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矮腳龍

金溪矮腳龍

金溪矮腳龍,又名太平矮腳龍燈、跳腳龍燈,是流傳於金谿縣何源鎮彭家村一帶的民間燈彩,擁有數百年歷史。何源鎮一帶地理環境特殊,逢雨成澇,逢晴成旱,農民為祈求五穀豐登,跳起矮腳龍,禱告上蒼,祈盼風調雨順。

矮腳龍用青竹紡織,木棍不足二尺(矮腳龍名稱由來),紅絲綢或棉布蒙身,龍身別置龍鱗,整條龍分為九節,造型美觀大方,龍珠大氣別致。一般在正月初五至十五表演。

2013年8月,金溪矮腳龍列入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溪矮腳龍
  • 別名:太平龍燈
  • 非遺級別:省級
  • 批准時間:2013年5月
  • 非遺批次:第四批 
  • 非遺類別:傳統舞蹈
基本信息,發展現狀,保護傳承,

基本信息

1、概況
金溪矮腳龍,全稱為太平矮腳龍燈,又名跳腳龍燈。最初起源於何源鎮與貴溪縣一帶,但與貴溪又有稍微不同,後經勞動人民反覆加工,成為一項精品民俗活動。金谿縣境內主要分布於何源鎮全境、黃通鄉與對橋鄉部分地方。
金溪矮腳龍
金溪矮腳龍
2、流程
矮腳龍的表演時間一般是正月初一到十五內或重要節慶。隊伍一般會在提前一個月左右強化操練,正月里主要還針對女婿家和女婿村莊。其主要流程為:燈手送帖-進村游龍參神-祠堂或公共空間試招-鞭炮引龍上戶-正式表演-謝龍。
金溪矮腳龍
吉牌
3、構成
矮腳龍燈隊主要由龍珠、龍頭、龍身、龍尾、游魚、吉牌、樂隊、號禮、後勤後備等人員近30人構成,整個龍7節、9節、11節不等。其製作工藝主要由篾匠、木匠、鐵匠、裁縫完成。
4、要點
矮腳龍是集體表演舞蹈、頭、身、尾各節必須協調動作,整個隊伍必須訓練有素、配合默契,舞蹈動作的指揮是掌珠者;多由熟悉龍燈表演程式、體力好的高手擔任,而且在隊員安排上更是不可分曉,從龍頭的長者到龍尾的少年,論輩排置九節,龍尾少年必須每屆一換。在表演形式和特點上,此舞的套路必須交叉重複兩遍,而且全過程“硬四門”“龍過脊”“擺龍”“燒倉”“龍盤柱”“龍明境”“擺龍門陣”等必須分成四個方面平均表演。其特點環環相扣,變化多端,動作矯健。
金溪矮腳龍
何源鎮矮腳龍
5、音樂
矮腳龍燈的伴奏音樂採用打擊樂,用鼓、鑼、鈸、鎖吶協同演奏,其樂曲熱烈歡快,分為慢板、快板(急板)。路上行走及龍隊變換隊形前的瞬間即採用慢節奏,隊形變換後用快節奏,現場全用急板樂,若表演需要時還可反覆演奏。

發展現狀

1994年彭家大隊在彭家村、毛家村龍燈的基礎上,結合大隊內其它幾個村小組成員,組建了一支隊伍代表何源鄉參加金溪建縣一千周年,取得很大成績。
金溪矮腳龍
金溪建縣一千周年矮腳龍
1994年之後,何源鎮還出過2次龍,後來由於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務工,各村的龍燈隊相繼解散,矮腳龍燈技藝瀕臨失傳。而在蔣家村,其祠堂內一直保留了龍燈道具,每逢大節慶,也會在祠前游龍。

保護傳承

1、申請非遺
2013年前後,金溪文化館對何源矮腳龍情況進行調研,對毛家村祠堂內的矮腳龍道具進行數據採集,在彭家村向老人詢問矮腳龍相關的歷史信息。經過長時間的資料整理,最終於2013年8月15日,金溪矮腳龍被列入江西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組建燈隊
(1)、何源鎮太平矮腳龍燈隊:近年來何源鎮村民對恢復矮腳龍燈的呼聲越來越強,2019年7月15日在何源村成立了“何源鎮太平矮腳龍燈籌備會”,該隊在全鎮範圍內召集人員,以曾經參加過建縣一千周年的老隊員為主力,並培養青年骨幹。龍燈道具採用傳統工藝製作。
金溪矮腳龍
何源鎮矮腳龍
(2)、蔣家村矮腳龍燈隊:蔣家龍燈一直保存在其祠堂內,但因為平時沒有隊員,只在過年或重大節慶時村民返村後會在本村進行臨時性表演。
(3)、彭家村矮腳龍燈隊:2019年10月,繼何源鎮矮腳龍燈隊成立後,彭家村也組建起一支隊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