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絕命書

金錢:絕命書

基本介紹

  • 書名:金錢:絕命書
  • 作者:馬丁·艾米斯 (Martin Amis)
  •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 頁數:481頁
  • 開本:32
  • 外文名:Money,a Suicide Note
  • 譯者:陳新宇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上海譯文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金錢:絕命書》在大幅直白、不羈而又頹廢的描述中,深刻凸顯了艾米斯對“金錢”的極度嘲諷及“金錢”腐蝕下人類靈魂扭曲的默然悲哀。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馬丁·艾米斯(Martin Amis) 譯者:陳新宇

馬丁·艾米斯(Martin Amis),英國當代著名作家,1949年生於牛津文學世家,著名小說家金斯利·艾米斯之子。馬丁·艾米斯索有英國“文壇教父”之稱,與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lies)並稱英國“文壇三巨頭”。1974年,艾米斯憑其處女作《雷切爾檔案》摘得毛姆文學獎,並被譽為“文學天才”。此後艾米斯借其一系列風格多變的作品步入文壇巔峰:《金錢——絕命書》(1984)入選《時代》雜誌“一百部最佳英語小說”之列;《時間箭——罪行的本質》(1991)和《黃狗》(2003)先後入圍布克獎提名。雖然艾米斯屢次無緣該獎項,但卻無損他成為“英國最受歡迎的年輕作家”(GRANTA雜誌)的頭號人物。馬丁·艾米斯在創作上深受卡夫卡、納博科夫、喬伊斯等大師的影響,在寫實的手法上融入了意識流、黑色幽默及濃郁的魔幻主義風格;其先鋒實驗的文學品格、標新立異的創作形式、變幻莫測的情節鋪陳以及驚世駭俗的語言天賦令其享盡世人矚目,更被形容為是“蘸著迷藥水書寫的文壇大師”。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馬丁·艾米斯就是新生的福樓拜,再世的喬伊斯。
——索爾貝婁
艾米斯不愧為他這個時代最優秀的小說家。在他精妙、幽默的落筆背後,震撼與暗中帶笑應該是讀者最本能的兩大反應了。
——《星期日獨立報》
《金錢》堪稱上世紀八十年代英美社會最為辛辣而又傳神的縮影。
——《每日電訊報》

名人推薦

馬丁·艾米斯就是新生的福樓拜,再世的喬伊斯。
——索爾·貝婁

圖書目錄


獻給安托尼亞
正文

序言

馬丁·艾米斯和他的小說
瞿世鏡
馬丁·艾米斯1949年生於英國南威爾斯,父親金斯利·艾米斯是著名小說家,母親希拉蕊·巴德威爾是農業部一名公務員的女兒。馬丁十二歲時,父母離異。繼母伊莉莎白·簡·霍華德也是一位小說家。馬丁原來和其他同齡孩童一樣,喜歡閱讀連環漫畫。繼母引導他讀簡·奧斯丁的小說,這是他最早受到的文學啟蒙薰陶。馬丁曾經在英國、西班牙、美國十三所學校上學,然後在倫敦和布萊頓補習,為大學入學考試作準備。他考進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學院英語系,畢業時獲一等榮譽獎。他寫的第一部小說《雷切爾檔案》1973年獲毛姆獎。1975年,他擔任倫敦《泰晤士報文學副刊》的助理編輯,出版了第二部小說《死嬰》。他還發表了許多書評和散文。於是他被《新政治家》編輯部錄用,這時他才二十七歲。後面兩部小說《成功》(1978)和《其他人:一個神秘的故事》(1981)出版之後,他成了專業作家,並且給《觀察家》《泰晤士報文學副刊》《紐約時報》等報刊雜誌寫文學評論。他是一位多產作家,陸續發表了下列作品:《太空侵略者的入侵》(1982)、《金錢——絕命書》(以下簡稱《金錢》)(1984)、《白痴地獄》(1987),《愛因斯坦的怪物》(1987)、《時間箭——罪行的本質》(1991年獲曼·布克獎提名)、《訪問納博科夫夫人及其他遊覽雜記》(1993)、《經歷》(回憶錄,2000年獲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獎)、《黃狗》(2003年獲布克獎提名)、《會面屋》(2006)、《第二平面》(2008,關於“9·11事件”及反恐戰爭的文集)、《萊昂內爾-阿斯博:英格蘭現狀》(2012)。2007年至2011年,馬丁在曼徹斯特大學新寫作中心擔任創意寫作課程教授。2008年,《泰晤士報》將他評為1945年以來五十位最偉大的英國作家之一。馬丁·艾米斯結過兩次婚。他的第二位夫人伊莎貝爾·芳賽斯卡也是一位作家。馬丁·艾米斯曾經住在倫敦肯辛頓區王后大道,他的小說時常以這個地區作背景。書中人物抱怨這裡外國遊客過多,商業氣氛過濃,反映了倫敦市民喪失文化根底的異化感。他像狄更斯一樣,喜歡從倫敦街頭俚語、行業切口中吸收新鮮辭彙,來豐富他的英語。這種植根於日常生活的通俗語言,被其他青年作家、記者、讀者們紛紛仿效而流行一時。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馬丁·艾米斯闡明了他的文學觀念:
“如果嚴肅地加以審視,我的作品當然是蒼白的。然而要點在於:它們是諷刺作品。我並不把自己看作先知;我不是在寫社會評論。我的書是遊戲文章。我追求歡笑。
“我不相信文學曾經改變人們或改變社會發展的道路。難道你知道有什麼書曾經起過這種作用嗎?它的功能是推出觀點,給人以興奮和娛樂。
“小說家懲惡揚善的觀念,再也支撐不住了。骯髒下流的事情,當然成為我的素材之一。我寫那種題材,因為它更有趣。人人都對壞訊息更感興趣。只有一位作家,曾經令人信服地寫過幸福,他就是托爾斯泰。似乎除他之外,再無別人能把幸福寫得躍然紙上。
“我利用在自己周圍所看到的所有荒誕可笑的、人們所熟悉的,悽慘可憐的事情……在這些日子裡,到處存在著寒傖破舊、苦難悲慘的景象。
“闡明社會因果關係並非小說家的事業。他們必須對他們所具有的藝術效果非常敏感。”
馬丁的處女作《雷切爾檔案》被譽為青春期讚歌。這部小說的時間跨度只有一個晚上,但是通過記憶聯想和閃回等意識流手法,擴展了它的容量。主人公查爾斯·海威在他二十歲生日之夜,回想他第一次愛情經歷。他是一位聰明、敏感的青年,渴望成為作家。在幾本筆記本里,他寫滿了描述女友雷切爾-諾伊斯的文字。通過這些筆記和其他回憶,第一人稱敘述者查爾斯展示了一個引人人勝的故事,機智幽默地描述他的成長過程和初戀的驚喜感受。馬丁·艾米斯認為,“在青春期,人人都感到創作的衝動——想要寫詩、寫戲劇、寫短篇小說。作家不過是那些把這衝動繼續堅持下去的人。”
我們發現,馬丁·艾米斯的創作衝動繼續堅持著,而且他有一種黑色幽默的靈感。他的第二部小說《死嬰》,把幽默諷刺、生活墮落、荒誕暴行混雜在一起。這部小說寫六個年輕人在倫敦郊區一幢大房子裡度周末。時間跨度從星期五早晨至星期六。作者仍然使用意識流閃回手法,來擴展六個人物的生活經歷和心理深度。當這群青年星期五聚在一起過周末時,來了三位美國客人。他們激起了大家放蕩的欲望,在酗酒、吸毒之餘,男女混居,任意淫亂。然後是一連串暴行:毆打、虐待、謀殺、撞車。此書的平裝本改名為《陰暗的秘密》,因為《死嬰》這個標題實在……太觸目驚心了。這部小說如實暴露了西方社會的陰暗面,然而它爾·貝婁、納博科夫那裡借鑑了不少新穎技巧。他的標新立異來源混雜而豐富多彩。在當今英國文壇,不少青年作家深受他的影響,威爾·塞爾夫和扎迪-史密斯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雖然作者自嘲他的小說不過是遊戲文章,我們千萬不要被他那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敘事技巧所迷惑。他創作的那些“諷刺漫畫”中所蘊含的社會批判和價值判斷,表明他是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嚴肅作家。1989年春,我在倫敦英國國家圖書館中初次閱讀馬丁‘艾米斯的《金錢》時感到十分震驚。狄更斯Ⅸ雙城記》的場景在倫敦和巴黎兩個城市展開,《金錢》的敘事線索也在倫敦和紐約兩個城市之間交織。在西方的傳統觀念中,愛情是純潔的、神聖的。《雙城記》主人公席德尼·卡爾登是典型的英國紳士。他為自己心愛的女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金錢》的主人公塞爾夫簡直是個卑鄙畜生,情婦是他用金錢購買的洩慾工具。摒棄了聖潔的光環,愛情異化為買賣,英雄墮落為反英雄。我原來以為英國是一個具有紳士之風的國度。彬彬有禮的英國紳士,怎么會變成塞爾夫那樣猥瑣卑鄙的惡棍?我簡直無法接受這樣的人物形象!
起初我覺得馬丁·艾米斯的小說令人反感,難以卒讀。後來我注意到,約翰·塞爾夫在小說中自稱“六十年代的孩子”。我知道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歐美社會經歷過一場激進自由主義社會風暴。正是這股強烈的右傾社會思潮,衝垮了西方傳統道德的底線,英雄才會異化為反英雄,神聖的愛情才會異化為可用金錢交換的生物本能。在六十年代,中國也經歷了一場文化大革命風暴,但這股“極左”社會思潮對中國傳統文化道德底線的衝擊,我們又是否深刻反省過?
與英國著名小說家多麗絲·萊辛研討當代英國小說發展。使我對此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她嚴肅地指出:“西方現代文明的發展,造就了整整一代文明的野蠻人。他們受過充分教育,掌握了現代科學知識,卻用它來滿足永無止境的物質欲望。西方現代文明的發展造成了野蠻的後果。雖然科學昌明、物質豐富、經濟繁榮,但是精神空虛、傳統斷裂、道德淪喪、貧富懸殊、兩極分化、民族衝突、性別歧視、國家對立、戰爭災難、資源消耗、環境污染……中國現代化千萬別蹈西方覆轍.必須另闢蹊徑,走自己的路。”讀到馬丁·艾米斯小說中的色情暴力場景,萊辛關於“文明的野蠻人”這個振聾發聵的警句,就在我心中迴響。也許這就是閱讀馬丁·艾米斯的價值所在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