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粿是福建莆仙民間的名點,過中元節的主要供饈。金粿質粘軟,不用刀切而用線割。
民謠云:“十一十二,金粿嘗味;十三十四,挑來挑去。”初九日起,家家忙著做 “薄荷糕”和“金粿”,俗語稱“初九、初十,金龜(金粿漿)滴滴”。十三日祭祀祖先,俗稱“接公媽”,持續至十六日始止,俗稱“送公媽”。 農曆七月半是我國傳統的中元節,每逢“七月半”。即把糯米浸水後磨成濃米漿,加適量食用鹼製成,蒸成後形如圓盤,色呈金黃,故名“金粿”。金粿質粘軟,不用刀切而用線割,味美可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粿
- 特點:軟嫩,富有彈性,有鹼香味
- 食用方法:蒸熟晾至溫熱,炒、煎、炸、煮
吃法,風俗,
吃法
金粿的食用方法很多,即可蒸熟後晾至溫熱時吃(太燙不好吃)也可冷後採用炒、煎、炸、煮等多種烹調方法進行二次加工。其特點是:米粿軟嫩,富有彈性,有鹼香味。現在很多金粿都是五重七重粿,將秈米用清水浸泡一夜後磨成稀漿,加入食鹼、食鹽等攪均,米漿分7次入籠逐層蒸熟。晾冷後切方塊,食時可蘸用醬油、老酒、味素、辣椒、蔥頭油等調製的佐料。其特點是:米粿軟嫩,富有彈性;粿分7層,食用時可逐層撕開,饒有趣味。
風俗
莆仙山區民間七月半從農曆七月十三至十五。在祭祖日前一天,農家忙裡忙外炊九重“金粿”,以備供奉“公婆”。 現在製作“金粿”程式較為簡單,即:先把碾好的米漿攪拌少許食用小蘇打,倒在準備好蒸籠的紗布上,等第一道蒸熟後,再往裡面倒米漿,如此反覆九次,蒸熟後的“粿”就變成金黃色。待冷卻後,用細線或者刀子切成菱形,就能見到九道斷層面的“金粿”。 祭祖當天,家家戶戶端上切好的“金粿”、煮熟豬肉、豆腐乾和水果,擺放在自家廳堂前供奉先祖並祈福。農家出嫁的女子,其父母已歿,或一人先歿的,須回家祭祖,挑著“金粿”、豬肉、龍眼及紙錢等祭禮回娘家去“送紙”,以示對已逝親人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