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紅色遺址位於左坊鎮後龔村“後龔祠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溪紅色遺址
- 占地:700多平方米
- 位於:左坊鎮後龔村“後龔祠堂”
- 地區:金溪
金溪紅色遺址
1、紅一方面軍司令部舊址:
位於左坊鎮後龔村“後龔祠堂”。祠堂已有400多年歷史,坐南背北,四面磚牆,占地700多平方米。廳堂內一律青石板鋪地,兩邊廂房由木板綴貼;分上下兩廳,中間有一天井,房梁為穿斗式屋架,由32根碩大的圓木支撐著;下廳裝有一扇木質雙合大門,正對著一望無垠的田畈;兩邊耳門,僅容一人穿行,一門直通村中,另一門則通往山林。
1933年1月4日,紅軍在南城縣黃獅渡打了一場漂亮的殲滅戰,俘敵3000餘人,內有敵旅長周士達。戰鬥結束後,傍晚時分,紅一方面軍第一、三、五軍團共3萬多將士進入左坊一帶紮營駐防。朱德總司令也越過貓兒嶺,來到後龔村,並把紅一方面軍司令部設在後龔祠堂。政治部駐王家倉。朱德住在祠堂左邊一農戶家裡,中間隔著一片竹林。為了防止國民黨飛機空襲,第二天剛蒙蒙亮,朱德總司令便帶著十幾名戰士,在祠堂邊的竹林里挖了一個大地洞,有兩個洞口進出,洞內可以放兩張八仙桌,能坐十多個人,這裡也成了紅軍幹部開會的地方……在後龔,朱德參加了動員俘虜參加紅軍的大會和鬥爭當地兩個鴉片菸鬼(因該兩人焚燒民房,嫁媧紅軍,挑撥紅軍與民眾關係)的大會,並講了話。 當時村里流行一首歌謠:“三二年冬(公曆1933年1月)雪飄零,紅軍越過貓咪嶺(也就是貓兒嶺);跨過小港穿茂林,浩浩蕩蕩進縣城。家家戶戶早早起,村村寨寨傳佳音;三三兩兩結成伴,高高興興迎紅軍。鑼鼓響,鞭炮鳴,男女老少笑盈盈;金溪城頭飄紅旗,風吹雲散天放晴!”至今村中老人還能哼唱。祠堂中仍留存有當年紅軍書寫的“雜什室”、“炊事房”、“儲藏室”、“養病室”等標牌和“粉碎敵人大舉進攻”、“打倒帝國主義走狗國民黨”、“歡迎白軍兄弟來當紅軍”等宣傳標語。
2、金溪戰役舊址:
包括黃獅渡(原屬金溪)戰鬥、崇嶺阻擊戰、大仙嶺圍殲戰和長源廟阻擊戰舊址。同時還留下了不少動聽的革命歌曲和動人故事。如《蘇區組歌》、《革命歌》、《慰勞紅軍歌》、《婦女翻了身》等膾炙人口的革命歌曲和《朱德在後龔》、《周恩來戰地鼓動》、《周建屏打自己“土豪”》等革命故事,當年不論在擴紅支前、反“圍剿”戰役還是在堅持地下革命鬥爭中都起了很大作用。
1932年6月,蔣介石調兵遣將,對各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四次“圍剿”,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又稱中央紅軍)在紅軍總政委周恩來,紅軍總司令兼第一方面軍總指揮朱德、紅軍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等人率領下,抓住國民革命軍大舉進攻之前的時機,一方面在根據地內消滅白點(指國民革命軍占據的地點),鞏固根據地;一方面集中紅軍主力1、3、5軍團,到外圍作戰,向東北出擊,擴大中央革命根據地,打通中央蘇區與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的聯繫,爭取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金溪戰役從1933年1月4日開始至8日結束,包括黃獅渡(原屬金溪)戰鬥、崇嶺阻擊戰、大仙嶺圍殲戰和長源廟阻擊戰。1933年元旦,中央紅軍1、3、5軍團總計3萬餘人,從黎川、資溪等地出發進入金谿縣境。隨同朱德、周恩來、王稼祥到金溪的還有1軍團軍團長林彪、政委聶榮臻,3軍團軍團長彭德懷,5軍團政委蕭勁光等。1月4日,紅軍在黃獅渡與敵人展開激戰,至5日下午六時,擊斃敵軍1000多人,俘虜敵軍官兵3000多人,並占領了金谿縣城。1月8日凌晨4時,紅軍又與敵人在金溪崇嶺短兵相接,紅軍傷亡較大。在關鍵時刻,軍團首長親臨前沿陣地,上午11時,紅軍拿下了崇嶺主峰。
1月8日下午1時,敵軍為了挽救敗局,由滸灣增兵兩個團,在長崗埠、棗樹一帶會合潰退之部隊,據守大仙嶺有利地形,構築工事準備反撲。下午3時,紅軍大仙嶺總攻開始,至9日凌晨,金溪戰役全部結束。是役,紅軍共殲敵2000多人,俘敵4000餘人,擊潰敵軍3個多師,繳槍4000多支。戰鬥結束後,紅軍派出工作隊廣泛發動民眾,開展籌集軍餉和擴紅工作,金谿縣又有600多名青壯年參加了紅軍。
3、黃獅渡大捷紀念碑:
位於南城縣(原屬金溪)沙洲鎮黃獅村,建於1964年7月。“黃獅渡大捷”是紅一方面軍在第四次反“圍剿”之金溪戰役中取得的第一個大勝利。 為了紀念這一大捷,在黃獅建有紀念碑一座,上鐫有毛澤東同志的名言:“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4、金溪戰役紀念碑:
坐落在金溪戰役遺址--滸灣鎮大仙嶺西麓,316國道北側。該碑於1995年3月落成,是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於1933年1月粉碎國民黨第四次“圍剿”的先聲戰——金溪戰役而建立。碑型設計如一桿槍形狀,碑高10.5米,占地約100平方米,四周青松環抱,碑名為參與並指揮此次戰役的聶榮臻元帥題寫。被撫州市評為第二批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為了方便更多民眾瞻仰紀念碑,緬懷紅軍英勇戰鬥事跡,2007年8月,金谿縣在金溪戰役遺址大仙嶺上新建了一座“金溪戰役紀念碑”。新金溪戰役紀念碑碑型設計為粉紅色的兩柄利劍,直插雲霄,頂端為五角金星,四周青松環抱,碑名為參與並指揮此次戰役的聶榮臻元帥生前所題寫。碑高24.3米,總投資636690元。
5、滸灣八角亭戰鬥舊址:
位於滸灣八角亭地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第一方面軍第3、第7軍團此對國民黨軍的進攻戰鬥。紅軍作戰失利,傷亡1100餘人,被迫撤出戰鬥。
6、金溪烈士陵園
金溪新搬遷的烈士陵園位於金谿縣城北郊206國道東側,建成於2003年6月。重建的革命烈士紀念塔雄偉壯麗,塔高14米,其北面鐫有“革命烈士紀念塔”七個金色大字。整個烈士陵園占地30餘畝,四周青山環抱,草木繁茂,是人民緬懷先烈,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
自土地革命以來,金谿縣共有革命烈士197名,其中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29人,抗日戰爭時期2人,解放戰爭時期24人,抗美援朝、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42人,縣人民政府均頒發了烈士證,對烈士家屬實行優待政策。縣人民政府還在1998年批准了以周建屏、蘆春生烈士命名的街道以作永久紀念。(周建屏,紅十軍軍長、八路軍三四三旅副旅長;蘆春生,金谿縣中國共產黨和共青團組織創始人)
為緬懷先烈,金谿縣早在1952年就建造了烈士陵園。原來的烈士陵園坐落於金谿縣城西部。面積約7500平方米,舊的革命烈士紀念塔高12米,北面鐫有“為革命犧牲的烈士永垂不朽!”的題詞,時稱“土地革命烈士紀念塔”,後經江西省人民委員會批准,於1965年7月改建,改稱“革命烈士紀念塔”,塔旁於1998年建有一亭,曰“仰烈亭”。由於原烈士陵園坐落於縣城西部,交通不便,且面積較小,2001年,縣人民政府決定將烈士公園和革命紀念塔整體搬遷至縣城北郊206國道東側。新搬遷的烈士陵園投資100餘萬元,於2003年6月竣工,成為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新基地。2006年,金谿縣烈士陵園被撫州市評為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金溪“三色”之旅線路:
滸灣書鋪街----疏山寺、大仙嶺、八角亭、金溪戰役紀念碑----黃坊村、靈谷嶺----蒲塘古村、銅峰徐神仙廟。
南豐紅色遺址背景詳介:
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
1932年12月,國民黨在結束了對鄂豫皖、湘鄂西的第四次“圍剿”後,調集了近40的萬兵力,分左、中、右三路,採用“分進合擊”的戰術,向紅一方面軍和中央根據地發動了第四次“圍剿”。紅軍為奪取反“圍剿”勝利,於次年1月發動了建(寧)黎(川)泰(寧)戰役。此後,敵人在撫河流域集結重兵。為粉碎敵人兩面夾擊紅一方面軍的計畫,紅軍又發動了金溪戰役,取得了黃獅渡和滸灣戰鬥的勝利。1933年1月末,蔣介石到南昌重新部署對中央蘇區的“圍剿”,以陳誠的中路軍為主攻部隊,尋找紅軍主力作戰。這時,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統治下的臨時中央由上海遷到瑞金,並累電紅一方面軍總部攻占敵重兵駐防的南豐、南城,並拒絕周恩來、朱德陳述不能打南豐、南城的正確意見。2月9日,紅一方面軍按中央指令從黎川向南豐推進。12日,向南豐城發起總攻,在紅軍強攻南豐不利的情況下,周恩來、朱德當機立斷,改強攻為佯攻,將主力撤出戰鬥,秘密西移至東韶、洛口地區隱蔽集結,待機殲敵。26日,敵52、59師分兩路從樂安向廣昌進發,兩路中間隔著摩羅嶂大山。紅軍以紅1、3軍團和紅21軍為左翼隊,以紅5軍團、紅12、22軍和獨立5師為右翼隊,在黃陂進行了大兵團伏擊戰,殲敵52師全部和59師大部,俘敵師長李明(後重傷斃命)、陳時驥。此後,紅軍主力轉移到宜黃南部集結。敵軍由左、中、右三路改為前後兩梯隊。3月20日,敵後縱隊的11師進至宜黃草台岡,9師尚在東陂,兩師之間隔著雷公嵊大山。紅軍主力又在草台岡大兵團伏擊敵11師,全殲該師。兩役殲敵近三個師,俘敵萬餘,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第四次反“圍剿”中殲滅的國民黨軍均系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裝備好,戰鬥力較強。蔣介石和陳誠非常傷心,也非常惱怒。戰後蔣介石在給陳誠的手諭中寫道:“唯此次損失慘淒異常,實有生以來唯一之隱痛!”陳誠則於手諭後尾寫道:“誠雖不敏,獨生為羞!”
1932年12月,國民黨在結束了對鄂豫皖、湘鄂西的第四次“圍剿”後,調集了近40的萬兵力,分左、中、右三路,採用“分進合擊”的戰術,向紅一方面軍和中央根據地發動了第四次“圍剿”。紅軍為奪取反“圍剿”勝利,於次年1月發動了建(寧)黎(川)泰(寧)戰役。此後,敵人在撫河流域集結重兵。為粉碎敵人兩面夾擊紅一方面軍的計畫,紅軍又發動了金溪戰役,取得了黃獅渡和滸灣戰鬥的勝利。1933年1月末,蔣介石到南昌重新部署對中央蘇區的“圍剿”,以陳誠的中路軍為主攻部隊,尋找紅軍主力作戰。這時,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統治下的臨時中央由上海遷到瑞金,並累電紅一方面軍總部攻占敵重兵駐防的南豐、南城,並拒絕周恩來、朱德陳述不能打南豐、南城的正確意見。2月9日,紅一方面軍按中央指令從黎川向南豐推進。12日,向南豐城發起總攻,在紅軍強攻南豐不利的情況下,周恩來、朱德當機立斷,改強攻為佯攻,將主力撤出戰鬥,秘密西移至東韶、洛口地區隱蔽集結,待機殲敵。26日,敵52、59師分兩路從樂安向廣昌進發,兩路中間隔著摩羅嶂大山。紅軍以紅1、3軍團和紅21軍為左翼隊,以紅5軍團、紅12、22軍和獨立5師為右翼隊,在黃陂進行了大兵團伏擊戰,殲敵52師全部和59師大部,俘敵師長李明(後重傷斃命)、陳時驥。此後,紅軍主力轉移到宜黃南部集結。敵軍由左、中、右三路改為前後兩梯隊。3月20日,敵後縱隊的11師進至宜黃草台岡,9師尚在東陂,兩師之間隔著雷公嵊大山。紅軍主力又在草台岡大兵團伏擊敵11師,全殲該師。兩役殲敵近三個師,俘敵萬餘,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第四次反“圍剿”中殲滅的國民黨軍均系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裝備好,戰鬥力較強。蔣介石和陳誠非常傷心,也非常惱怒。戰後蔣介石在給陳誠的手諭中寫道:“唯此次損失慘淒異常,實有生以來唯一之隱痛!”陳誠則於手諭後尾寫道:“誠雖不敏,獨生為羞!”
第四次反“圍剿”前期戰役戰鬥--金溪戰役:
1932年12月30日,國民黨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下達對中央蘇區進行第四次“圍剿”的作戰計畫。針對敵軍的戰略部署,31日,紅一方面軍總部發布《進攻黃獅渡、嵩市,占領金溪》的命令。1933年1月4日,紅軍向黃獅渡之敵發起攻擊,全殲敵軍第15師周士達旅,俘旅長周士達及以下官兵3000餘人。紅軍乘勝於5日攻占金谿縣城,進逼貴溪、東鄉、南城、滸灣。敵周至柔師、吳奇偉師和孫連仲師之1旅集中在金溪滸灣,準備分兩路進至荷樹鋪及長源廟向紅軍進攻。1月7日,紅一方面軍以紅1、3軍團和22軍為右翼,紅5軍團為左翼,另以1團在禮西趙監視並阻滯南城援敵。8日戰鬥開始,紅軍殲滅敵第14師夏楚中旅大部,擊潰第90師2個團的增援之敵。9日凌晨,紅22軍追敵至撫州城外千金陂機場。9時,紅7軍追擊部隊與敵夏楚中部2個團激戰,俘敵一部,紅4軍及紅31師占領金溪滸灣。金溪戰役紅軍擊潰敵軍3個師,全殲1個旅,俘敵4000餘人,繳槍4000餘支。此次戰役被中革軍委稱之為“是粉碎國民黨四次‘圍剿’的先聲”。
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
1933年9月下旬,蔣介石以50萬兵力,採用持久作戰和堡壘主義的新方針,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圍剿”。當時中共中央領導權掌握在一些不懂中國國情、卻得到共產國際信任的“左”傾教條主義者手中。他們採取“禦敵於國門之外”、“兩個拳頭打人”的策略,實行進攻中的冒險主義。於9月至11月,以東方軍進攻黎川,中央軍進攻南城、南豐等敵軍堅固據點,使紅軍遭到不應有的損失,被迫撤回。1934年1月下旬,蔣介石平息福建事變後,集中全力進攻中央蘇區,中共臨時中央和李德在防禦中實行保守主義的錯誤路線,針對敵人的六路進攻,實行“六路分兵”把守,把單純防禦的陣地戰當做法寶,結果被優勢敵軍各路擊破,節節敗退。到10月不得不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大轉移。
第五次反“圍剿”前期戰役戰鬥--滸灣八角亭戰鬥:
1933年9月下旬,蔣介石以50萬兵力,採用持久作戰和堡壘主義的新方針,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圍剿”。當時中共中央領導權掌握在一些不懂中國國情、卻得到共產國際信任的“左”傾教條主義者手中。他們採取“禦敵於國門之外”、“兩個拳頭打人”的策略,實行進攻中的冒險主義。於9月至11月,以東方軍進攻黎川,中央軍進攻南城、南豐等敵軍堅固據點,使紅軍遭到不應有的損失,被迫撤回。1934年1月下旬,蔣介石平息福建事變後,集中全力進攻中央蘇區,中共臨時中央和李德在防禦中實行保守主義的錯誤路線,針對敵人的六路進攻,實行“六路分兵”把守,把單純防禦的陣地戰當做法寶,結果被優勢敵軍各路擊破,節節敗退。到10月不得不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大轉移。
第五次反“圍剿”前期戰役戰鬥--滸灣八角亭戰鬥:
1933年11月1日,中革軍委計畫在撫河上游地區尋機與國民黨軍會戰,命令東方軍所屬第7軍團伸入撫州附近地區活動,以求牽動金溪之敵西進和南城、南豐之敵北援。紅3軍團和紅7軍團則夾撫河北進,力求在敵軍運動中與之會戰。意圖先消滅黎川外圍國民黨軍,再收復黎川。此時,國民黨軍正加緊完成金溪、資溪、南城地區的碉堡封鎖線,避免與紅軍過早決戰。
11月11日,紅7軍團向滸灣敵36、85師發起進攻時,在八角亭附近遭到由滸灣和金溪、琅琚出擊的敵36、85師的夾擊,紅3軍團立即赴援。敵36、85師一面在八角亭東南阻擊紅3軍團,一面猛攻堅守八角亭附近高地的紅7軍團,但未奏效。當夜,紅軍偵知敵4師將於次日晨西援滸灣,紅3軍團準備迎擊該師。
12日,紅7軍團主力在滸灣的八角亭、大仙嶺、官山嶺之線構築陣地,箝制敵4師西援,紅3軍團前往楊公橋一帶夾擊西援敵4師,下午,均與敵4師接火。紅7軍團遭到敵軍夾擊,要求紅3軍團火速增援,紅3軍團即派紅4師攻擊八角亭之敵,進攻數次均未奏效。紅5師第13團勇猛突入國民黨軍陣地,反覆同國民黨軍肉搏,戰鬥十分激烈,紅軍傷亡較大。激戰至天明,國民黨軍以優勢的自動武器向紅軍密集射擊,並配以飛機低空轟炸、掃射,紅軍遭受重大傷亡。國民黨軍乘機反衝鋒,紅3軍團被迫撤出戰鬥,由資溪橋附近及黎川以東向根據地內移動。滸灣地區的敵第36、85師在敵第4師的增援下猛攻紅7軍團,紅7軍團在陣地被國民黨軍突破後,匆忙後撤。此役,紅軍傷亡1100餘人,紅4師政治委員彭雪楓負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