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金沖壩建於清朝康熙年代,創建人是楊都總為首,秦公賓、許尚乾參與集資籌款建。結構為臨時性草木泥壩,每年維修一次,灌田53.3公頃,由楊都總後代子孫繼承管理,受益戶每畝繳交水費10~20個銅板,民國時期每畝交谷2~3市斤。1941年,日本侵略者為奪糧養兵而強迫農民投勞修建該壩,用碎石粉加石灰和少量水泥漿砌石的半永久重力溢流壩,灌溉面積擴大至200公頃。1945年日本投降,水利設施遭破壞,金沖壩西岸改道20米,沖沙閘及壩身損壞、漏水。後將改道20米的河床重建草木泥土壩。1951年3月,海南行署農林處派出技術人員林經伍、曾子光負責,國家補助資金修建金沖壩,灌溉面積增至266.7公頃。1955年,金沖壩進行第二次擴建,灌溉面積達666.7公頃。
基本介紹
金沖引水工程 建有舊壩與新壩兩個引水工程。
該壩是一座混凝土滾水壩,壩頂長120米,最大壩高2米。壩的右端設有沖沙閘、進水閘各一座。引用流量1立方米/秒。灌區設有乾渠長20公里,分渠5條。
1967年,在舊金沖壩上游2公里章香的地方,再建新金沖壩,引水灌溉。而舊壩作為小妹水庫東乾渠過河附屬工程,採取長藤結瓜,引蓄結合擴建金沖灌區。至1972年,金沖壩灌區灌溉面積增加至1340公頃。