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排斥、金融排異與創建農村普惠金融體系研究

金融排斥、金融排異與創建農村普惠金融體系研究

《金融排斥、金融排異與創建農村普惠金融體系研究》是依託中國人民大學,由周立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融排斥、金融排異與創建農村普惠金融體系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周立
  • 依託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實現農村基本金融服務均等化,建設普惠金融體系,是中國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任務。這需要在兩個技術關鍵點上取得突破:在需求方面解決金融排斥問題,在供給方面解決金融排異問題。本項課題提出了農村金融排斥的內生性、農村新型金融組織的三重金融排異和基本金融服務普惠化三個假說,採用跨學科、跨國界的實證研究進行分析和驗證。課題研究將建立金融排斥邏輯判分的經驗模型,分析金融排斥的形成機制;建立金融排異定性分析框架,分析金融排異的形成機制;建立金融缺口模型、信貸約束模型,確證對金融排斥和金融排異的分析;建立金融譜系和演化經濟分析框架,分析農村金融體系的形成機制。基於這些理論分析與經驗驗證,提出建設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普惠金融體系的公共政策。這一政策將合理定位正式金融、非正式金融和新型金融組織,有效緩解金融排斥、克服金融排異。課題研究理論意義明顯,實踐價值重大,將在解決農村金融的複雜問題上做出重要創新。

結題摘要

實現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均等化,建設普惠金融體系,是中國發展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任務。本項目著重研究了創建普惠金融體系的兩個關鍵點:在需求方面解決金融排斥問題,在供給方面解決金融排異問題。課題提出了農村金融排斥的內生性、農村新型金融組織的三重金融排異和基本金融服務普惠化三個假說,並進行分析和驗證。 針對農村金融排斥內生性假說,課題組利用中國銀監會公布的《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分布圖集》(2007-2011)中的數據,結合中國統計年鑑,建立了資料庫,從整體情況和金融排斥的六個維度分析農村金融排斥的空間差異,認為農村金融排斥是由農村、農業、農民三者的經濟特徵、社會特徵等導致的,具有內生性。為驗證該假說,報告將各縣地理金融密度作為因變數,將“三農”內部的因素如各縣平均每個鄉鎮的GDP數等作為自變數,運用半對數模型對全國1570個縣域數據進行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各自變數對金融機構網點數量的影響顯著,從而論證了農村金融排斥具有內生性這一假說。 針對農村新型金融組織的三重金融排異假說,課題組從農村金融供給角度,分析三大金融生態的不適應現象: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在進入現有的以城市金融主導的國家金融體系、以西方金融實踐為指導的金融監管體系、作為外部制度設計的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在進入農村社區時,由此帶來“三重金融排異”——組織排異、監管排異、社區排異。課題組使用了村鎮銀行、資金互助社的案例分析,結合結構洞理論和場域理論,論證了金融排異在不同類型新型金融組織,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針對基本金融服務普惠化假說,課題組著重研究農村存款、貸款、匯兌結算和代理這四項基礎金融服務的基本公共服務屬性,確證普惠化假說。課題組在供給方面對資料庫中的全國2631個縣(區)金融服務情況進行了分層分析。在需求方面對典型地區農戶進行了入戶調查,發現中國農村存款、貸款、匯兌結算和代理業務的覆蓋、需求和使用程度不同,普惠化水平較低。存款、匯兌結算、代理和貸款服務表現出了基礎性、廣泛性、迫切性和可行性這四項基礎公共服務的標準,具有普惠化要求。 課題組還在金融排斥邏輯判分的經驗模型與形成機制、金融排異定性分析框架、金融缺口模型建立與分析上,做了基礎研究工作。基於這些理論分析與經驗驗證,提出相關公共政策:合理定位正式金融、非正式金融和新型金融組織,有效緩解金融排斥、克服金融排異。通過努力,建設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普惠金融體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