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紫祠

金紫祠

金紫祠位於徽州區潛口鎮潛口村南首,俗稱“金鑾殿”。時代為明代。系古徽望族潛口汪氏宗祠。宋隆興二年(1164年)賜建,明正德九年(1515年)遷於現址,嘉靖、萬曆時擴建,清康熙三年(1663年)大修。該祠坐北朝南,通進深達196米,占地近7000平方米。整個建築群沿中軸線對稱布局,由南至北依次為:牌坊、三源橋、欞門、戟門、碑亭、儀闔、露台、馳道、迴廊、享堂、寢殿。寢後配有坐西朝東之汪華公廟,為祭祀汪氏先祖越國公汪華而建。現存建築為金紫祠坊、戟門、碑亭、後寢及汪華公廟部分建築,其它建築遺址尚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金紫祠
  • 地理位置:徽州區潛口鎮
  • 占地面積:近7000平方米
  • 建設時間:明代
  • 俗稱:“金鑾殿”
文化背景,文物遺存,文物價值,文物保護,

文化背景

徽州是個神奇的地方。這裡不僅有綺麗詭異的山光物態,五彩繽紛的風土人情,而且還有“無徽不成鎮”的商業傳奇和“讀書致仕”的千古佳話。本文僅對徽州地面尚存的“古建三絕”(祠堂、民居、牌坊)之一的祠堂做個綜合考察,並以潛口金紫祠為例作出具體的文化考量。我們能從徽州文化這一凝固了的人文符號里發現到什麼?
柏森森的莊嚴宗祠、支祠及家廟,是東晉由北向南始遷皖南徽州世家望族的宗閥權杖。史料記載,東晉時(公元400年間),陶淵明即隱居潛口桃花塢。
金紫祠
有關祠堂的定義,學術界說法很多。而徽州老百姓所指祠堂的含義十分明確。每座祠堂都有名稱,比如呈坎的羅氏宗祠又叫“羅東舒祠”、潛口的汪氏祠堂又叫“金紫祠”,並且祠堂內大堂有堂名,如鄭村鄭氏祠堂的堂名叫“濟美堂”,西溪南吳氏宗祠的大堂名叫“續倫堂”。所以說,徽州的祠堂,就是這種紀念性建築物內外兩部分合取的一個名稱。
在徽州“粉牆矗矗、青瓦鱗鱗”的村落中,最顯眼的就是祠堂,它不僅關注著村中族人的現實生活,更加關注著宗族的未來發展與繁榮。“聚族而居”是祠堂的典型特徵,如呈坎居住的就是羅氏,潛口居住的就是汪氏,西溪南居住的就是吳氏,鄭村居住的就是黃氏……人們無需過問其姓什麼,只要問他來自何村,就可知道是何姓人也。有詩為證:“相逢哪用通名姓,但問高居在何村。”(方士庹:清代僑居揚州的徽州人,祖籍岩寺鎮環山村,著有《新安竹枝詞》三十六首傳世,是清代乾隆年間“婁東派”的重要畫家。)
建造祠堂的目的主要是為“追遠報本”。徽州人認為祠堂是祖先靈魂棲息的地方。如果老祖宗的靈魂能安放在富麗堂皇的祠堂里,對於族人來說是件特別榮光的事情。隨著這種宗族意識的積澱,徽州人形成了光宗耀祖的理念。這種“祭祀祖先,教育來者”的祠堂,其後進寢殿便是祖宗神靈棲息之所。靈位的排序按照建廟祭祖之風而定。以汪氏家族為例,徽州祭祖多以越國公汪華的寺廟為多。廟供奉的是神,與當下人們眼中的祠堂並不完全相同。祠堂具有濃厚的平民色彩和家族觀念,而廟確有普世價值和大眾色彩。如潛口金紫祠中後進就有“汪華廟”,汪華屬於徽州的地域神,是徽州人心中的“太陽菩薩”。
經查資料,徽州祠堂最早出現在宋元時期。據《清華胡氏宗譜》卷六《家廟記》記載,在元朝泰定元年(1324年),婺源縣清華胡氏宗族支丁胡升,“即先人別墅改為家廟,一堂五室,中奉始祖散騎常侍,左右二昭二穆;為門三間,藏祭品於東,藏家譜於西,飾以蒼黝,皆制也”。又據南宋徽州婺源人朱熹在《家禮》卷一《通禮·祠堂》中規定:“君子將營宮室,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為四龕以奉先世神主。”據此可知,雖然宋代已經有了“祠堂”的名稱,但朱熹這裡所說的“祠堂”,僅僅指的是“正寢之東”的祭祀場所,“祠堂”與房屋並沒有分開。也就是說,並沒有像明清時代的祠堂那樣,成為一種獨立於家室之外的標誌性建築;而且朱熹規定“祠堂”所祭祀的對象,也僅限於“為四龕”以供奉高、曾、祖、考四代神主,而始祖、遠祖們的靈位不在供奉之列。由此可見,朱熹所說的“祠堂”,仍還是屬於家祠、家廟的範圍。
金紫祠
到了明代前期,祭祀的禮儀,仍遵循朱熹《家禮》上的規定。成化十一年(1475年),國字監祭酒周洪謨上疏曰:“今臣庶祠堂之制,悉本《家禮》,高、曾、祖、考四代設主,俱自西向東。考之神道向左,古無其說。”(《明憲宗實錄》卷一三七)周洪謨認為,高、曾、祖、考四代的位置,不應該“俱自西向東”,而應該“高祖居左,曾祖居右;祖居次左,考居次右”。這說明,古代的廟制,至朱熹時有一變化,至明初又有一變化。
祠堂從居住的“宮室”中單獨分離出來並大量湧現,學界大多傾向於明代中期的說法。其主要依據為: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禮部尚書夏言曾經上疏“乞詔天下臣民冬至日得祀始祖”。世宗採納了夏言的建議,“許民間皆得聯宗立廟,於是宗祠遍天下”(《桂洲夏文愍公奏議》卷二十一)。徽州祠堂的大量出現,正是明代中期。其主要功能是“供奉祖先”。比如婺源大畈的一座元代的汪氏祠堂“知本堂”,供奉的是汪氏始祖汪侯、遷居徽州的始祖漢末龍驤將軍汪文和和婺源大畈的汪氏始祖汪中元等三人,他們的左右還昭穆有序地排列著汪氏十餘世的先祖。又比如我們所說的家廟,朱熹所說的是“正寢之東”的祭祀場所,叫作“影壁”,又叫作“祠堂”。雖然徽州的祠堂是直接從“家廟”中脫胎而來,“家廟”可以把“高、曾、祖、考”四代的“家事”管好,但它卻無力擔當“合族”這樣的大事。這種僅限於四代的“小家子”的規模,顯然容納不了全體族人日益膨脹的宗族感情。
再說“祠廟”,早先的祠廟都有祭祖的意義,比如徽州的“汪王廟”、屯溪的“鬲山廟”等。而徽州著名的祠廟供奉的也並不都是始祖,如唐宋時期的“世宗廟”、“汪公廟”以及“真應廟”供奉的就是他們的顯祖。這與皇權有關,顯祖祭祀的是為大眾所接受的“地域神”,不僅為宗族所祭祀,且為地方“合族”祭祀。
通過實地考察我們發現,徽州祠堂的建制都是三進式的。第一進稱為“儀門”,也叫“大門”、“門廳”或“過廳”;第二進稱為“享堂”,也叫“正堂”、“大堂”、“正廳”或“大廳”;第三進稱為“寢堂”,也叫“寢室”、“寢殿”或“正寢”等。像呈坎羅東舒祠、潛口金紫祠這樣的大祠堂,大體上也屬於這樣的建制,只不過它採用了在“儀門”之外另建一道欞星門的做法,強化了祠堂的派頭。
金紫祠
徽州祠堂的“寢室之制”,可在族譜上發現有“龕室規”。這種規定,各家宗譜的敘述雖然有詳有略,但基本要求接近。最常見的規定是,寢室中間要設龕座三間,神主座次的安排,必須遵循這樣一個原則:中龕供奉的是始祖神主,左右兩龕則根據昭穆齒德等資格條件對先祖進行排列。據此規定,除了始祖,能排在第二位配祔始祖的就是那些有德行的先祖了。在這一排序上,單靠輩分一項,是不能決定他就能入祠受祭的,而是要參看他一生中所立功德的大小,即在忠、孝、節、義等方面建立的成就等等。
另外,關於祠堂的費用大多以族丁攤派,更有“捐金助祭”這種德行,常常有祠田、祠產予以保障。祠田的攤派以該丁的二十分之一為祠田。
關於祠規,等同於國家之憲法和法律規定,其效力也相同。
再之,徽州的祠堂大多供奉的是男祖先的神主,卻也有供奉女祖先的神主,甚至還有專奉孝子的祠堂。如呈坎羅東舒祠內就有這樣的安排,設“則內”,以體現庶母神主“袱嫡母之側”的說法。而棠樾的女祠名曰“清懿堂”,並有“貞烈兩全”的匾額,也是在棠樾村,還有一座專奉孝子的祠堂,名曰“世孝祠”。
綜上所述,徽州祠堂的建制已從籠統的祭祀模式向分類模式演變,其昭示的意義,不僅要孝於先祖,而且要效仿貞節烈女,還要從娃娃入手抓好“報本之禮”。
簡言之,在祠堂里祭祖的目的就是為了“報本追遠”,以申孝思。

文物遺存

金紫祠,素有“中國民間第一祠”的美譽,坐落在淳樸的徽州區潛口鎮。正所謂“萬山潛於後,眾山之出口”,潛口地理位置優越,自古就是貿易集散中心。隱匿於鬧市,金紫祠更有一份難得的從容風度。現存古祠基本保留了明萬曆時的擴建風貌,通面寬二三十米,進深長達兩百多米,形制恢宏,氣勢不凡。
古樸宏大,構架俱佳;鱗次錯落,清揚悠遠,猶如行雲流水一般,金紫祠整體上極富層次韻律,裡面的雕刻也一改常見的清新柔美,都是極盡規整大氣,讓人嘆為觀止。
金紫祠
重重門柵,看盡了無數滄桑變化;深深庭院,走過了多少歲月鉛華。在祠宇內的碑亭中,保留著許多珍貴的堂記碑文,文化大儒許國就盛讚其“備矣美矣”。中軸線上建有寬闊平坦的甬道,兩側對稱布局了牌坊、三源橋、欞門、戟門等古祠設施,共有七進,占地面積約7000多平方米,真正是應有盡有,時代特徵明顯。

文物價值

2012年,為保護古建築文化遺產,黃山市徽州區籌資3500萬元啟動了對潛口金紫祠的全面搶修、保護和開發工程。經過一年半的搶救性修復,古祠內古建修繕、殘址重建、損毀遺址保護和金紫祠廣場的修建工作日前已全面完成。
金紫祠
潛口金紫祠始建於1515年,因仿北京故宮太和殿式樣建造,俗稱“金鑾殿”、“皖南小故宮”。金紫祠是目前發現的古徽州境內最大的祠堂,有“中國民間第一祠”的美譽。其建築融合了皇家宮殿風格與徽派藝術形態,形制完備,建造技藝精湛,形成了獨特的建築群,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和旅遊價值,是徽州明代祠堂建築的傑出代表之一。2004年,潛口金紫祠被安徽省政府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保護

2013年12月14日,全面修復完工的金紫祠一瞥。當日,中國民間第一祠——金紫祠全面修復並對開放。金紫祠是安徽黃山市徽州境內是目前發現規模最大的祠堂,俗稱“金鑾殿”。 金紫祠坐北朝南,通進深達196米,占地7000平方米,氣勢恢弘,壯美絕倫。潛口金紫祠始建於1515年,是徽州明代祠堂建築的傑出代表之一,距今近500年。世稱“皖南小故宮”和“中國民間第一祠”的古建築金紫祠,文革期間遭毀。2012年徽州區籌資3500萬元啟動對金紫祠進行全面搶修、保護工程。經過一年半時間的搶救性修復,目前,已全面完成金紫祠內古建修繕、殘址重建、損毀遺址保護和金紫祠廣場的修建工作。金紫祠是2004年被列入安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金紫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