,並通過學校老師對國小四年級以上的學生進行教學培訓和進行相關法律法規及實用技術知識競賽,使保護區村民從小就知道熱愛自然、保護生態、保護環境。同時,保護區管理處經常聯繫相關部門,多方籌措資金,為社區居民開通公路,修建自來水、沼氣池、拉通照明生活用電,指導民眾實施退耕還林,營造經濟林,並從保護區社區優秀青年中選聘護林員、打火專業隊,資助保護區學校、村公所等基礎設施建設。通過以上一系列措施,使保護區的幹部民眾都認識到保護區管理處是他們親密的朋友和依靠,保護區的民眾對保護區的保護和建設積極參與,全力支持。

保護建設

金鐘山黑頸長尾雉自然保護區
經過多年的保護建設,金鐘山自然保護區引起了不少中外專家學者的關注,成為中外專家對保護區進行考察研究的理想去處。2003年11月21日至23日,中國科學院陳嘉瑞教授帶領有關專家、學者到金鐘山保護區對蘇鐵的分布、種類進行考察鑑定,鑑定出金鐘山的蘇鐵為貴州蘇鐵和隆林蘇鐵,其分布面積之大,數量之多為中國國內罕見。2004年5月廣西大學徐鋒教授帶隊再次對金鐘山保護區蘇鐵進行考察研究,並將金鐘山保護區蘇鐵初步規劃為四個保護小區。2004年6月9日至11日,南京農業大學楊連芳教授與美國羅格斯大學卡列克教授、美麗克萊姆森大學克姆斯教授對金鐘山保護區昆蟲進行考察時,發現15種為金鐘山保護區特有種;2005年7月16日至18日,華南農業大學田明義博士與法國巴黎自然博物館德夫博士對金鐘山保護區昆蟲進行考察時,又發現廣西新記錄種(目前僅發現於雲南)觀步甲和金鐘山特有種金鐘山步甲。在短時間有限標準地及燈誘中,發現如此多的新種,說明金鐘山保護區自然生態良好,生物資源十分豐富。

文學及文化

金鐘山黑頸長尾雉自然保護區
金鐘山地處雲貴高原東南邊緣,浩翰的林海覆蓋整個山體,遠遠看去,猶如一口金鐘懸掛在空中,因此得名。 金鐘山林區居住著壯、苗、彝、仡佬多個民族,各個民族都流傳有大量的民間故事,或懲惡揚善,或謳歌民族團結,較著名的有:
1.金鐘山的傳說
壯族故事。反映了窮苦勞動人民為爭取幸福而向妖怪作鬥爭的故事。說的是在烏沖山頂上,有一隻為民造福的金鐘被妖怪破壞,一個勇敢的小伙子,為了讓百姓過上風調雨順、豐衣足食的生活,主動去消滅了妖怪,保護了金鐘。後來人們就把烏沖山改為“金鐘山”。
2.布郎與母牛
苗族故事。反映了一個叫布郎的窮小伙,遭受哥嫂的虐待,他在苦難中仍關心護理家中的母牛,並得到母牛的同情,母牛變成的美麗的姑娘,最後與他結為夫妻的故事。
3.抹黑臉
彝族故事。反映了一個獵人在打不過老虎後,用抹黑臉的方法把老虎嚇跑。後來“抹黑臉”就作為一種消災托福的象徵相沿成習。
4.拉郎找到了金子
仡佬族故事。反映了老外公以叫外孫挖地找金子為名,使其將地挖遍,種上了糧食,外孫雖未找到金子,卻學會了勞動。
5.其他
在金鐘山及其周邊地區的其他傳說還有很多,如天生橋的傳說、乜達欺的傳說、龍拉古洞的傳說等。

民族風情

金鐘山黑頸長尾雉自然保護區
1.精美的民族服飾 金鐘山林區是一片古老神奇而迷人的土地,聚居著苗、彝、仡佬、壯等少數民族,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古樸奇特、濃郁的民族風情,有“活的民族博物館”之美稱。生活在金鐘山的各族民眾純樸善良、熱情好客、能歌善舞,特別是民族服飾別具一格,極具民族特色:蠟染刺繡,花團滾邊;珠佩玉垂,衣擺裙搖;花帽裹腳,相映成趣;銀環手鐲,別有風度;頭巾領袖,花鮮灼目,充分體現了各民族的聰明才智和審美情趣。
2.豐富的民族節慶
金鐘山林區民族同胞在生產生活的過程中,保存和發展了各自的民族節慶活動。苗族的蘆笙被歐美稱為“東方迪斯科”,其中的“上油鍋”、“上刀山”、“滾地龍”等絕活為隆林苗族所獨有,在每年一次的跳坡節上都是壓軸戲。彝族以火把節著稱。火把節的抹黑臉遊戲是青年人喜歡玩樂的一種方式,表現了彝族同胞熱烈奔放的品格,參加抹黑臉遊戲,讓人興趣盎然回味無窮。仡佬族至今仍保留著完整的圖騰崇拜文化。每年八月十五日嘗新節,人們除了品嘗新年收穫的莊稼以慶賀豐年之外,總忘不了要煮糯米飯、殺雞去拜祭象徵開荒種地的祖先的兩棵大樹。壯族的山歌文化是南盤江壯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三月三歌節的排歌對唱三天三夜唱不完,內容廣泛,涉及天文、地理、哲學、歷史、生活、愛情等各個方面,表達了壯族兒女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此外,還有壯族的牛魂節、祭神節,仡佬族的咆薯節、捉蟲節等,都有其獨特的民族韻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