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粉蕨(金粉蕨)

金粉蕨(金粉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金粉蕨,中國蕨科金粉蕨屬植物金粉蕨Onychium japonicum (Thunb.) Kunze,以全草入藥。四季可采,曬乾,鮮用尤佳。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性味歸經,功能主治,驗方,藥理作用,

形態特徵

植株高矮不一,小形的高10-15厘米,大的高達65厘米。根狀莖粗短,斜升或直立,先端密被深棕色長鑽形的鱗片。葉簇生,二型或近二型,不育葉片三至四回羽狀細裂,漸尖頭,末回小羽片無柄,幾與小羽軸等寬(不及1毫米),僅先端較闊,並有一二尖齒;能育葉(成熟的)的柄長12-30厘米,粗2-5毫米,木質,枯禾桿色或禾桿色,基部略有鱗片,向上光滑;葉片長15-35厘米,寬9-18厘米,卵狀披針形或長卵形,下部三至四回羽狀(幼態的二回羽狀),中部二至三回羽狀,上部一回羽狀,頂端有1片長線形羽片,側生羽片10-15對,基部一對略大,長4-12厘米,寬2.5-6.5厘米,長圓披針形或三角形,柄長3-6毫米,各回小羽片均為上先出,有柄,末回小羽片初為線形,長5-15毫米,寬1.5-2毫米,成熟時較闊(約2-3毫米),先端漸尖或近急尖,基部楔形,柄長2-3毫米。葉脈在不育葉的末回小羽片上有單一或分叉的小脈,在能育葉的末回小羽片上僅有單一的側脈,其頂端和邊脈匯合。葉乾後紙質,灰綠色,葉軸及各回羽軸下面圓,上面有溝,兩面無毛。孢子囊群生能育葉的小羽片的邊脈上;囊群蓋線形,寬幾覆蓋主脈,成熟時張開,露出囊群及其中的檸檬黃色蠟質粉末;孢子表面具塊狀紋飾。

生長環境

多年生草本,生於山坡林下溝邊、叢林邊及陰濕岩石草叢中。高60~100厘米。
金粉蕨金粉蕨

分布範圍

在中國主要分布秦嶺以南,廣東以北,及山西、台灣等地。及分布於日本、韓國以及其它一些亞洲國家。產台灣、海南東部、雲南南部及西部(墨江、普洱、騰衝、耿馬、勐臘)。生乾旱河谷斜坡石縫,海拔100-1500米。喜馬拉雅山南部、印度尼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玻里尼西亞、菲律賓、越南、寮國、高棉、緬甸、泰國及印度均有分布。據考證,模式標本采自菲律賓。

主要價值

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入胃、膀胱二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用於感冒高熱,腸炎,痢疾,小便不利;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痔瘡出 血,腫毒,鼻衄,解山薯、木薯、砷中毒、食物中毒,農藥中毒;外用治燒燙傷,外傷出血。

驗方

1、治食物中毒:1)金粉蕨60克~90克,水煎服;或用鮮品加冷開水搗汁服。農藥中毒可另取鮮品適量,水煎湯洗農藥接觸部位。2)用金粉蕨配大血藤、茜草等服。
2、治燒傷:金粉蕨、鳳尾草、老君茶、女貞葉等適量,燒存性,研磨成粉,每一百克粉加冰片2克,用菜油調成糊狀,每日塗創面1-4次。創面有滲出或感染,直接用粉撒布。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研粉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南方青草藥實用全書》

藥理作用

1、解痙作用
2、抗腫瘤活性
3、抗氧化作用
4、解毒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