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分析的制度範式:制度金融學導論

金融分析的制度範式:制度金融學導論

《金融分析的制度範式:制度金融學導論》是2017年3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傑。

基本介紹

  • 書名:金融分析的制度範式:制度金融學導論
  • 作者:張傑
  • ISBN:9787300242088
  • 定價:169元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3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試圖對已有涉及制度因素的金融學理論加以梳理,並用一種全新的框架和邏輯在這些顯得有些零亂的命題和觀點之間建立某種內在聯繫。基於這種聯繫,初步形成金融分析的制度範式,讓讀者大致領略和辨識金融學發展的又一新的維度,從中體驗金融學的豐富內涵和博大架構。特別是,當讀者們研讀本書有關金融制度演進的理論文獻時,還能體會到制度金融學厚重深邃的一面;而有關中國金融制度變革的內容更是將引領讀者一同思考。或許本書有關章節的一段敘述、一個命題正好觸及你長期縈繞腦際且揮之不去的困擾。本書的分析結構為:導論闡述經濟哲學觀以及方法論;上篇提出經濟金融分析制度範式的核心問題及其邏輯結構;中篇探尋制度金融分析的理論起源,並梳理最近幾十年來制度金融理論的新進展;下篇考察中國金融制度變遷的過程與經驗以及這種經驗對於擴展乃至重建金融分析制度範式的具體貢獻與長遠意義。

圖書目錄

導論 經濟哲學觀、方法論及其他 1
0.1 關注“真實金融世界”的金融學 1
0.2 金融制度的“有機”性質 5
0.3 個體與整體及其“加總”邏輯 13
0.4 “私均衡”與“公均衡” 18
0.5 金融理論的“道德轉向” 21
0.6 金融學的“範式革命” 25
0.7 重視金融制度變遷的“東方經驗” 28
0.8 本書的分析結構 33
上篇 問題與邏輯
第1章 金融學的“宏微觀裂痕”與制度金融學 77
1.1 金融學的傳統結構 77
1.2 金融學“裂痕”與制度金融學 79
第2章 “理性悖論”與“均衡信心” 82
2.1 理性加總的邏輯困局 82
2.2 “信心乘數”與“均衡信心含量” 85
第3章 “斯密定理”的道德條件與政府角色 89
3.1 政府與市場的“制度兼容” 89
3.2 “看不見的手”的道德條件 91
3.3 自由的性質 92
3.4 金融代理鏈條與金融外部性 93
3.5 政府是市場的前提 99
3.6 政府與市場的制度妥協 103
3.7 “市場外均衡” 105
3.8 政府的內生性質 108
3.9 政府因素與“集體理性” 110
第4章 個人理性的結構與制度妥協 113
4.1 關於“兩極解” 113
4.2 政府的融資方式選擇與制度妥協 114
4.3 “無形”公共品 117
4.4 個人理性的“二元結構” 119
4.5 個人理性的“雙重妥協”與“道德解” 123
第5章 費雪方程式的“精神分裂症” 126
5.1 “無機貨幣命題” 126
5.2 交易方程式中的貨幣功能:微觀屈從巨觀 127
5.3 對個人理性的不信任 128
5.4 薩伊定律的“貨幣表達” 129
第6章 貨幣分析的“時空陷阱” 131
6.1 時間因素的引入 131
6.2 “休謨間歇”及其擴展 132
6.3 薩伊定律的長期性質及其致命缺陷 133
6.4 凱恩斯“短期” 134
6.5 “空間裂痕”及其理論綜合邏輯 135
6.6 同質性假設與“偽加總” 138
6.7 異質性、理性與市場均衡 139
6.8 重建經濟金融運行的“權利基礎” 141
第7章 “兩分問題”的性質與制度邏輯 143
7.1 關於“兩分問題” 143
7.2 彌合“兩分”的早期努力:從坎蒂隆到馬歇爾 144
7.3 凱恩斯“現代兩分”與帕廷金整合 149
7.4 米塞斯“回溯”與哈耶克“極端” 157
7.5 貨幣的“價值論歧視”與“信用歧視” 165
7.6 “硬幣命題”與貨幣的雙重起源 167
7.7 物物交易邏輯的誤導 168
7.8 關於“信用解” 172
7.9 貨幣演進中的政府因素 175
7.10 銀行制度視角 178
7.11 非出清均衡解 180
7.12 戰爭附屬品與“稅收解” 183
7.13 重新理解貨幣演進的中國邏輯 186
第8章 貨幣價值的“雙重結構”與金融不穩定的內生性 189
8.1 貨幣供給的“合成謬誤” 189
8.2 貨幣的“高貴”與“低俗” 191
8.3 “證券化陷阱” 193
8.4 貨幣的雙重價值 194
8.5 融資方式的選擇與金融非理性的內在邏輯 197
8.6 銀行融資的作用 201
8.7 貨幣即制度 202
8.8 金融市場的內在“不連貫性”與制度設計的重要性 203
8.9 由“價格權威”到“權利權威” 204
第9章 銀行市場的特殊結構與制度均衡 206
9.1 “牌照價值”的重要性 206
9.2 “資本要求悖論” 208
9.3 “銀行關係”與“信貸非匿名命題” 210
9.4 銀行制度的“北美分岔” 211
9.5 重新看待中國民間資本進入銀行市場 218
第10章 資產組合的制度含義 221
10.1 “無知”的金融交易 221
10.2 金融理性邊界與金融交易“設局” 222
10.3 敬畏“不確定性”與制度金融學 225
第11章 “亞里士多德困局”與“威克塞爾傳統” 229
11.1 貨幣的特殊“金融功能”與“亞里士多德困局” 229
11.2 馬克思的貨幣邏輯 230
11.3 凱恩斯的“金融平衡”及其理論糾結 231
11.4 兩種貨幣理論的長期對峙 236
11.5 銀行、利率與貨幣均衡 238
11.6 威克塞爾“理論拼盤”以及歷史邏輯“硬傷” 240
11.7 政府、市場與貨幣均衡的性質 242
第12章 中國經驗與金融分析新範式的重建 246
12.1 東西方的政府與市場:迥異的制度稟賦 246
12.2 “中式市場經濟”及其制度均衡 247
12.3 主流範式:微觀“帷幔”背後的巨觀“醜聞” 249
12.4 “中國經驗”與範式革命:沒有“醜聞”,自然無須掩飾 253
中篇 理論源流
第13章 兩種金融學的“鴻溝” 257
13.1 新古典金融學的隱含假設 257
13.2 制度金融學境界:“風雨之後見彩虹” 258
13.3 金融制度“外生”的背後 260
13.4 制度分析是貨幣金融理論的“正源” 261
第14章 門格爾的貨幣演進範式與懷特的重新表述 263
14.1 “過程”的重要性 263
14.2 貨幣的“內生”邏輯 264
14.3 “可售性” 265
14.4 懷特的重新解讀 266
14.5 客觀看待門格爾的貢獻 267
第15章 希克斯的交易成本貨幣理論與金融制度演進觀點 269
15.1 交易成本與金融制度 269
15.2 貨幣、利息與交易成本 270
15.3 交易成本、資產組合與信用的制度結構 271
15.4 貨幣制度與國家制度 273
15.5 貨幣制度與法律制度 274
15.6 金融交易、政府信用與金融制度演進 275
第16章 “克洛爾約束”與“NBM擴展” 278
16.1 貨幣“預先持有”的重要性 278
16.2 沒有貨幣的“貨幣理論” 279
16.3 帕廷金的“從容等待” 280
16.4 貨幣與不確定性 281
16.5 期貨契約對貨幣功能的替代 282
16.6 “跨時均衡”與“軟預算約束” 283
16.7 “克洛爾困境”及其緩解 284
16.8 路在何方? 287
第17章 流量、儲蓄與“蔣碩傑挑戰” 289
17.1 由貨幣供給的“合成謬誤”說起 289
17.2 貨幣存量與貨幣流量:理論緣起的簡要考察 291
17.3 “完全市場假設”的誤導 29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