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37年12月26日,金玉玕出生於浙江省東陽市。
1959年,金玉玕考入南京大學地質系古生物學專業。
1959年,金玉玕從南京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從事地層古生物研究工作。
1987年,金玉玕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9年,金玉玕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創建了中國第一個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開放研究實驗室,並連續兩屆擔任室主任。
1993年,金玉玕首先提出了二疊紀大滅絕的兩幕式模式和前樂平統事件。
1997年,金玉玕與合作者正式發表了新一代國際二疊紀年代地層系統,解決了長期爭議的國際地層難題。
2000年,金玉玕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以多學科研究資料和充實的數據闡明生物在古、中生代界線附近的爆發性滅絕過程。
2001年,金玉玕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6年6月26日凌晨4時35分,金玉玕因病醫治無效,在江蘇南京逝世,享年69歲,遺體告別儀式於6月30日在南京舉行,遺體安葬在雨花台功德園。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金玉玕長期從事腕足動物化石和石炭紀、二疊紀地層研究,提出新的國際二疊紀地層年代系統,代替沿用了150年的傳統年代系統,被各國採用。長期研究中國樂平統,使之成為上二疊統的國際標準,並在華南建立了樂平統兩個階的全球界線層型。與合作者研究提出地球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古、中生代之交生物大滅絕分為兩幕的新模式,又據同位素年齡和大量化石種的統計分析,推定兩次滅絕的時間和大滅絕主幕為突發性。在腕足動物系統古生物學方面發表了一系列論著,建立了許多具有重要系統演化、生物地層和古地理意義的新類群。
“六五”期間,金玉玕主持了中國科學院五個研究所合作的“準噶爾盆地油氣分布”項目的綜合地層研究,項目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金玉玕與合作者在1991年到1994年重新分析了海生動物化石數據,以系統的資料論證了大滅絕其實是分為兩幕的新模式:第一幕的前樂平統事件與全球性海退對應,但第二幕的樂平統末事件與快速海侵關聯,是大滅絕的主幕。通俗地說,大滅絕是單獨地、突然出現的,而不是幾個一連串更小形式的滅絕。
為了搞清生物滅絕的過程,金玉玕充分利用從浙江長興煤山得到的研究資料。1998年金玉玕和他的合作者在《科學》上發表浙江煤山等地古、中生代界線剖面的系統生物地層資料和同位素年齡,說明大滅絕的時間過程,為研究大滅絕提供了精確的時間框架。2000年他又在《Science》上發表論文,以充實的數據闡明生物在古、中生代界線附近爆發性滅絕過程。這兩項成果進一步明確了大滅絕模式,排除了種種以生物和環境的長期變化為大滅絕直接誘因的假說,使研究目標更加集中,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代表作有《PermianChronostratigraphicSubdivisions》和《PatternofMarineMassExtinctionnearthePermian-TriassicBoundaryinSouthChina》。
出版日期 | 名稱 | 作者 | 出版社 |
---|
2000.04 | 《中國地層典 石炭系》 | 金玉玕等編著 | 北京:地質出版社 |
2000.04 | 《中國地層典 二疊系》 | 金玉玕等編著 | 北京:地質出版社 |
1964.08 | 《中國各門類化石 中國的腕足動物化石 下》 | 王珏,金玉玕,方大衛編著 | 北京:科學出版社 |
金玉玕創建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刊物《Palaeo world》,該刊物已成為由Elsevier出版的正式國際刊物,他還主辦了第11屆國際石炭系——二疊系地質大會,第二屆國際古生物大會等。
截至2006年6月,金玉玕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資環局重大基礎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和國家973計畫子項目等。
人才培養
金玉玕重視年輕研究隊伍的培養和成長,通過他的努力,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東特提斯晚古生代生物與環境演變”研究團隊於2003年被批准為由國家基金委支持的優秀創新群體。
榮譽表彰
2001年,金玉玕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社會任職
金玉玕曾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國際古生物協會副主席、
國際地層委員會委員和二疊紀地層分會主席、國際二疊繫上統工作組主席等職。
個人生活
金玉玕的名字是由他的外祖父和父親起的。玉是輩分,而玕的含義,據金玉玕本人的解說是:煤中無用的煤矸石或玉石的邊角料,意思是無用之材料,但沒考證到。而在辭海中,“玕”沒有單獨的註解,而是與琅連為琅玕,有美石的意思。
金玉玕在高考時取得了好成績,在填寫志願時,他本想填寫高分子類的專業,認為這個專業一定很有前途,但又想到,那類專業保密性強,自己的家庭出身(父親曾買過十幾畝地,土改時被劃為地主成分),說不定不易被錄取。考慮再三,就選擇了地質。1955年,金玉玕考入了南京大學地質系。這樣他和地層古生物“結了一生情緣”,和石頭打起了交道。
上大學沒多久,正值壯年的父親因病去世,後來他主要靠姐姐和兄嫂接濟才能繼續讀大學。為了節省路費,金玉玕寒暑假常不回家,尤其是暑假,他會去幫老師到野外打化石,背石頭。有一年,他陪兩位老師到棲霞山打化石,就住在棲霞寺中。平時和老師在一起,生活方面還可以,但周末老師回家了,就只有吃寺里的一伙食,那是很稀的粥,都能照見人影。但後來他說,那能鍛鍊人的意志和毅力,除了能解決暑假期間的吃飯問題,也向老師學到了許多野外工作知識。他寫的全國首篇牙形類化石論文的標本,就是那時收集的,也是在學生時代就開始寫了,所以在1960年就發表了。
人物評價
金玉玕參與編著的《中國腕足動物化石》和《腕足動物化石》兩部總結性著作,是該研究領域的重要參考文獻,為中國腕足動物化石研究奠定了紮實的基礎。金玉玕的學術成就更突出表現在二疊紀地層系統上,其中有幾項成就受世人矚目,首先是由他論證並提出的新一代二疊紀年代地層系統被納入新的國際地層表,其次在廣西來賓建立起全球層型剖面,也就是給地質年代確立了一枚“金釘子”。再次他和合作者通過一系列的努力,又首次論證了地球歷史上最大的生物絕滅事件實際上包括兩次,在論證過程中,又為中國確立了另一枚“金釘子”,即浙江長興階底界。這兩枚“金釘子”是至高無上的科學榮譽。(《現代快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