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制:理解中國的金融改革與經濟成長:1979—2008

金融管制:理解中國的金融改革與經濟成長:1979—2008

《金融管制:理解中國的金融改革與經濟成長:1979—2008》是王勛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8年12月。

該書從金融管制的視角,解釋中國金融改革獨特的漸進雙軌模式及其對經濟績效的影響。金融管制指標表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體系經歷了漸進且穩定的金融市場化進程。該書採用非對稱改革的分析框架,研究金融管制與經濟成長並存的現象,評析改革開放期間中國的金融改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金融管制:理解中國的金融改革與經濟成長:1979—2008
  • 作者:王勛
  • 首版時間:2018年12月
  • 字數:235千字
  • 類別:經濟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共八章。第一章主要介紹該書關注的問題和研究目的,並簡要總結該書的研究結果。第二章主要回顧金融體系與經濟成長的相關研究文獻。第三章主要回顧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金融改革,並對改革成效做出評析。第四章旨在測度中國金融管制的程度。第五章主要分析了中國金融管制與經濟成長的關係。第六章旨在分析金融管制影響經濟成長的一個主要機制,即金融管制通過影響金融規模和金融結構,進而對經濟成長產生影響。第七章主要分析中國金融規模偏大(即高貨幣化率)的成因。第八章主要介紹和評析中國金融體系對外開放的情況。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六章 中國金融規模、金融結構與經濟成長
第二章 金融與經濟的關係
第七章 中國金融規模快速增長的原因
第三章 非對稱的中國金融改革
第八章 中國的金融開放
第四章 中國金融管制的理論與衡量
參考文獻
第五章 中國的金融管制與經濟成長
後記

創作背景

改革開放後,在中國金融改革和經濟成長的實踐中,產生了兩個相互聯繫的研究問題:一是,儘管扭曲性的金融管制仍然普遍存在,但是中國的金融體系在數量和規模上已經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二是,金融管制的同時,中國實現了良好的巨觀經濟績效。理解和總結中國經濟轉型和增長的經驗,對於指導未來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金融管制:理解中國的金融改革與經濟成長:1979—2008》就嘗試從金融管制的視角,解釋中國金融改革的獨特模式。

作品思想

該書核心觀點如下:第一,改革開放期間,中國的金融管制指數不斷降低,表明金融政策環境越來越自由。從具體數值上看,中國的金融管制水平已經從1978年的1,下降為2008年的0.58。儘管中國的金融自由化落後於許多新型經濟體,也落後於中國的產品市場自由化,但是40年裡中國金融改革的步伐一直沒有停下。因此,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體制的一個重要特徵並不是嚴重的金融管制,而是持續的金融改革。重要的是,中國金融市場化的步伐在逐步加快,從20世紀80年代的15.4%,20世紀90年代的16.4%上升到2000年以後的18.7%。
第二,改革開放期間審慎的金融市場化對經濟成長有積極的貢獻。根據年度時間序列和省區面板數據的估計結果,金融管制在改革後的前20年促進了經濟成長,而1999—2008年金融管制卻成為經濟成長的顯著障礙。中國仍然可以從金融自由化中獲益。穩健性檢驗支持這些結論。作者也分析了金融管制對經濟成長的影響機制,揭示了限制經濟成長的幾個重要金融管制政策,如銀行體系向國有部門貸款的比例、中央銀行頻繁的準備金率調整政策、利率管制措施、嚴格的資本賬戶管制等。研究結果表明未來這些領域的自由化改革有助於促進經濟成長。
第三,金融規模過度擴張不利於經濟成長,而改善金融結構,降低銀行集中度,提高中小金融機構在銀行業中所占的比重,會增加銀行業內部的競爭,促進經濟成長。直接融資對經濟成長的作用尚不顯著。穩健性的檢驗支持了此結論。作者對金融規模對經濟成長的負向影響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金融規模和經濟成長並非簡單的線性關係。一定的發展階段和經濟結構存在最優的金融規模。
第四,金融發展不只體現在金融規模量的擴張上,更重要的是金融結構的合理安排。研究表明,金融規模單純量上的擴大並不利於經濟成長,這一方面是由於中國融資決策的行政干預,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金融結構有待改善。降低銀行集中度,提高中小金融機構在銀行業中的比重,會促進銀行業之間的競爭,降低壟斷程度,提高融資效率,促進經濟成長。而直接融資市場還不健全,由於缺乏事後監督、公司治理結構不合理、融資自主性偏低等問題,其對經濟成長的影響不顯著。中國傳統的投資和對外貿易兩大因素依然是促進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改善中國所有制結構,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合理降低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利於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
第五,廣義貨幣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偏高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顯著特徵之一。作者採用跨國面板數據,從一個新的角度解釋了貨幣化率的計算和演進。研究發現,中國較高的貨幣化率與國內經濟結構因素有關。其中,落後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單一的金融資產結構是導致貨幣化率偏高的主要原因。實證結果表明,金融資產的多樣化會降低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貨幣化率。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會降低人們的審慎性儲蓄傾向,增加消費,從而降低經濟的貨幣化率。這說明中國的貨幣化率過高,有著明顯的社會經濟結構因素。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社會保障水平並沒有隨之得到改善和提高,人們不得不為將來的醫療、養老以及其他不確定性進行儲蓄,導致了較高的居民儲蓄傾向。由於中國的金融資產結構相對單一,可供投資者選擇的金融資產投資工具較少,銀行儲蓄則成了居民和企業安排金融資產的主要渠道。社會保障水平低下和金融資產結構單一,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貨幣化率過高的主要原因。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金融管制:理解中國的金融改革與經濟成長:1979—2008》
2018年12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3614-7

作者簡介

王勛,河北邢台人,經濟學博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巨觀經濟、金融改革與國際金融。曾任瑞典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博士後研究員,後在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從事調研工作,2016年11月加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