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金肩胡迪頭罩鸚鵡
- 拉丁學名:Psephotus chrysopterygius dissimilis
- 別稱:頭罩鸚鵡、胡迪鸚鵡、金肩頭罩鸚鵡
- 界:動物界
- 門:鸚形目
- 綱:鳥綱
- 目:鸚形目
- 科:鸚鵡科
- 族:紐澳鸚鵡族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生長繁殖,飼養方法,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外型和金肩鸚鵡(Golden-shouldered Parrot)非常相似,不同的是他們的頭頂黑色延伸到整個頭的上半部;頸部和背部為深棕灰色;翅膀的小覆羽和中間覆羽為金黃色;頸部兩側和胸部上方為深藍綠色;胸部下方、腹部和大腿為藍綠色,鳥喙藍灰色。母鳥和金肩鸚鵡的母鳥外型相似,但是前額和頭頂為灰綠色,胸部下方、腹部和臉頰為淺灰綠色;背部下方和尾部上方覆羽為祖母綠,翅膀內側覆羽為藍綠色。幼鳥和母鳥外型相似,年幼的公鳥臉頰偶爾帶有些藍綠色,幼鳥需要16個月才能長成像成鳥般羽色。
分布範圍
金肩胡迪頭罩鸚鵡主要棲息於北澳洲東北,從麥克阿瑟河到阿罕高原(Arnhem Land Plateau)。
生活習性
金肩胡迪頭罩鸚鵡生性相當安靜,平時很少吵鬧;他們的語言能力也不佳,絕大多數都不會講話,但是叫聲婉轉動聽,旋律優美,是非常出色的鳴唱家。
儘管看似美麗溫柔,但是金肩鸚鵡攻擊性很強,尤其是繁殖期會相當兇悍,喜歡玩水,喜歡啃咬。
金肩胡迪頭罩鸚鵡除了繁殖期後會移居至紅樹林外,一般來說是屬於定居性的鸚鵡,無明顯的遷徙行為,平時多單獨、成對或一小群家族成員一起活動,有時會聚集約30隻左右,飲水與覓食的時間集中在早上與傍晚,在一天中較炎熱的時候則待在樹梢間休息,金肩胡迪頭罩鸚鵡幾乎僅在地面覓食草類植物的種子,偶爾會前往樹叢中覓食。
生長繁殖
金肩鸚鵡大部分都在4-8月時繁殖,築巢在地上的白蟻窩內,一窩約產5-7顆蛋,20天后孵化,幼鳥5周后羽毛長成。
飼養方法
這種鸚鵡應該只由有經驗的繁殖者或保育機構飼養繁殖,他們個性相當活潑但不嘈雜,在過於狹小的籠中光吃不動很容易變的過度肥胖,因此不要給予過多的高熱量堅果類,同時提供他們比較寬廣的空間。它們對其它種類甚至同類都十分具攻擊性與侵略性,必須成對分開飼養。喜愛洗澡,飼主可以時常提供他們清水沐浴。喜歡啃咬,需要提供新鮮樹枝或是木頭等供其磨嘴玩樂。對於寒冷與潮濕的天氣較為敏感,飼主在它們的適應階段須多加留意,飼養環境需要特別注意溫度和濕度的控制,須定期為它們除蟲,金肩鸚鵡平時幾乎都在籠底地面活動,很容易感染腸道寄生蟲或是微菌性疾病,因此需要定期除蟲並且保持環境清潔。
食物上大致同於一般的草原鸚鵡主要以各類混合種子為主食,再搭配穀物、小米栗、各種鮮的水果及綠色蔬菜。除了均衡的飲食、維他命A、B、D、E以及礦物質的補充也很重要。
金肩胡迪頭罩鸚鵡的繁殖並不容易,繁殖期時都十分具侵略性,必須成對飼養繁殖,母鳥在孵雛期間或幼鳥孵出後常常離開巢箱,有時會導致胎死蛋中或幼鳥冷死,有些母鳥有可能會在蛋孵出後幾小時即離巢,這些情形應特別注意,飼主最好在巢箱外加裝保暖設施,一窩約產4-6顆蛋,孵化期約19-20天,約5星期後幼鳥羽毛長成,7周大時即能獨立活動,不能讓幼鳥待在巢內太久,4周大前就須抓出手養,因為公鳥會對幼鳥很有攻擊性。
種群現狀
金肩胡迪頭罩鸚鵡在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時遭到大量的捕捉,而棲息地破壞使食物大為短縮、盜捕行為依舊存在,現今野外的金肩鸚鵡約有四個族群,每個族群約30-100隻,數量極為稀少,世界總數量可能不超過500隻。
保護級別
金肩胡迪頭罩鸚鵡是華盛頓公約附錄一之一級保育類鸚鵡,需要靠保育以及人工繁殖來復育這些稀少的鸚鵡,使它們免於消失在野外甚至絕種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