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縷半楓荷(金縷半楓荷)

金縷半楓荷(金縷半楓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為金縷梅科阿丁楓屬植物金縷半楓荷Altingia chingii Metc. (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H. T. Chang),以根或枝、葉入藥。全年可采,分別曬乾備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金縷半楓荷
  • 別稱:半楓荷廣東
  • :植物界
  • :金縷梅科
  • :阿丁楓屬
  • 性味歸經:甘,溫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功能療效,用法用量,摘錄,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約17米,胸徑達60厘米,樹皮灰色,稍粗糙;芽體長卵形,略有短柔毛;當年枝幹後暗褐色,無毛;老枝灰色,有皮孔。葉簇生於枝頂,革質,異型,不分裂的葉片卵狀橢圓形,長8-13厘米,寬3.5-6厘米;先端漸尖,尾部長1-1.5厘米;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稍不等側;上面深綠色,發亮,下面淺綠色,無毛;或為掌狀3裂,中央裂片長3-5厘米,兩側裂片卵狀三角形,長2-2.5厘米,斜行向上,有時為單側叉狀分裂;邊緣有具腺鋸齒;掌狀脈3條,兩側的較纖細,在不分裂的葉上常離基5-8毫米,中央的主脈還有側脈4-5對,與網狀小脈在上面很明顯,在下面突起;葉柄長3-4厘米,較粗壯,上部有槽,無毛。
雄花的短穗狀花序常數個排成總狀,長6厘米,花被全缺,雄蕊多數,花絲極短,花葯先端凹入,長1.2毫米。雌花的頭狀花序單生,萼齒針形,長2-5毫米,有短柔毛,花柱長6-8毫米,先端捲曲,有柔毛,花序柄長4.5厘米,無毛。頭狀果序直徑2.5厘米,有蒴果22-28個,宿存萼齒比花柱短。[1]

生長環境

產地多屬亞熱帶低山至中山,向南楔入熱帶,分布點的年均溫在18℃以上,極端低溫可達-5℃,年降水量1200-1300毫米,半楓荷喜生於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濕潤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如貴陽黔靈山為典型的酸性黃壤,三都、荔波、榕江赤水等地的半楓荷生長在PH值為5-6的酸性紅黃壤或紫色土地上。半楓荷為中性樹種,幼年期較耐蔭;天然更新力差,萌生能力也較弱,在貴州多散生於海拔700-1200米的山地常綠闊葉林中。[1]

分布範圍

分布於江西南部、廣西北部、貴州南部,廣東(海南島在內半楓荷)。

主要價值

功能療效

祛風除濕,舒筋活血。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腰肌勞損,慢性腰腿痛,半身不遂,跌打損傷,扭挫傷;外用治刀上出血。

用法用量

0.5~1兩。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