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箭:罪行的本質》用倒敘的手法講述了納粹戰犯托德·弗蘭德利的一生。他從行將死亡開始“倒帶”自己的生活,到暮年看似體面的醫生生活,再到青年時期在奧斯威辛集中營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又到他生子、結婚、少年時期,最後是他回到母親的子宮,並即將死亡。《時間箭:罪行的本質》用看似詼諧的方式為我們再次揭露了那段極度殘暴而駭人的黑暗歷史,並且完全顛覆了讀者的閱讀經驗。在描寫納粹的相關作品中,《時間箭:罪行的本質》為我們開啟了驚人而深刻的眼界。
基本介紹
- 書名:時間箭:罪行的本質
- 作者:馬丁·艾米斯 (Martin Amis)
-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 頁數:211頁
- 開本:32
- 譯者:何致和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上海譯文出版社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馬丁·艾米斯(Martin Amis),英國當代著名作家,1949年生於牛津文學世家,著名小說家金斯利·艾米斯之子。馬丁·艾米斯素有英國“文壇教父”之稱,與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lies)並稱英國“文壇三巨頭”。1974年,艾米斯憑其處女作《雷切爾檔案》摘得毛姆文學獎,並被譽為“文學天才”。此後艾米斯借其一系列風格多變的作品步入文壇巔峰:《金錢——絕命書》(1984)入選《時代》雜誌“一百部最佳英語小說”之列;《時間箭——罪行的本質》(1991)和《黃狗》(2003)先後入圍布克獎提名。雖然艾米斯屢次無緣該獎項,但卻無損他成為“英國最受歡迎的年輕作家”(GRANTA雜誌)的頭號人物。馬丁·艾米斯在創作上深受卡夫卡、納博科夫、喬伊斯等大師的影響,在寫實的手法上融入了意識流、黑色幽默及濃郁的魔幻主義風格;其先鋒實驗的文學品格、標新立異的創作形式、變幻莫測的情節鋪陳以及驚世駭俗的語言天賦令其享盡世人矚目,更被形容為是“蘸著迷藥水書寫的文壇大師”。
媒體推薦
——索爾·貝婁
《時間箭——罪行的本質》是馬丁·艾米斯最為膽大妄為、最具雄心企圖的重磅巨作!
——《每日電訊報》
馬丁·艾米斯在《時間箭——罪行的本質》里用時間倒置的手法貫穿全書,如此獨特的形式與語言成為文壇首例。這部作品不僅使他自己名載史冊,更讓世人見識了一部非凡而偉大的傑作。
——《衛報》
一部值得讀者認真閱讀的經典巨著!……一旦你下了工夫投入其中,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這是其他文學作品難以給予你的震撼力量!
——《紐約時報書評》
圖書目錄
第二部
第三部
後記
後記
我還欠我朋友羅伯·特傑伊·利夫頓一個大恩情。兩年前的夏天,那時我正在構思用時間倒退的方式來說一個人的故事。然後,有天下午,在一次例行的網球場聚會後,利夫頓送給我一本他的著作《納粹醫生》。如果沒有這本書,我的小說就不能也沒辦法進行書寫。同樣的理由,也可適用於普里莫·萊維的作品,尤其是《如果這是一個人》《休戰》《被淹沒和被拯救的》以及《緩刑時刻》。此外還有我基於各種不同理由,而從他們的作品中獲得協助的作家,包括馬丁·吉爾伯特、姬達·謝利尼、尤阿辛·費斯特、阿諾·梅爾、埃里希·佛洛姆、西蒙·維森塔爾、亨利·奧倫斯坦和諾拉·沃恩等人。我腦海深處還時時縈繞著一篇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的短篇小說,以及庫爾特·馮內果寫下的那段非常著名的情節。(至於那些我硬啃過的醫學書籍作者,就不一一列舉了;不過我得特別感謝寫(《腦科醫生》的勞倫斯·西恩博格,這本書真是娛樂與恐怖效果兼具。)接下來,我也得感謝這些年來,在話語言談中對這個主題(我指的是“大屠殺”)有所感觸的人。我還要感謝我所有的談話對象,包括我的妻子安東尼婭·菲利普斯、我的父親金斯利·艾米斯、我妻子的繼父山·菲爾丁、我的妹夫哈伊姆·坦南鮑姆和小姨子蘇珊娜·坦南鮑姆、我另外一位妹夫馬修·斯彭德;還有湯姆·馬希勒、彼得·弗格斯、皮爾斯·瑞德夫婦、約翰·格羅斯、克里斯多福·希欽斯、詹姆士·福克斯、扎卡里·里爾德、克萊夫·詹姆士、喬瑟夫·波茲貝、肖洛姆·格洛帕曼、伊恩·麥克伊旺、索爾·貝婁夫婦、埃德蒙·福賽特夫婦、喬納森·威爾遜、米歇爾·皮奇以及戴維·帕皮諾。
本書又名《罪行的本質》,這是普里莫·萊維的用語。這個罪行曾如此理所當然,因此我們或許可以把萊維的自殺,視為一種具有警世意味的英雄式行動,他透過此行為主張的是:“我自己的生命,只有我自己可以把它奪走”。這個罪行之所以獨特,不在於它的殘忍,也不在於它的懦弱,而是在於它的形式——它既復古又摩登,同時包含了原始的卑劣性與現代的“邏輯”。雖然這罪行並非德國人所獨創,但它的形式卻是。納粹黨人在腦袋中發現了野蠻和原始的核心,便建造了一條高速公路往那裡直奔。他們把這條路造得又快又安全,造得堅固無比堪用千年,除此之外,如果你還記得的話,德國的國家高速公路還會特別配合地景設計,力求和諧,就像花園中的一條小徑似的。
序言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馬丁·艾米斯闡明了他的文學觀念:
“如果嚴肅地加以審視,我的作品當然是蒼白的。然而要點在於:它們是諷刺作品。我並不把自己看作先知;我不是在寫社會評論。我的書是遊戲文章。我追求歡笑。
……
起初我覺得馬丁·艾米斯的小說令人反感,難以卒讀。後來我注意到,約翰·塞爾夫在小說中自稱“六十年代的孩子”。我知道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歐美社會經歷過一場激進自由主義社會風暴。正是這股強烈的右傾社會思潮,衝垮了西方傳統道德的底線,英雄才會異化為反英雄,神聖的愛情才會異化為可用金錢交換的生物本能。在六十年代,中國也經歷了一場文化大革命風暴,但這股極左社會思潮對中國傳統文化道德底線的衝擊,我們又是否深刻反省過?
與英國著名小說家多麗絲·萊辛研討當代英國小說發展,使我對此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她嚴肅地指出,“西方現代文明的發展,造就了整整一代文明的野蠻人。他們受過充分教育,掌握了現代科學知識,卻用它來滿足永無止境的物質欲望。西方現代文明的發展造成了野蠻的後果。雖然科學昌明、物質豐富、經濟繁榮,但是精神空虛、傳統斷裂、道德淪喪、貧富懸殊、兩極分化、民族衝突、性別歧視、國家對立、戰爭災難、資源消耗、環境污染……中國現代化千萬別蹈西方覆轍,必須另闢蹊徑,走自己的路。”讀到馬丁·艾米斯小說中的色情暴力場景,萊辛關於“文明的野蠻人”這個振聾發聵的警句,就在我心中迴響。也許這就是閱讀馬丁·艾米斯的價值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