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社會主義

北京城市學院教授李金恆認為,美國次貸危機後,全球經濟正進入金融社會主義(financial socialism)時期。意思是說,政府正在收購無法在自由市場上無法生存的企業——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美國7000億美元貸款救市、英國的北岩銀行(Northern Rock)和Bradford and Bingley。多數觀察人士將此類金融社會主義視為應急措施——並認為這是一件壞事。但許多經濟學家也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實際上,公有制需要從金融行業擴大到製造業和服務業。而這個體制的成功與失敗在社會主義中國正進行著深刻的反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融社會主義
  • 外文名:financial socialism
  • 提出:倫敦經濟學院教授理察·塞尼特
  • 看待:金融社會主義視為應急措施
簡介,看待,

簡介

金融社會主義問題最先由倫敦經濟學院教授理察·塞尼特(Richard Sennett) 、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LSE)社會學教授提出。在歐美,過去15年新增的許多職位都是低技能的服務性工作。這些職位受到當地消費者不斷波動的信用卡債務的制約。在已開發國家,失業已成為生活中的嚴酷現實,而且失業率還會上升。我自己的估算是,到2015年,英國和美國的結構性失業率將升至約7%,不充分就業率將上升30%。這是保守的估計;我的一些同事(例如美國前勞工部長羅伯特·里奇(Robert Reich))預測的失業係數更高。即便根據我相對低的估計,這些數字也將給失業和殘疾補助帶來巨大壓力。在歐洲,隨著老年人數量的上升和勞動力人口的下滑,失業率每上升一點都意味著更多不幸。讓我們從政治層面考慮一下吧:失業的人是憤怒暴躁的公民。讓我們也從基本的人性考慮一下吧:人們有生產能力才會自尊。

看待

從歐美國家看, 恰如其分地以科技發明而聞名的英國未能發展風力渦輪等綠色產業——這種創新已得到長足發展。美國減少了對技術手工業者的職業教育,面對高質量技術手工勞動只能外包或進口的局面卻表示驚訝。公司的全球經營模式也削弱了它們的生存能力。管理者被迫密切關注股價波動,不斷通過併購調整公司結構,而非進行長線管理。在汽車業,人們常常把豐田(Toyota)和克萊斯勒(Chrysler)作為經營良好與經營糟糕的典範相比較;二者根本區別在於,外部股東要求對豐田的影響遠遠小於克萊斯勒。那么,公有制為何是件好事?畢竟,克萊斯勒曾經接受過救援。我們曾經看到過的聯合航空(United Airlines)的員工持股方式也沒有取得成功。在我看來,公有制之所以是個好主意了,是因為我們現在吞下一顆大大的苦果。在當前形勢下,西方經濟無法自我維繫;就我們所知,私營企業是一台製作粗糙的笨拙機器,如果我們不採取措施,它就會減少機遇,降低員工的生活水平。不過,為什麼是公有制呢?
面對不斷上升的失業潮,一些顧問向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倡導的那種保護主義,似乎只是一種軟弱的回應。你不能通過閉關鎖國來保護就業。按比例計算,受保護產業——在美國有很多——增加的就業機會不比自由市場產業多。類似於金融行業目前所受到的那種監管基本上與擴大就業無關。關鍵不是限制冒險行為,而是要鼓勵投資和創新。這一過程需要資金,需要比嚴格市場估算認為合理的數目更多的資金。這些額外的資金就是公共投資的切入點。
如果這好像很難接受,那就想想印度。按照西方的算法,印度受到政府資金支持的建築、信息科技(IT)和醫療行業大多人員過剩,效率低下。然而,公共投資促進了這些行業的發展,隨著它們的壯大,對政府援助的需求已經下降。許多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也通過公共投資促進了本國的增長,而沒有擔心會干擾自由市場。享受這種資助的行業得到了蓬勃發展。
就英國和美國而言,儘管我希望,但卻預見不到這樣的幸福結局。為了讓人們有工作,我們只能接受這樣的觀點,即政府必須對境況不佳的生產性行業提供永久性支持。相對於有效盈利能力,完全就業對我們的社會更為重要。如果這看上去難以接受,那就考慮一下以下的選擇吧:政府可以將資金投放在失業補助或就業方面——那些從純粹的商業角度考慮並不合理的工作。
從更樂觀的角度來說,在大蕭條期間,美國社會最終受益於“新政”(New Deal)的大規模公共建設工程計畫,在較短時間內,美國員工找到了支付賬單和保留自尊的方法。今天,新政的效果將會有所不同,但目標是一樣的——為了員工,向境況不佳的私營企業提供資金,讓它們生存下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